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的不寻常行为,你理解吗?

(2013-09-24 16:57:22)
标签:

健康

心理

留守儿童

表达

育儿

http://s6/mw690/81a8a77ftx6CU6sXxB3a5&690

 

今天有个好朋友打来电话,想咨询孩子的异常行为背后是什么?好朋友前段时间参加关注西部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的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很多小孩为了引起 公益团老师的关注,会出现打一下、挠一下老师等情况,甚至有的孩子出现越是喜欢你、亲近你,越要在外人面前表现出暴力或冷漠来,这样的现象让我的好朋友很苦恼。

听完她的介绍后,我做出了这样的分析。

1、用小动作引发注意的孩子。孩子要引发关注首先就说明孩子需要被爱了。这些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平时父母远在外面打工,孩子就留在家里由老人来带,老人对孩子的照顾更多是生活上的,而非精神层面的,所以,孩子要引发他人关注就必定要有自己特殊的行为。所以,家长们要注意观察孩子,如果孩子出现打人、扔东西、发脾气、哭闹、黏人等行为时,要及时进行分析判断,是不是这段时间因为工作忙等原因而陪孩子少了?孩子对家长的情绪状态是非常敏感的,这是情绪的传递,是不会被家长的语言所蒙蔽的。

2、不会正确表达喜爱的孩子。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夫妻的拥抱、亲吻等行为是不能被别人看到的,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通常会表现出对对方冷漠、距离感等,这就给这些留守儿童留下对喜欢的人要在外人面前表现的远些,这也是不会正确表达喜爱的行为。所以,在孩子面前要做到适度、正确表达喜爱,不要避而不谈、也不要过度,因为,孩子是最先在家庭中,从父母身上学到如何与男人和女

人进行交往的。

3、出现异常行为时,要与孩子核实想法。我曾经见到过A同学用手碰了下B同学,然后B同学跑来告状,说A同学打他了,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下面呈现对话场景。

我问B同学:“你为什么要碰A同学呢?”

B同学:“我是想跟他玩会儿,并不是要打他的。”

我问A同学:“你觉得他碰你是什么意思呢?”

A同学:“我就觉得他是打我呢?”

我:“看,你们两个人对这个动作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想表达喜欢、一个是觉得被人欺负,那现在该怎么办呢?”

B同学:“下次再想跟他玩的时候就用嘴跟他说清楚,让他听懂、理解!”

A同学:“我也可以问问他为什么碰我,而不是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别人。”

这样的处理才是真正让孩子内心成长的过程。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同,对人、对事的理解、接纳程度也不同,所以,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先核对孩子当时的想法,然后再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解决方案的制定。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的,需要家长的关注、陪伴、引导、耐心、无条件有原则的爱,而不是家长的忽视、远离、拒绝、冷漠、暴力等。真心希望更多的老师、家长学会关注孩子、倾听孩子,给孩子一个表达思想的机会、培养孩子正确表达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