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雨中游新安江山水画廊(黄山游记之一)(图)

(2011-09-22 04:38:20)
标签:

黛瓦

新安江

翠竹

a2

烟雨蒙蒙

分类: 老威看世界

<作者:老威 日期:2010-7-10>

 

    日前,到黄山作了一次旅游,五天四晚,虽未登山,但黄山脚下也有不少景色可圈可点。
   

    那天,天下着蒙蒙细雨,我们来到了曾被誉为“九省通衢” 的歙县深渡港,从这里乘船前往街口镇,沿着新安江一路游览。

http://s1/middle/81a2d6c0had7992436fc0&690

    导游介绍说:新安江是古徽州文明的摇篮,是歙县人民的母亲河。新安江处在皖南山区,山是闭塞的屏障,水却是开放的大门。新安江就是古徽商的黄金通道,是连接苏州、杭州、扬州这些“天堂”之地的纽带。新安江山水画廊两岸生态环境极佳,呈现高山林、山中茶、低山果、水中鱼的立体生态格局。

    船开了,风景就动了起来:雨中的新安江烟笼锁雾,缓缓江水像一匹乳白色的巨幅丝绸在无声无息地抖动......放眼望去,两岸边绵数百里,翠岗重叠,郁郁葱葱;千仞石壁,临江卓立;百丈飞瀑,向谷空悬;江流澄碧,水色如镜;风光绮丽,娇柔妩媚。与掩映其间的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辉映,是画里青山,水中乡村,构成一幅美妙的山水国画。

    游船劈着浪花追赶着新安江,我们打开船窗户尽情享受飘进来的江风江雨,仿佛自己就在踏浪追花,任那风吹乱头发,让疲惫的自己能在水景里放逸,在山水间回归平淡。一瞬间感觉此刻心真的静了下来,脑海里只有山、只有水,仿佛所有生活中的郁闷在这一刻已沉落了江底。

    新安江的美,除了山水外,还有它的的竹。新安江两岸,竹林夹河,常年生于斯、长于斯的竹林,终年翠绿,淡雅清新,一派葱翠繁茂景象。远远望去,茂树环合,翠竹竞秀。风起之时,竹林摇曳,似少女的裙裾飘飘,婀娜多姿,美不胜收。烟雨蒙蒙之时,竹林掩映在丝丝雨雾之中,时隐时现,如诗如画,令人惊叹不已。奇峰和翠竹倒影在澄碧的江面上,形成一幅瑰丽的山水画长卷。两岸的竹林,似少女般列队欢迎,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又思忖:该怎样尽量不去惊扰她的幽静与清雅?

    船行于新安江之上,朵朵浪花轻吟,好象与我们一路欢歌,弯转之间,峰回山走,山在江的两边依水而生,挺拔俊秀,山腰间青墙乌瓦点点就山势而上,如山眉里的痣,让秀丽的山多了一份妩媚。我很羡慕和崇尚的是新安江两岸人们那自然、恬淡的田园式的生活。新安江两岸,有着那田畴栉比及山色空濛的田园风光。岸边疏林如画,炊烟袅袅,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古民居掩映在翠竹密林之后,点缀于一片翠绿之中,给人一种真切自然,醇美宜人之感。这场景使我们这些见惯了城市匆忙的人惊喜不已。这一景一情,这祥和、纯静、恬美的生活场景深深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是啊,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奔波于世,在历经沧桑之后,最终想要寻找的不就是这样一种纯美、恬静、远离喧嚣的生活状态吗?这种淡定、纯粹、简单的生活是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和辛劳想要得到的呀。然而于艳羡之余也有些不解:这种简单的生活状态,其实是我们的前辈早而有之的呀。一时间不知道究竟是我们抛弃了生活,还是生活抛弃了我们。

    途中,还短暂上岸游览了两个村落,一是漳潭村,村里有一棵千年大漳树,相当的壮观,八个人都抱不过来;二是绵潭村,在一个古色古香的戏园子听了几段徽戏,听上去同黄梅戏差不多。

    从古到今,文人墨客对新安江留下了无数赞美诗词李白当年游览后则描绘道:“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南宋学者沈约曾以《新安江水至清见底》为题,赋诗纪胜:“洞澈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还有一位不知名的文人更把它刻画得温媚无比,秀色可餐:“皱底玻璃还解动,莹然 绿却消醒。泉从山谷无泥气,玉漱花汀作佩声。”新安江之水,不论深浅,都清澈见底;也不管春夏秋冬,都皎洁如镜。这是新安江的一大特色。

    3个半小时的游览,很快就结束了。我们恋恋不舍的上了深渡的码头。回望新安江,如碧玉,似翡翠,洋洋洒洒,缓缓流淌,一直奔向远处的千岛湖。

http://s8/middle/81a2d6c0had799a69be07&690

http://s2/middle/81a2d6c0had799ac54b01&690

http://s9/middle/81a2d6c0h77bf5c693008&690

http://s11/middle/81a2d6c0had799cece83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