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扒拉灵魂的人

(2012-03-04 18:11:40)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文、教育

扒拉灵魂的人

 

《天道》剧最大的看点,即是王志文扮演的丁元英。

他是该剧的灵魂,所有情节是围绕他而得以铺展;他还未及出场,芮小丹的朋友肖亚文就给出了定义:

“是魔、是鬼都可以,就是不是人。他跟人的思维颠倒了,不是人的思维;柏林有个居士说他是极品混混。

一旦对他动了那种心思,你就酸把地狱之门打开了。以我的智力,我理解不了这种人”。
       可以是魔、是鬼,却不是人的人,丁元英会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看问题角度不同,其结果必会有所异。

尼采说“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这是丁元英的好友韩楚风对他的评价。

剧中有一段五台山见佛的情节:

智玄大师端起茶碗呷了一口,放下,说:施主身上乃三气居中啊。

韩楚风不解其意,问:哪三气?

智玄大师答道: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

韩楚风闻声心里一颤,没有人能比他更了解丁元英了,这正是丁元英的真实品性。他惊叹大师的观察力,问道:十分之气,还有一分呢?

智玄大师说:还有一气住于身中,游离心外——痞气。

韩楚风脱口而出一个字: 

 


 

许是《背叛》留给我过深的印象,在《天道》剧丁元英身上,我仿佛又见着那个诡异、智慧的宋一坤。

丁元英与宋一坤有太多的神似,我甚至怀疑是宋一坤的再复活,只是他灵魂已获得了救赎。

在《天道》剧中,丁元英既是一个精于谋算的金融投机者,又是大彻大悟的悲悯之人;他是一个驰骋商场的实用主义者,又是一个与世无争的都市大隐,一如他说:

“人从根本上要面对两个问题:一、生存,得活下来。二、是要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让心有个安住”。(缠终禅注:儒为生存之法;佛、道为修心之法。心物空灵,可以超越时空。)

他深刻参悟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熟知人性;他是个不动声色的生活旁观者,亦是义无返顾对爱至情至圣的人。

“天下之论道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人生冷暖论道极致,男人女人的一个情字。”

他有着超度常人的思维和睿智,仿佛一切的人和事都在他的感知之中;他为人处世与众不同,不按常规出牌,个性极不入世,常令人难以理喻。

“他永远不会跟你吵架,他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的居高临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于跟你讲道理,包容到让你自己觉得低俗、自卑”。

他是掌握并遵循规律的人,一个得道之人,一个随性重情之人;举重若轻,在常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人。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他的思维和行为,在崇尚金钱与权利的社会里,谓是凤毛麟角,标新立异;他活得明白活得透彻。

“大爱不爱”一般人做不到,做到的人不一般。

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他,因而也极少有人能够和他站在一个高度、一个层面来对话;他是孤独的。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越是头脑简单的人越需要点缀和填充,而头脑复杂的人,则对简洁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

他评价自己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极具偏见的人”。

正应有偏见,他才会深刻反思一个人在主流文化中应扮演的角色,悟到保存自我、尊重规律的重要。他以对天道的认识和思辩,以对文化属性的抽身反思,获得了缜密的大智慧。

“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如来,容不得你思议,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

他在精神方面的超现实,某种程度也决定着在生活中与众的格格不入;他的自我修炼颇似于出家人的修行状,便也应了芮小丹那句话:

“剃了头发就可以当和尚”。 

 

就一般而言,孤独者很难被他人所理解,常常也不期许得到他人的理解。

丁元英无疑是孤独的;孤独到长时间里依靠方便面度日,大隐于市,而不为人知。

他淡泊名利证到“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男人的内心深处,其实渴望着他所需要的情感呼应,一种博大、温润的爱。

无私、单纯、本真的小丹,给予了他这种爱。

由丁元英对小丹的感情来看,恰恰是孤独的人,一旦走入真爱,定会强烈、专注到极致。

他确实将小丹视为了人生知己,至情而至圣:

“有招有术的感情,招术里边是什么不去论它了。没招没术的感情剩下的就是造物主给的那颗心了。”

小丹回德国探亲,思念驱使他不远万里飞赴特拉维夫,伴她游历圣城耶路撒冷;他戏称是千里送身

当有人指责他对小丹临别电话的冷漠,质疑他对小丹的情感时,他保持着沉默;他的情感是无须要向任何人解释、证明,他对人性太过了解。

“情感不需要证明,证明本身就是对情感的亵渎”,这也只有小丹才能理解。

小丹的以身殉职(书中描写是自尽),他伤恸吐了血,他是动了真情的啊!   

 

豆豆由《背叛》到五年磨一剑后的新著,在对宋一坤、丁元英形象塑造上,似乎可以感觉作者对智慧型男人的偏爱。

而《遥远的救世主》的书名,曾在豆豆的小说《背叛》中已出现过,正是剧中夏英杰第二部作品的书名。

丁元英是神秘而高深的,是居高临下;自己远不具有与他同在一个层面对话的境界和底蕴。

丁元英的神秘,或许就是作者崇尚的生存之道——低调却不平凡;这不是浮华世间里作家们都能做到的。

豆豆不是浮华世间里的作家。

也许只有这样的作者,才会写出这般深邃的作品。

“这个年代,执着于出人头地并不难,难的恰恰是不执着于出人头地”。

 

 

对于丁元英,肖亚文有过一席话:

“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户,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让你思考,觉悟,这已经够了”。

由《遥远的救世主》到《天道》,丁元英似如一个真实的存在,弗远亦弗近,咀嚼不尽。

一如饮食,想吃什么,便是体内缺少了什么。

在丁元英这个虚拟的智慧化身前,唯一的感觉,是自己知识的贫血;而知识正是真智慧得以产生的根基。(缠终禅注:知识不是智慧,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智慧必须通过修练产生。)

于是,贪婪的消化着每一个章节,每一段如涅槃一般充满玄机和智慧的语言。

然而,更大范畴里的自身不足,深感自愧;如大爱之心,如人格魅力,如悲天悯人,如自我修炼,如灵魂归宿感……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

无论你情愿与否,观《天道》,你必会是——

“觉悟天道,名开天眼”。

于不知觉中,便被丁元英扒拉了灵魂 

 

 

天国的女儿(上)

 

《天道》中有两段话,我记忆深刻。

肖亚文说——

相思有多苦,古今的诗词都说尽了。你是女人,有女人的天性,一旦陷进去就很难自拔。丁元英这种人对女人没有意义,是女人就有贪嗔痴,没有贪嗔痴的女人是天国的女人。

芮小丹说——

那么,参禅悟道至天人合一的那种境界,就是天国。道法自然,不具美丑善恶的属性,有美丑善恶分别的是人,不是天。天国之女是觉悟到天国境界的女人,是没有人的贪嗔痴的女人。天国之恋,是唯有觉悟到天国境界的人才可能演绎出的爱情。

 

 

长时间里,我溺入在光影声色的镜头中,试图寻觅一个女子的形象,一个是以人性的最本真,展示生命热情和灵魂的女子。

那女子应是人淡如菊,似水灵动,周身散发出用心才能嗅觉到的香气。

记忆中曾有。

那是看过《画魂》,潘玉良留在我脑中的;每每想起,思绪总不由己踏上碎石小径,轻拂心中的漆门。

她拥有过爱,却为之手中的画笔,舍弃了善心的男人;只因着绘画超越了他们的情感。
爱与自我间,决择何其难。

潘玉良毅然舍弃了情感,连同舍弃那个爱恨嗔欲的城邦,舍弃那不能给人以灵魂自由的国度;也舍弃自己所有的过去。

她独独没舍弃的,是自己的天赋,她终是成就了自我。

多么美好又凄绝的女子。当应是天国的女儿。

原是姹紫嫣红花开,恰这般,付与了月下遗情绵绵;引领后人猜度不绝——她的情,归在何处?

而我看《天道》中的芮小丹,亦是这般的女子。

 

 

从情感角度去看,《天道》讲述了一个没有贪嗔痴的爱情故事,是一出悲情剧。

情节开始,是芮小丹执行任务牺牲的场景;其后以芮小丹的人称,追忆起她与丁元英相识的幕幕。

倒叙式的手法,颇有先锋文学的特点;觉着与美国热播影视剧《绝望主妇》,有几分的相像。
也曾看过日本影片《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伊始,女主角就已去世,之后是男友的漫漫回忆,情感叙述;张力十足。

看《天道》,有类同的感觉;如果理解了芮小丹对元英的爱之深切,其悲剧意味便就越加之浓重。

剧中女主角芮小丹,是一个为内心率真而活的人;活得朴素、淡雅、自然。

亦如潘玉良,芮小丹是自我的。

一个年轻貌美、天资聪颖的女子,偶尔与丁元英的不期而遇后,引出一段天国般的恋情,闪光出人性的璀璨;其短暂的生命行迹,迫使我体会了,何谓人生极致的美丽与灿然一现。

 

 

丁元英评价芮小丹为人:随缘惜缘不攀缘。

她处世波澜不惊,待人淡定从容;再了不起的人物,她也只是一句话:这和咱们有关系吗;她的内心,人从没有高低贵贱之区分。

她到北京找韩楚风了解丁元英情况,面对高规格接待所表现出的傲气和尖锐,与面对冯世杰的巴结而坦然直说,都令人肃然以敬。

她尊重人性,哪怕对待罪犯王明阳,她也强调人的尊严与灵魂归宿;一语“天国在你心中”,以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去引导。

如果说,丁元英闻道的男人,一心想跳出五行外;那么芮小丹便是得道的女人,自觉自在。

无论丁元英多么不合常理的行为和深奥难懂的论调,小丹都会从容去看待、倾听、慢慢去体会,从不惊乍,即使当时不明白,她也会经过思考、觉悟达到理解。

简单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使她能以自己内心愿望选择学业和事业,追求自己所爱;自性本来、率性而为、不昧因果。

成为刑警的那一天,她就清楚知道,死亡是随时伴随着;而她却坦然自若地过着每一天,看淡了生死。

她有着超然的觉悟境界,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一个人连生死都能够超越,还有什么不能放下?

她勤于思考,在丁元英的感染和引导下,更懂得觉与悟,更易领会天道之道与所谓的文化属性,升华着自己的思想,达到了人生的大彻悟。

物质世间里,我们已被世俗束缚得过深,面对着这样一个简单而本真,闪耀着自性容光的女子(形象),惟有释出自己的羡慕与敬重。

                                                        

作者:余 2008-10-18 22:01:00

《天道》观感浅谈之四

天国的女儿(中)

 为男人,为女子,人生总躲不开一个情字。

芮小丹与丁元英情感的缘起,原是丁元英那台四十万元极品发烧音响,那一曲天籁之声——《天国的女儿》。

小丹被那纯净到一尘不染,震撼到灵魂深处的声音激荡着,她一遍遍地问自己:是心灵的感应还是灵魂在寻找寄托?

由忽视存在到没有好感到用心关注,进而到深深吸引,芮小丹喜欢上了丁元英。

是音乐,两个有自不同成长经历,而又有着相同文化属性的人走在了一起;于是天国之恋、神话礼物、杀富济贫的商业实践、不昧生死的红颜自性、文化属性与命运因果不虚的证明……一个个注定要发生的事件发生了,一个个被传统和习俗默守的观念颠覆了。

两人之间的绝世之恋,却仿佛是造物主不经意的一次玩笑,嫣可知是劫是缘。

对于他们来说,有一种感觉是实实在在的——幸福。

芮小丹对跟好友肖亚文说过:

一个人如果值得你去爱,就放手去爱;如果不值得,那么相处的过程就是一个鉴别的过程,即便是以后转身了,也不会觉得遗憾。

她追求自己所爱,率性而为,不昧因果。如她所说:“爱与驾御没有关系”,“拿得住的不用拿、拿不住的不能拿,拿什么,爱就是了,管什么天堂和地狱”。此时一席言语,也算是惊雷。

《天道》第六集中有一个片段:

丁元英面对着一个一丝不挂似玉一样女人的身体,在椅子上缓缓站起,把丢在地上的睡衣捡起来轻轻的披在芮小丹的身上,道出了一句话:

你让我用灵魂而不是文字去理解女人的圣洁。

丁元英的情感被唤醒,他珍爱小丹,视其为美玉;面对小丹他说过:“你是一块玉,但我不是匠”,“接受你就接受了一种高度,我没有这个自信。”

对于这份感情,她却没有奢望过天长地久,只是珍惜所以能拥有的每一天:“我们不是平行的两条线,是交叉而过,但是,这于我已经够了”。

此等洒脱,芸芸世间里,能有几个女子,可企及。

她向丁元英提出要个神话的礼物,为此,丁元英感慨地说她:“聪明如你的女人不多,奢华如你的人不多”。

她尊重生命与爱情,她喜欢的是有大智慧、大胸怀、心有大爱的男人;正如她对丁元英说过:

你的思辨是站在你所能把握的条件上来判断我的前途,但那是你的而不是我的;如果我不是我自己的而是你的,那就不是我爱你了,而是你爱你自己,那就没有爱了。

他们爱得纯真,似是纤尘不染,如是剧中的台词:

当爱情需要用天长地久来证明时,这段情感也就到了尽头。所以,爱不需要证明,不用旁人来理解,双方体会到就好。

古人云:得一知己,夫复何求?

人生在世,有过这般的知己,夫复何求!

 

 

甚为遗憾的是,因无法成行以色列,《天道》放弃原著作中丁元英远飞赴特拉维夫,与小丹同游圣城一节的拍摄。

那是两人探讨宗教与人性的精彩章节,也是他们爱的高潮片断;是小丹深深感受到被爱着的幸福时刻。

在三大宗教圣地耶路撒冷,目睹战乱带给人们的惊恐和悲凉,他们谈论着救主与自我拯救、命运的因果不虚。

在哭墙前,小丹告诉元英,“存在和永恒”没有什么分别,她都能坦然接受。

在那个雨天,她险些牺牲在罪犯的枪下,之后的害怕,不是为死,是因怕再也见不到丁元英;而在最后已预料到生命危险的时刻,她第一个想到的是要跟丁元英告别,是告别而绝非那个雨天的害怕,因为她心中已有爱,已无所畏惧,生命的长短已不再重要。

芮小丹临死前心里黯然自语:“乖,我以后不能再疼你了,自己去找吃的吧” 如此平实的话语,催人泪下,长久浮现在我脑中,挥之难去。

得知小丹牺牲的消息,丁元英缓缓走入卧室,拿起她牵着警犬的照片,深深痛感道:

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丫头,你不简单呀!

一句来去自如,看似平常,依我看来,应是人生的极高境界;她才真正是天国的女儿。
虽然她已死,但我相信她涅磐了,凤凰涅磐。

丁元英在边缘思索,企图清静无为;小丹的坦然赴死,触击了他灵魂深处,那所谓居高临下的包容。小丹已抢先步入基督的窄门——她才是真正的明白人。

她不怕失去他,因为是与丁元英的缘起为她打开了窄门,小丹所达到的,是丁元英一直希望而没有达到的高度。

芮小丹不是为情而亡,丁元英却生生要为情而活;丁元英又着意播放了那一曲小丹喜欢的《天国的女儿》,那一刻,音乐是撕心裂肺般的;作者正是以这样一种凄美的方式,很很的诠释了天国的女儿……

芮小丹是作者天国之女的寄托,她的自杀,是完美的终结、是人生满足的绽放。

记得芮小丹对丁元英过说:

到时候,我就躺在你怀里,听音乐,听你给我讲天国,讲地狱,我就这样悄悄地死在你怀里,我的坟前开满了细碎的勿忘我,在微风的清晨,你穿过蜿蜒的小路而来,手里拿着一枝花,在我坟前默默伫立着,我就永远或在你心里了。

 

作者:余 2008-10-19 21:41:00

 

《天道》观感浅谈之五

天国的女儿(下)

 

原著《遥远的救世主》有这样一段文字描写——

每个人都明白芮小丹的(吞枪)自杀避免了一切后续事情的发生,没有事迹、没有病房、没有慰问,她的死使她不会成为任何人的负担,甚至不会让别人为此支付一滴赞美的笔墨。

人们在猜想:芮小丹在向自己心脏开枪的那一刻心里是怎么想的,是对生活失去信心的绝望和懦弱,还是续写她悲壮的英雄梦?

我以为,小丹的安然赴死,当是唯美主义的升华。

对于丁元英而言“她留给他的是永生的魂和永恒的美,是关于“作为价值”与“人生价值”更深刻、更本质的思考”。

这般的爱,不需要语言,太单薄;痛,不需要眼泪,血,浸在人眼。

对于小丹的死,丁元英悲伤得没有言语,他是动了真情伤恸得吐血。我想,也只有丁元英才知道,她缘何要吞枪,她本是可以活下来的。

除了元英,没人能懂她——即便亲生父亲定也不能;丁元英为之吐血便是真正懂得,也就此注定,他将从此远遁古城而去……

天妒良缘,真爱终难圆;爱之人,爱之初,其实已决定了疼之切。

就这样,几乎可称之为偶然的一次遭遇,决定了一出男女主人公的悲情归宿。我在这部满纸睿智的小说文字间,找到了一句——仅仅是芮小丹一句关于破碎的预言:

我不禁问,他是个什么人呢?让我忍不住去疼他。二十六年积蓄的能量在这一刻为他化作千万柔情。我知道他要走,所以我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每分每秒。

有时,我们穷尽自己的一生,不就是为着寻找这种感觉吗?

 

曾饰演《中国式离婚》中娟子一角,有称是中国式梦中情人的当红女星左小青,出演《天道》中女主角芮小丹。

对于芮小丹的自尽,以常人思维,我亦能理解,亦不能理解。

带着疑问,我浏览了左小青的博客《青青的世界》;细读了她写下的《天道》拍摄日记——

今天拍了一场我牺牲的戏。记忆中,我的很多角色都要经历死亡。比如《大汉悲歌》里的辛追,比如《一针见血》里的樊丹,比如《卧薪尝胆》里的雅鱼,比如现在这个戏,《天道》里的芮小丹。每一个女子都又不同的传奇,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爱情与人生,但是无一例外,都死了,大多是自杀。难道真的是自古红颜多薄命?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剧本的时候,有点不能理解她为什么选择了死亡。直到真正开始了演出,开始进入了这个角色,开始理解到芮小丹的骄敖与顽强,干练与坚决,宽容与豁达,直到今天化妆把我的妆定的面目全非,血肉模糊,我终于明白,这样一个漂亮而睿智的姑娘为什么选择了死亡

于是我豁然开解了。

她决绝地选择自杀,是因为她太爱丁元英了,永远是想给他最美好的,连自己身体也不例外。

再美妙的爱情,再遗世独立的人格,再高深的智慧,都需要皮囊包裹;以残缺的肢体来面对丁元英,是小丹无法容忍的;唯有死去,她才是真正的芮小丹。这个结局,不可逆转,谁也无法成为芮小丹的救主。唯有死亡。

无怪乎丁元英曾对芮小丹感叹过:

金银珠宝,不足以点缀你这样的女人。

 

 

芮小丹曾问丁元英:你怎么看女人?

丁元英说:“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辨证逻辑的障碍,我无意摧残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残”。

芮小丹说:女人就这么难养吗?

丁元英回答说:“红颜知己自古有之,这还得看男人是不是一杯好酒,自古又有几个男人能把自己酿到淡而又淡的名贵;这不是为之而为可为的事,能混就混吧”。

芮小丹最后说了一句:“你让一个女人体验到了被征服的快感”。

柏拉图说过:

这是一个残缺不全的世界,而每个人都是从天堂被扔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所以如果哪一天,你遇到一个人,他的美好能够让你唤起天堂的回忆,这就是爱了。

看完《天道》我又重读了《遥远的救世主》,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似乎领会到柏翁这席话的深意。

只是,超越凡尘的天国之恋,我们常人注定是无以企及。

《遥远的救世主》……

其实世上本就没有救主,谁也无法成为谁的救主。

有的,只是一生一灭一枯一荣;一些因缘,一些注定。

我们生活中,不缺少发现丁元英,缺少的正是芮小丹这般的人。

五祖传六祖衣钵时说了四句话: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超脱有情才能脱离因果而悟空。

《天道》剧中爱情的结局,是芮小丹自我解脱的离去,泪落墓词;死隔离了她与丁元英,但他们的爱却已永恒。

爱,在心里,才能永远;天国的爱是永恒的爱。

他们最终的相会,应是在天国,那是灵魂的归处。

 

 

                                       

作者:余 2008-10-22 23:20:00

 

《天道》观感浅谈之六

超越凡尘的恋情

《天道》中男女主人公觉悟与智慧的非凡、特别,注定将会摩擦出一场非常之情。

古来绝世的情爱,关乎到生死,而得以永恒。

丁元英与芮小丹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一个从属于主流角色——职业刑警,一个原为国际私募基金操盘代理;年龄有十几岁的相差,人生目标原本也大有不同;唯一形式上的共同点,便是都有曾在德国生活的经历。

芮小丹为从警之愿,放弃定居法兰克福,选择留在古城;丁元英图清静无为,隐居来到了古城;看似本无相干,志趣大为有别的俩人,却在道法自然”的同一感悟下,走到一起,在古城上演了一出精彩、浪漫、传奇的绝世之恋。

冥冥中的命运安排,如此不着思议。

虽与世无争,终日孑孓一人低调独往,丁元英拔萃的音乐修养,与不经意下的才华展露,渐渐摄入芮小丹的视线;他居高临下的包容、睿智的思辩,都令她心生好奇而敬重。

情感的起端,是由芮小丹主动追求开始的;她真挚与善良,率性与执着,对生命的敬畏和爱,触动了“骨子里害怕女人”的丁元英;她的出现,不仅使丁元英的生活有了色彩,更让他见识到小丹自性本来的可贵。

相同的海外生活背景,对人性与宗教的觉悟,令他们彼此接受而相爱;他们爱得深沉,爱得超凡脱俗,更爱得奢华——以生命代价为圆满。

小丹随性豁达、积极向上的生活,并用心领悟着、印证着丁元英有关文化属性与命运因果不虚的言论;她自实践中修为,反而使自认是思索者的丁元英,得以彻悟而感慨不已。

“此生得你红颜知己足矣!”丁元英言出了肺腑之声。

 

 

他们一起讨论佛学,谈论文化,随相爱日深,他们对话的层次愈接近,也更为心领神会。

丁元英去五台山参佛前,对芮小丹表达自己对保存品性的执拗,小丹没有象寻常女人那样听了觉得不适,而是心有默契地予以理解;小丹问丁元英你对我开始厌烦了吗时,丁元英回应道:“命题错误,答即有错”。

小丹曾问过元英:五年后我老了,你还会爱我吗?

元英则答:五年后,不管我爱不爱你,你都会老,这两者有关系吗?

彼此间的尊重与默契,令观者由生出羡慕和感叹;羡的是他们妙领心知的自然,叹的是生命知己的难遇难求。

芮小丹在一次外出途中,碰到四名被公安部门通辑的夺命逃犯;她虽孤身一人,却没有选择避险。

她作出本能的第一反应,是拨通丁元英的电话:

元英吗……听着,别打断我。我在陕北风沙滩区的一条返回县城的土路上,不管怎么巧了,总之是碰见了通缉犯黄福海,他是古城三起武装抢劫银行案的首犯,还有3个没看清楚,他们正在路边给吉普车换轮胎。这儿离秦谷县城只有15公里,开车20分钟就到

以常人思维,我们定以为丁元英会提醒小丹境况危急,应请求支援,不可一人贸然行事;或是叮嘱她……

然而,丁元英却拿着电话里沉默了,一个字也没说;他清楚的知道,当一个人看破生死的时候,一切言语都是多余。这沉默中的几秒钟,便是她与小丹的最后时光。

元英的竟自无言,对小丹来说,正是升腾于心的尊重与最为珍贵的理解;元英在生命关口所给予她的,常人永远无法做到。

小丹以看似平常口吻与元英的最后通话,意在道别,从容淡定了无悲意;无疑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不管将会如何,我已是无憾无悔。

小丹死前回想起元英拿着一箱方便面的情景, 也许就是那一刻让她爱上他,深深的。

元英则永远的失去了小丹。

佛家有云: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小丹当是面对生死来去自在的人啊。

事后丁元英独自沉入在伤悼的痛苦中,并遭人误解,他没有向任何人做出解释;他依然沉默着,“他对芮小丹的感情还需要别人的理解吗?需要理解即是对这种感情的亵渎”,只要小丹的心理解到了,对他而言已是足够。

小丹生命的结束,将她个人、将他们的爱情、以至将整部剧情都推波到高潮;元英最后仅只向亚文说了句因为她是警察

如此,恰恰造就了他们唯美无比的恋情。

 

原著作《遥远的救世主》中,小丹独自一人和四个持枪匪徒搏斗,援兵到来之时,因伤重毁容而开枪自尽;电视剧回避了自杀的情节,应是迎合大多数观众的审美心理;原为尊者讳,无须去非议。

综观全剧,那以道法、以人性、以自尊、以自身价值的体现、以高尚生活品质为最终目标的解读,便就不难理解小丹的吞枪行为,以及元英的沉默无语。

生死之间,小丹一直是以达观从容,支配着情感与生活,从而把握了自己对幸福的诠释,也春风化雨般的改变了丁元英;他们相知、理解、精神感应,渐而升华为生命的悲壮,令人扼腕痛惜,唏嘘不已。

一位哲人说“真正的爱情只能发生在两个有个性的人之间”。

看《天道》的原著文字,喜欢细读元英与小丹面面相处的那些章节;在小丹家,在工夫面馆,在夜色中的王庙村,在古城广场,在火锅店,在法兰克福,在耶路撒冷……;已然是两个聪明的智者与精神高处上的知己、挚友,于平常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甚是精彩闪闪;掩卷叫好后,却使自己陷落在深深的思索中。

其中的情爱,更让人许久牵念在心,难以安然的放下;丁元英说“造物主给的那颗心”,“只要是需要证明的感情即有错”,匝地有声,久久回旋在我脑。

羡慕之下,便可理解小丹那“存在与永恒都能接受”的坦然;欣赏小丹在爱之初就没企望过永远,她知道元英和她不是同类,他们不会有天长地久的;折服于小丹“爱与驾御没有关系”“拿得住的不用拿、拿不住的不能拿,拿什么,爱就是了”的洒脱。

男女主人公那浓墨重彩的经历以及令人欷歔的爱情故事,创造出了一种超然背叛的意志,而这意志是那样的静谧、清明

他们的情爱当是无与伦比,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超越了时空和凡尘。

人间有情是大爱,自性本来,不昧生死。

 

《天道》中,小丹曾对她母亲说:

爱和驾驭没有逻辑关系,除非人格商品化,否则没有吃亏占便宜的概念,本来么,做男人就要去承担男人的东西,做女人就要承担做女人的东西,您不想承受就可以不承受了?

这等觉悟,竟是言自于二十八岁女子的口中;做个聪明人容易,做个有智慧的人确很难。

智慧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层次。

反观现实中生活,那般豁达的恋情,我们可以理解,却无以做到。

我们已习惯于追求实际的爱、有责任的爱、占有的爱、有婚姻的爱、能够天长地久的爱。

没有回归到人性的本真,是不能言及是纯粹的爱。

我们总企望通过情爱,达到自己的所求,即便是婚姻、即便是一生一世的相守、即便是忍声吞气的责任坚持、即便……

超越凡尘恋情的可贵,不在乎或生或死的永恒,而在之于见性明心的刻骨;爱情也需要悟性,自觉即是佛。

在《天道》中,我们不仅仅只为着欣赏;否则,就如剧中一句禅语,是“着相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