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第六章 婴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二)

(2011-06-12 15:40:58)
标签:

转载

第六章 婴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二)

  (理论 3课时、实践5课时)

 

 

http://zjxy.scie.cn/jp/default.aspx?name=document&classid=12&id=99

 

 

 

 

第三节 婴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中值得注意问题

(理论1课时,案例讨论2课时)

 

理论部分:

一、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1.尽可能的采用母乳喂养。

母乳中除了包含代乳品无法供给的养份和抗体外,在哺乳的过程中,宝宝躺在妈妈的怀里可以感到温馨的母爱,就像在妈妈的子宫里一样,有利于母子情感交流。    2.稳定的抚养关系。

尽可能的自己带养,并维持稳定的抚养关系。请别人带宝宝,宝宝的心理会产生隔阂。婴儿最初的情感依恋对象是妈妈,因为他每天与妈妈朝夕相处,从妈妈的呵护、哺喂和爱抚中,产生最初的对外部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这个阶段是妈妈建立亲子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利于宝宝身心的成长,也有利于他长大后的社会情感发育,使他能对别人充满爱心和信任。如果在这一阶段,没有注意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频繁地更换监护人、更换保姆,都可使亲子依恋关系不能正常稳定的建立。有可能影响孩子的社会情感发育,使其情感冷漠,性格孤僻,对外部事物和人缺乏信任。

3.积极稳定的情感支持(应答性环境)

关注孩子情绪和需求,并给予积极回应(微笑、爱抚、拥抱)。宝宝的每一声呼唤都期待着妈妈的回答,能得到你的回应,他会备感兴备。

积极的情感沟通与交流:亲自抚养、说话、游戏、唱歌

多鼓励,多表扬,严禁体罚(对待婴儿抗拒行为:合理满足、转移注意、故意冷淡、自然后果法)

4.给孩子应有的父爱。

5. 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教养方式影响着亲子关系的建立。教养态度是成人对于家庭教育中父母教育角色的自觉、不自觉的态度、评价与操作方式。教养方式是成人对于孩子实施养育的具体方式、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忽视型

1)权威型——高控制,情感上偏于接纳和充满温暖的教养方式

父母:

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热情的对儿童的要求、愿望和行为进行反应,尊重儿童的意见和观点;对儿童提出明确的要求,坚定的实施规则;对儿童不良行为表示不满,良好行为表示支持和鼓励,鼓励儿童独立和探索的行为;

儿童:

独立性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很友好,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

2)专制型——高控制教养方式

父母:

情感方面倾向于拒绝和漠视儿童;对儿童是一种缺乏热情的否定的情感反应;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儿童:

缺乏主动性;胆小、怯懦、畏缩、抑郁;有自卑感、自信心较低;容易情绪化,不善于与人交往;

3)放纵型

父母:

对儿童有积极的感情,但是缺乏控制,对儿童没有任何的要求,让其自己随意控制;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和训斥、纠正儿童;

儿童:

较高的冲动性,缺乏责任感;不顺从,难以管教;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较低

4)忽视型

父母:

无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乏行为的控制;亲子交往少,对儿童缺乏基本的关注,容易流露出厌烦、不想搭理的态度;

儿童:

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不顺从;很少替别人考虑(因为从来没有人对他有考虑);对人缺乏热情和关心,在青少年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

二、初步交往能力的培养

1. 克服孩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经常有意识地让孩子把好吃的东西、好玩的玩具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体验到共同分享的快乐。

2. 鼓励孩子尽可能多地与同伴交往。家长要鼓励孩子到户外与同伴交往,多给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没有一种方法比在同伴交往中更能锻炼孩子提高交往能力。

3. 具体指导孩子的交往方式,培养孩子交往技巧。适当的交往方式是指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既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又不影响他人,并且这种方式要为他人接受。父母可就具体的事情和孩子讨论交往的方法,比如礼貌还是粗鲁,要不要商量,是交换还是轮流等。

4. 刺激正确行为,强化孩子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性行为。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合作性行为时,家长应适时适地地给予强化,家长可运用抚摸、拥抱、奖励等形式,对孩子进行关注和表扬。能与人沟通并能很好地与他人交往的人永远是快乐的人,孩子只有具备较强的交往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家长在注意对幼儿智力培养的同时也应重视其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其社会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分离焦虑的消除

(一)什么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或与其家庭分离有关的过度焦虑和发展性不适。这种不适应行为,依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例如:越小的孩子,会表现出来紧紧抱着父母不放、害怕、非常爱哭;而较大的孩子,则会有惧怕的表情出现、情绪非常不稳定、又叫又跳的、耍赖、哭躺在底上不起来等等。尤其是入托、入园的时候,随着亲人的离开,幼儿会突然感到安全感的丧失。处于心理不安全、情绪不稳定状态的幼儿,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多数幼儿首先会抗拒或哭泣。虽然后来停止了哭泣,但他们会显得不快乐,不主动与人交往,不探索、不玩耍、表情淡漠,心情忧伤。幼儿因与自己的亲人分离形成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研究表明,幼儿对其亲人的依恋程度越高,因分离而产生的焦虑程度也就越严重。

 

(二)分离焦虑的消除

1. 父母给孩子完整的照顾,注重亲子互动,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机会父母每天拨出时间陪伴孩子,唱歌、看故事书、拥抱等,通过简单的亲子互动和游戏,让孩子感受父母的关心和爱,减少因分离产生的不适感。(躲藏游戏)

如果父母给孩子完整的照顾,让他对外在世界深具信心,则孩子比较乐观,对幸福较有把握,这样就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分离。如果父母平日对孩子疏于照顾,他的依赖的心理没有获得满足,所以当孩子面对分离,会感到害怕、悲观,对环境的变动也比较不能适应。


2.培养孩子独处的经验和能力。
让孩子独处,并不是意指丢下他一人,让他真正的“独处”,而是在喝过牛奶、换过尿片之后,把孩子安顿在妈妈的房间里,或客厅中,让他自己玩。刚开始孩子可能会玩自己的手,或注视某一个物体,慢慢地父母可以帮孩子准备一些玩具。只要他能专注于自己的活动,父母都不要去打搅他。


3.避免过早入托(3岁以后)
孩子的分离焦虑,来自和父母长期分离和缺少安全感所致,所以父母如果要改善孩子的分离焦虑,应避免长期托儿,如周末、假日才把孩子接回家里的方式。较理想的方式是,白天交给接替者照顾,晚上则将孩子接回家中,由父母亲自照顾,这样父母不但可以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形,同时也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降低孩子和父母分离时所带来的焦虑,有很大的助益。


4.避免溺爱和娇惯

生活上的过分娇惯会影响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活动上的过多限制会影响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会影响孩子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上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焦虑。前几年媒体曾报道有位智商很高、考试成绩很好的大学生当听说将被派往国外学习时,竟浑身发抖不知所措,如今看来,那也许就是“分离焦虑”的严重表现。

 

5. 要有一段分离缓冲期

当父母需和孩子分离时,应有一段缓冲时间,让父母和接替者之间有角色的传递,一方面让接替者产生信心,另一方面可让接替者了解你照顾孩子的方式和态度。如果接替者能充分配合,则能减少孩子面对分离时所带来的焦虑和不适应行为。“分离缓冲期”可以增强孩子入园适应能力(预入园、亲子班、延迟分离)。

此节案例讨论2课时,讨论内容详见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

1.镜像实验: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实验

目的:通过观察婴儿对鼻尖红点的感知,发现婴儿的自我认知能力

准备:3个月到24个月的婴儿5-10名

过程:在婴儿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在其鼻尖涂上一个红点,观察婴儿是否表现出意识到自己鼻尖上红点的自我指向行为。

2.观察记录:到托幼机构进行实际观察

目的:了解13-24个月儿童情绪与社会行为发展水平

准备:

(1)联系一个早教中心或社区(13-24个月儿童及家长10人以上)

(2)13-24个月儿童情绪与社会行为发展水平测试参考标准及记录表格

过程:家长配合进行测查,学生认真观察并填写记录表。

附:13-24个月儿童情绪与社会行为发展水平测试参考标准(部分)

月龄

情绪与社会行为

具体指标

测评方法

通过标准

通过与否

13个月

听到叫自己的名字

家长在背后叫他的名字

听到后知道自己走过来,不会走的孩子会扶住家具想法走到大人身边。

 

14个月

完成指令“捡起玩具”

在宝宝的的玩具掉在地上时,大人要他吧玩具“捡起来”

能完成大人的指令

 

17个月

会替大人拿东西

吩咐宝宝去拿东西,如小汽车、球、小板凳

会按大人吩咐正确拿来三种东西

 

 

3. 案例讨论:

(1)不听话的宝宝

当宝宝2-3岁时,父母会发现,从前听话的孩子突然间不乖了。他可能变得很固执,甚至有些自以为是。比如,妈妈刚问他一句“干……吗?”他便好似不假思索地就回妈妈一个“不”字,而且,说过不了以后,一定要坚持,不管这事是不是他本来喜欢的。有个家长说:“孩子本来喜欢吃糖,我顺口问他一句吃糖吗,他却说不吃,好像故意气我似的。这小东西,翅膀还没有硬就这么不听话,大了还了得?”有些性子急躁的家长,可能就会动手打孩子了。我们常常听到父母们有这样的抱怨—— “宝宝是不是在‘变坏’呀,这可怎么办?”“我们家孩子顽皮得要命!一点也不听话!”“是啊,不管我怎么教导,她就喜欢事事跟你对着干。”“现在那么小就不听话以后长大了该怎么办啊?”

[问题讨论]请分析宝宝“不听话”的原因,并为家长提出建议与对策。

  分析要点:这是宝宝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进入了“第一反抗期”。家长应注意尊重孩子,让孩子有所选择。 

 

(2)孩子任性怎么办

孩子一岁九个月。今天在外面,我女儿又在地上耍赖,趴在地上,要不就跪在地上,我很生气,大叫她起来,发火。旁边的人帮忙扶起她,她就开始狂哭,我更生气,一边告诉路人她不喜欢其它陌生人碰她,一边更大声地训斥她,在她就不起来的情况下,我离开了。她在后面声嘶力竭的叫我,我没办法回去要求她起来,她还是不听,我再次走开。最终我扶起她,拉着她离开。我感觉很无奈。真头痛!

[问题讨论] 面对任性的孩子怎么办?请给家长一些建议 。

分析要点:一是满足孩子合理要求;二是孩子提不合理的要求,并以大哭大闹作为手段时,家里的大人要统一思想,坚持原则,不娇惯,不溺爱;三是用新的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所谓“下台阶”,改善孩子的情绪。最后,对于处于任性发作中的孩子,可以采取冷处理,即暂时不予理睬,只要不发生安全上的问题,可以让他独处一下,先让他冷静下来,然后给他讲道理。如果是在公共场所孩子发生任性行为,应严肃地予以制止,将孩子带离现场,并宣布中止活动,待孩子平静下来后,再继续活动。

 

(3)依恋的“碗柜理论”与金属猴实验

依恋是如何产生的?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认为,婴儿依恋父母是因为父母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物质需要——食物。这就是依恋的“碗柜理论”。也就是说,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儿童就会健康成长。这种说法是不是正确的呢?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将刚出生的婴猴放在隔离的笼子里养育,用两个假母猴代替真母猴,其中一个是金属丝做的“金属母猴”(有橡皮奶头),另一个是用绒布做的“绒布母猴”(无奶),发现幼猴只有在饿的时候才到金属猴那里去,其余时间喜欢与绒布猴呆在一起,甚至“粘”在绒布猴身上,在受到陌生物体威胁时,会跑到绒布猴身边,抱住绒布猴。

[问题讨论] 依恋安全感是如何产生的呢?“有奶便是娘”吗?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分析要点:实验说明绒布猴使幼猴产生了依恋安全感。可见,母亲的爱比食物更重要。(接触性安慰对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4)孤儿院的孩子

20世纪初,人们发现在育婴院和孤儿院长大的孩子死亡率高,而且发育迟缓.当时有人认为是由于孤儿院的设施不好引起高死亡率和患病率,并被人们所注意.当时有很多因感冒导致肺炎的事例,所以未来预防感冒,孤儿院采取了各种医药措施,但效果甚微.后来采用增加护士,多与孩子接触,并经常爱抚他们,发现患病率和死亡率开始降低.

[问题讨论] 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对婴儿的教育有何启示?

分析要点:积极稳定的情感支持不仅影响孩子心理健康,而且影响生理健康。父母除了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营养,还要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多与孩子接触,并经常爱抚他们。

 

(5)小白鼠实验

60年代,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们将老鼠分成三组,分别放在三个不同的笼子里.第一组老鼠(12只)被关在一个宽敞的光线充足设施齐全的笼子里,里面有秋千滑梯木梯及各种各样的玩具;第二组是在中等大小没有什么玩具的笼子里喂养了三只老鼠;第三组是在狭小的没有玩具的笼子里喂养了一只老鼠.这些老鼠的健康状况大体相同,喂养的食物也是相同的.80天后,科学家们对老鼠的大脑进行解剖,发现第一组老鼠的大脑皮质的重量比第三组老鼠的重得多,而且树突的长度及个数也比第三组老鼠的多.

[问题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对婴儿的教育有何启示?

分析要点:试验说明,宽敞的环境刺激丰富的环境可交往的环境促进大脑的发育.父母应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和同伴交往机会。

 

(6)入园焦虑的应对

来园时,桐桐小朋友还没走进教室,就哇哇大哭起来,老师从他爸爸手里接过他的小手,他没有反抗,但是还是哭着,当他爸爸离开后,他赶紧跑到后窗口,一边哭一边说:“我在这里看我爸爸,爸爸从这里走过的。”

[问题讨论]如何帮助桐桐尽早消除入园分离焦虑,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分析要点:从入园焦虑的成因说起,如环境的改变,依恋的打断等。

 

[复习思考题]

1.幼儿的依恋行为分为哪些类型?其情绪和行为分别有什么不同的表现?不同的依恋类型对儿童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既然健康的依恋有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那么,如何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呢?

3.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起着哪些重要的作用?

4.搜集幼儿入园时不同焦虑反应的案例,逐一进行分析。

 

[本章参考文献及延伸阅读资料]

[1]庞丽娟,李辉.婴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2

[2]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7

[3]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

[5]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6]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7]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第一反抗期http://baike.baidu.com/view/1350291.htm?fr=ala0

[9]孩子任性怎么办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2410216.html?fr=ala0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