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车”管理应打破对立思维

(2015-10-29 13:31:54)
标签:

杂谈

□张 铮
  自本月10日交通运输部《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两个文件”)推出以来,在社会上掀起了“专车”与出租车的大讨论。27日,济南市交通运输局也就“两个文件”,邀请“专车”从业者、出租车从业者以及乘客、专家、媒体等各界人士展开座谈。会上,“专车”司机与出租车司机的正面交锋依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谁也无法说服谁。
  很多人习惯将这场由互联网引发的行业变革,归纳为“专车”与出租车新旧秩序的碰撞,且互掐不断。“专车”自认车况好、服务好,且是顺乎市场应运而生,有强大的生命力;出租车则把“专车”视作野蛮的“闯入者”,认为抢占了市场份额。既然交通运输部勇敢地冲破重重阻力,想要推出全球首部网络叫车的管理规定,解决当前“专车”与出租车之间的严重对立情绪就成了应有之义。
  “专车”与出租车真的不能“一起玩耍”?其实未必。按照交通运输部“两个文件”的思路,“专车”与出租车本就是要走一条新旧业态“相互包容,融合发展”的道路。“专车”要纳入网络预约出租车管理,按照高品质、差异化原则发展,与传统巡游出租车有所区别,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
  这种思路本身是值得称道的,可以说是解决“专租之争”的“最佳路径”。不过在笔者看来,互联网已经解决了司乘信息对称的问题,“专车”与出租车应尽早打破以网络作为界定的条框,使出租车行业走上融合发展之路。
  早在“专车”出现之前,出租车行业内便已有差异化经营的呼声。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已开始尝试采用更高端的车型、更贵的运价,来满足高端出租车客户需求。现如今的专车却是“高贵”的出身、“草根”的价格,搞得出租车行业人人自危、怨声不断。
  其实,“专车”并不是“互联网 出行”的终极目标,只是网络约车平台在新业态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阶段性过渡。所以“专车”司机失去了补贴后,收入迅速下降,相反,我们却看到了快车、顺风车等新业态的迅速兴起。从这个意义上说,“专车”与出租车都是偏重营运性质的出行业态,而以私家车为基础主打社交特性的的拼车、顺风车,虽然没有营运特征,却占据了一定的市场,这何尝不是竞争?如此看来,“专车”与出租车非但没有理由对立,更应共同携手做大出行市场这块“蛋糕”。“专车”和出租车之间的竞争当然有,但只要定位合理、管理规范,以互补为主,竞争就会良性的。公交车与出租车在城市交通中并行了几十年,没有人说谁抢了谁的生意吧?
  笔者真正担心的是,虽然“专车”与传统出租车放在“大出租”的篮子里,现实却实行简单的条块管理,即巡游出租车不能做网约,网约车不能做巡游,楚河汉界,泾渭分明。网络平台是手段,是实现司乘信息对称的途径,巡游车为什么不可以运用?当初打车软件面世时,不就是跟巡游出租车合作的吗?
  眼下,与其为网约车单独设立诸如经营权、年限、运价等种种营运条件,不如为出租车市场设立公平、合理的公司经营门槛。“专车”管理一旦打破“对立”思维,就可以和巡游出租车互相转换,如做不了巡游出租车,可做网约车,大家和气生财,反正都是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这时候的网约车,估计应该就是出租车的代名词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