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惠铭生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市区出现“无人超市”,中国个人征信机构“芝麻信用”进行信用测试,结果喜忧参半,有人主动刷卡结账,也有人抱走昂贵烟酒,只付人民币10元。有观点认为,内地信用环境还不成熟,无人收银模式现在“肯定行不通”。(6月8日央广之声)用“无人超市”测试中国人的信用,这是不道德的。个中道理很简单,社会中的人并非都是“圣人”。人性是有弱点的,比如贪婪和自私,这就决定了人在道德方面具有“两面性”——在有人监督或制度健全的前提下,不少人会呈现善的一面;否则便会呈现出恶的一面。也就是说,人性的弱点是客观存在的,测试人性弱点本身是邪恶的。“无人超市”信用测试表面上是以道德的名义,实则在“激活”人性恶的一面,这是“道德圈套”,即便有人去犯道德错误,也说明不了什么。
换个角度来讲,这样的信用测试也毫无意义和价值。假设一下,这个实验若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估计情形大同小异。因为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国民都不会整齐划一、心地纯洁如圣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不少人会呈现“恶”的一面。西方社会不是天堂,每一个人不可能都是天使。
中国人也是这样。中国公民大多是道德之人,是讲信用的,也必定有不少人是无德的,不会讲什么信用。更何况,当下的中国尚处于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较大和人口流动加速的“陌生人”社会,若是指望所有人面对“无人超市”货物都保持一颗道德之心,不起贪欲之念,恐怕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
最近几年,各地创办“无人商店”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但结果遭遇两重天——像卖个报纸、馒头的“无人商店”,因为交易额较小激发不起人性弱点,尚且能办得红红火火;一旦涉及货物稍稍贵重一点的,则往往因为失窃过多而难以为继。有专家是这样解释的——所谓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好时代,只有在“小国寡民”的“熟人社会”才可能实现。现代社会更多是依靠以法律为主的“契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已经成为辅助手段。
诚然,美国也有“无人超市”,但美国是建立在防弹玻璃护罩、多角度摄像头和对违法行为严厉制裁基础之上的,并非主要依靠诚信和道德。美国“无人超市”还有减少用工、控制成本的目的,更多的是一种经营方式创新,而非用来测试国民信用。
人的劣根性不分民族,人性也没有国度之分。硬拿“无人超市”测试国人信用,这原本是一种“恶”。因为这个“道德圈套”很容易给中国人贴上不诚信、不道德的标签,岂不知这样的测试无论放在哪一个民族和国家,谁都难以避免跌进不道德的陷阱。
前一篇:防守仍是大患
后一篇:缺乏监管的限牌催生“内鬼车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