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邂逅“世外桃源”(黄山之行一)

(2023-01-06 14:14:25)
标签:

“守拙园”

世外桃源

分类: 老威看世界

       邂逅“世外桃源”(黄山之行一)


       记得当年自己读中学时,语文课本中有一篇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人世间有个世外桃源,那里环境优美,宁静祥和、人们与世无争,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想不到前不久随团去黄山旅游时,竟然与传说中的"桃花源″不期而遇?这个“桃花源”就是位于安徽黟县的陶村遗址——“守拙园”。 

       邂逅“世外桃源”(黄山之行一)


       据导游介绍: “守拙园”为陶渊明次子陶俟之后裔陶庚四迁居地。村中至今仍保留大量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如保存完整的《陶氏宗谱》、陶氏祖莹、陶家池塘、陶岭古栈道、陶氏宗祠等。至于为什么称之为“守拙园”?由于陶渊明生前仕途并不顺利,所以他为官愿做“拙官”,不做“巧官”,表现出他一生要坚守自己纯真的本性。陶渊明认为守拙是基础,要以拙立身,以拙创业,以拙求进。“守拙园”就是取自其诗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之意。 “守拙园”门口有一座高大的牌坊——钟毓秀,穿过牌坊就是一条狭窄幽静的石径,起初大家觉得里面地方并不大,然而走了十几步,顿时豁然一亮:四周没有任何遮挡,极目视野,非常开阔,目光所及之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池如明镜般平静的湖水扑面而来,立马那种“良田美池桑竹”的美妙意境跃然其间,如同真的走进了“桃花源”。

邂逅“世外桃源”(黄山之行一)

       导游告诉我们此湖名“故渊”,出自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故渊”占地12亩,呈贝壳状、锅底形,湖中心处深1.8米。站在湖边细细一看,才发现湖面不仅开阔平静而且没有边界,水流自由流淌。湖水边有座凉亭“乐夕亭”, “乐夕”二字既有祝福老人晚年生活幸福安乐的美好寓意,又表达了人们看到夕阳落山时的高兴之情,一语双关,可谓巧妙。“乐夕亭”坐东朝西,站在亭子上,经常可以看到夕阳落山的美景。“乐夕亭”对面便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远远看去,南山山脉曲折蜿蜒,好似人生之路起起伏伏…… “守拙园”的陶氏宗祠中,上方摆放着陶渊明先生的雕像,天井里摆放有一口大水缸,里面游几尾鱼儿。陶渊明先生就这样淡然的端坐堂屋之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邂逅“世外桃源”(黄山之行一)

      邂逅“世外桃源”(黄山之行一)


       在写本文时百度了一下,才知道“守拙园”是陶渊明次子陶俟的后人所居住地。陶渊明三十代孙陶庚四,因寻找先祖《桃花源记》创作原型来到黟县,并认定黟县为桃花源故地。陶庚四生有二子,取名光礼、光义,陶光义曾将自己的地方取名“靖节里”,还建造了土地庙,称“五柳社”,将陶渊明供奉为社神。明弘治年间的《微州府志》就称陶村为靖节里、五柳。这位陶光义甚至将其两个儿子取名为“社子”、“社孙”。宗谱还记载了从陶潜之父陶丹始至三十七世祖陶社子共37代人的名讳、生辰、忌日、葬地及妻妾、儿子的姓名。经过数百年繁衍生息,形成了如今的“守拙园”。 

邂逅“世外桃源”(黄山之行一)

        确实,无论古代现代,无论身家多少,轻松自在、恬淡平静的生活都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而1000 多年前,陶渊明先生就看透了这一点,不为功名利禄所累,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终成一代隐士。我用手机拍下陶渊明先生石雕坐像,不仅把他的影像保留在手机里,而且将他的诗文和精神永远珍藏在自己的记忆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