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能造得出高铁为何造不好马桶盖?

(2015-11-11 11:55:22)
标签:

杂谈

□邓海建
  中国为何造得出高铁、大飞机,却造不好圆珠笔和马桶盖?人社部副部长汤涛认为,“圆珠笔不好用”等问题背后,还是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一个国家最顶级的产品有一批高端人才去生产,但是更大众化、更常用、进入家庭或者说我们经常用的笔,则需要靠更多的劳动者尤其是技能劳动者在日常生产当中提高质量。”(11月10日《中国经济周刊》)
  2015年初,《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博文引发众声喧哗。此后有数据说,上半年国内智能马桶的销量增加了5-8倍,甚至有些企业增长十几倍。这说明中国制造业不缺乏励精图治的精神,我们也未必不能在制造技艺上短期追赶先进。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不抓不改、不重视不自强呢?其实道理也不复杂,一只人见人爱的马桶盖背后,依附着诸多宝贵的产业要素,比如畅通的技术转化与转移机制、优良而稳定的工艺保障机制、成熟的人才与诚信的市场机制。中国人多,集中优势力量攻破马桶盖或圆珠笔领域,不费吹灰之力,但是要在所有大众产业上保持这样的水准与态势,难免就捉襟见肘了。
  东西好不好,用户最知道。这些年海淘队伍不断壮大,观察消费者最“偏爱”的淘货对象德国、日本,可见民众对制造业的价值期许,似乎始终离不开四个字:匠人精神。对于制造业来说,这是个刷脸的时代,也是个为情怀充值的时代,更是个日益褒赏精雕细琢匠人精神的时代。遗憾的是,我们还刚刚从“山寨之都”转身走向“创新之城”,标准、技艺、程序、服务、制度与制造强国仍有不小的距离:习惯了山寨颜值,却临摹不了灵魂;见多了高仿A货,却懒得费心创新。一切只为早点兑换为市场价格,哪还管产品里的情怀与温度。
  社会上有一个常见的误区:高精尖领域需要大师,大众产品学徒足矣。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这个“常识”成为逼着国内消费者海淘的致命性成见。《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5)》指出,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没钱的时候,买东西图个“有”;钱包稍稍鼓起来的时候,买东西就得讲究“好”。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市场铁律。中国市场奔跑的节奏太快,来不及精益求精;蓝领技工的价值兑现通道过于狭窄,大师级工匠难以找到接班人。最后的结果就是,一支圆珠笔或者一只马桶盖上,难以容得下价值坚守与职业精神。
  工人易找,工匠难觅。培养一个不上心的操作工,和锤炼一个会走心的大师级工匠,远不是一个概念。中国制造要与世界接轨,大众产品便离不开大师级工匠的技艺支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