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逃荒到了老爷岭

(2016-03-17 23:01:17)
标签:

岁月的印记

分类: 馨在书房

    鲁南费县城东四十里有个小山村,石珩村(靠近探沂镇)。珩意为能做磨盘的石头,石珩村土地贫瘠,离地一尺之下就是质地坚硬的石头。站在村口向西远眺,沂蒙山脉绵延起伏,山峦叠嶂,向东一马平川,五十里外就是临沂县城,村北边二里路有一条公路一直通往临沂县城。

1927年前后,鲁南连年干旱少雨,灾荒严重,老百姓为了一升高粱糊口,无奈地给孩子头上插上一根稻草就卖了,集市上卖儿卖女的村民随处可见,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象。

那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据大哥回忆,1927年(民国十六年)农历二月初四,迫于生存,撇下家中两家破旧的草房,我们一家跟着逃荒的灾民们踏上了漫漫“闯关东”之路。

父亲那时年轻力壮,肩上一副扁担,两个箩筐,一头放着全部的家当,一头是一个空箩筐。母亲抱着年幼的二姐,跟在父亲的后面,抱累了就把二姐放在空箩筐里,让父亲挑着。大姐领着大哥和二哥,背着包袱,跟在父母的后面。就这样一家六口人逃荒到了日照海边的石臼所,搭上了去青岛的船,从青岛漂泊到了大连。到了大连,能够得到一点救济的食物,一碗粥或是一个饼子,父母舍不得吃,留给我们四个孩子。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们从大连开往东北的火车上,辗转到了吉林省蛟河县老爷岭火车站。

东三省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有了生存的条件,就这样,我们在老爷岭火车站东北八里路一个叫石门沟的小山村安顿了下来。

初到东北,没有房子,父亲从山上锯下木头,围成墙,在上面钉上厚厚的木板,盖上草就是很好的屋了,再支上火坑,就暖和多了。屋子外面用木头搭建成二层小楼的样子,周边钉成栅栏一样的木板,定个梯子,就成了玉米楼子,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有一个,里面存放着秋天收下来的苞米。院子的一角垒上个猪圈,一家人就这样有了落脚的地方。

村里的人不多,七八户散居着,或许同是逃荒人的原因,人对人是比较朴实的,谁家有事都会主动帮一把。就这样,一家六口人,四五个劳力,不怕吃苦,开荒种地,父亲和大哥上山伐木头做成枕木,再用爬犁拉到八里之外的车站上去卖,然后换回白面和一些生活用品。由于土地肥沃,只要种上庄稼就有收获,玉米是那时候的主粮。母亲还能喂上一窝肥猪,养些鸡,家里生活基本上自给自足,还能常常吃上父亲从老爷岭带回来的大马哈鱼,咸的,很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冬季远山
后一篇:龙沙宝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