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徐剑锋
11月1日,住建部等十部委出台了《关于严禁在历史建筑、公园等公共资源中设立私人会所的暂行规定》并已开始施行。但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该项规定出台后,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宫附近的嵩祝寺及智珠寺,作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仍然内设豪华餐饮、住宿服务,部分区域甚至成为只对少部分人开放,可以烧香、“坐龙椅”的私人化高档消费场所。(12月15日《新京报》)“寺庙”藏会所,而且成为“公开的秘密”,不知是何方神圣在“庇佑”?
“寺庙”沦为吃吃喝喝、藏污纳垢之地,何来佛门净土?尤其是在国家十部委明令禁止的情况下,高档会所还能依旧“生意兴隆”,“禁而不绝”!从报道上看,无论是晚餐人均最低消费800元,还是客房最低每晚2000元,以及寺内经常有豪车出入,其消费的“重头戏”显然指向的是公务、商务活动,这恰恰说明,整治会所“歪风”任重道远。
吊诡的是,对“寺庙”藏会所现象,媒体不是没有曝光,文保部门也不是没有过问,但隐藏在寺庙内的会所却是“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试想,若是没有他人的庇护,经营业主焉敢视政策法律如无物呢?
一言以蔽之,监管的缺失和执法的缺力,铸就了“寺庙”藏会所的超强生命力。说到底,是监管执法者自身不“硬气”——是缺乏从严执法的勇气不敢为,或是暗藏经济利益不愿为,还是职能部门缺少合力不能为……对于这些问题,纪检部门应当及时介入,将“会所治理”与“反腐肃贪”结合起来,认真查一查失职渎职行为,尤其是对“庇佑”会所的“神圣”追究问责。
只有彻底打掉“保护伞”,肃清执法队伍中的“蛀虫”,监管才会更有力,执法才能更有“底气”。如此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到位,“寺庙”内的各种“商业面相”才能正本清源、日渐消弭。
前一篇:没文化的“文化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