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项练习二
一、句式判断
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何为其然也?
B.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C.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D. 沛公安在?
3、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为天下笑者,何也?
D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固一世之雄也。
C.非我也,岁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不能容于远近
D.此亡秦之续耳。
6、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客有吹洞萧者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7、从句式角度看,写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不同的是( )
A、聚之咸阳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 D、戍卒叫,函谷举。
8、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是社稷之臣也。
9、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0、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A、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B、而又何羡乎?而今安在哉?
C、吾属今为之虏矣! D、徘徊于斗牛之间
1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妪,先大母婢也。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
C、大王来何操?D、余威震于殊俗
12、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凌万顷之茫然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以为桂林、象郡
1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金城千里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1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渺渺兮于怀
D、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15、下列句式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竖子不足与谋
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6、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二 专项练习
1、指出下面句式并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钜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①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②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注释】①公:赵公,宋仁宗时人。曾任殿中侍御史,死后谥“清献”。②灾沴:灾害,疾疫。
(选自《续古文观止》)
(1)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译文:
(2)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
译文:
(3) 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
译文: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①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注释】①隧:采用掘地道的天子葬礼。
(选自《国语•襄王不许请隧》)
(1).指出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句( )
A.王何异之有?
B.何辞之有与?
C.何政令之为也?
D.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
(2).翻译下面的句子。
A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
译文:
B 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
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
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取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子显以致使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选自《礼记•檀弓下》《公子重耳对秦客》)
【注释】晋献公:重耳的父王。舅犯:重耳的舅舅子犯。子显(韅):秦穆公的使臣。
1、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
B、仁夫!公子重耳。
C、子显以致使于穆公。
D、父死之谓何?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2)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六载十月,帝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今顿兵其下,杀数万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无,不如且厉兵秣马,俟其有衅,然后取之。”帝意不快。将军董延光自请将兵取石城堡,帝命忠嗣分兵助之。忠嗣不得已奉诏,而不尽副延光所欲,延光怨之。李光弼乃言于忠嗣曰:“大夫以爱士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虽迫于制书,实夺其谋也。何以知之?今以数万之众授之,而不立重赏,士卒安肯为之尽力乎!然此天子意也,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大夫军府充盈,何爱数万缎帛不以杜其馋口乎!”忠嗣曰:“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故忠嗣不欲为之。今受责天子,不过以金吾、羽林一将军归宿卫,其次不过黔中上佐。忠嗣岂以数万人命易一官乎!”延光过期不克,言忠嗣沮挠军计。帝怒,李林甫因使人诬告忠嗣,敕征入朝,贬汉阳太守。八载,帝使哥舒翰攻石城堡,拔之。唐士卒死者数万,果如忠嗣言。(选自《王忠嗣》)
1.指出下面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 )
A.今顿兵(于)其下,杀数万人不能克。
B.今受责(于)天子
C.(帝)不过以金吾、羽林一将军归宿卫。
D.敕征(之)入朝,贬汉阳太守。
2.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句( )
A.李光弼乃言于忠嗣曰。
B.何以知之?
C.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
D.士卒安肯为之尽力乎!
3.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
(1)大夫以爱士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虽迫于制书,实夺其谋也。
译文:
(2)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故忠嗣不欲为之。
译文:
答案
一 1、D 例:判断句 A.介词结构后置句 B.被动句C.介词结构后置句D.判断句
2、B 例:被动句 A.宾语前置B. 被动句C.宾语前置D.宾语前置
3、C 例:被动句 A、介词结构后置句B、定语后置C、被动句
4、A A.介词结构后置句 B.判断句C.判断句 D.判断句
5、B A、介词结构后置句 B、省略句C.被动句 D.判断句
6、A ①②判断句③.介词结构后置句④定语后置
7、D A、聚之(于)咸阳 B、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C、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D、被动句
8、C A、B、D判断句C介词结构后置句
9、B A、C、D介词结构后置句B、宾语前置
10、C 例:被动句A、判断句B、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句
11、B 例:判断句A、介词结构后置句C、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句
12、A 例:定语后置B、判断句C、省略句D、省略句
13、D 例:介词结构后置句A、判断句B、省略句C、定语后置
14、C A、B、D介词结构后置句C、主谓倒装
15、B A、C、D判断句B、省略句
16、D
参考答案:
二 1、(1)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状语后置)
(2)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状语后置)。
(3)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定语后置)
二、1、D(其他三个为宾语前置句)
2、A 晋文公在郏地使襄王复位后,周襄王用田地来赏赐他,文公谢绝接受,而请求允许他死后采用掘地道的天子葬礼。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
B 我又怎么敢因个人私恩改变先王规定的重要制度,取辱于天下呢?那样做,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和百姓呢?
三、1、D(AC是状语后置句,B是主谓倒装句)
(1)虽然我的先生您恭敬地在伤心的服丧期间,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年轻人应该谋划啊!”
(2)君王赏脸慰问流亡的人我重耳,(我)在父亲死去居丧(的时候),不能参与到哭泣(表达)悲哀的丧礼中去,而让您操心了。
四、1、C(省略成分是“余”)
2、B(A为定语后置句,其余两个不属于倒装句)
3、(1)您因为爱惜士兵的缘故,不愿意成就延光的功业,虽然被皇帝的命令所迫(而分兵给他),实际要耽误他的计划。(被动句)
(2)现在用几万士兵争夺一座城,得到它不足以制约敌人,不得到它也对国家无害,所以忠嗣不愿意做这事。(定语后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