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第四章 婴儿语言的发展
(2011-06-12 15:40:42)
标签:
转载 |
第四章 婴儿语言的发展
(理论4课时、实践4课时)
http://zjxy.scie.cn/jp/default.aspx?name=document&classid=12&id=101
[知识点提示]
理解语言发展的生理基础,初步掌握言语与语言概念、言语获得的理论,言语发展阶段、特点、语言发展中常出现的问题。
[重难点提示]
1.言语获得的理论
2.言语发展阶段、特点
3.语言培养中常出现的问题
第一节
(理论1.5课时)
理论部分: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本质属性之一。
一、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的涵义
语言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由语音、词汇、语法规则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实际活动过程(听、说、读、写)。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言语是心理学研究的现象。
(二)语言与言语的关系
语言和言语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言语活动必须借助语言来进行,离开了语言,就不会有言语活动。另一方面,语言依赖于言语活动,语言是在言语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言语的种类
外部言语
自我中心言语
内部言语
婴幼儿主要是口头言语。
自我中心言语是人类语言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出现在各种活动中。自言自语在3岁左右达到高峰,8-9岁左右完全消失。
内部言语是一种无声的、对自己讲的语言,它与抽象思维和有计划的行为有密切联系,一般5-6岁后开始产生。3岁以前的儿童还没有内部言语。
二、语言发展的生理基础
婴儿听觉系统、发音器官以及大脑神经中枢的发展与成熟,是婴儿言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生理基础和必备前提。而且,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水平,也直接受到其生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
(一)大脑与语言
语言器官的活动是由大脑皮层有关神经中枢支配的。关于儿童语言中枢的发展的研究,包括下列方面:
1.脑生长发育与儿童的语言发展
儿童出生时平均脑重为390克,3岁时为1101克,而7岁时可达1280克,基本接近成人水平(1400克)。1岁半后,脑内细胞的大量增殖也基本结束。20个月左右的孩子语言发展非常迅速,2岁儿童已有词汇量300个左右,3岁时达到1000个左右。婴儿从20个月开始,每个月所能说出的新的双词句以成倍的速度增长。21、22、23个月时,婴儿所能说出的双词句分别50、100和250个,而到了24个月则可猛增到一千多句,这一增长速度在以后各个阶段都不再发生。儿童构词能力也逐步提高,由单词句、双词句到短句、简单句和不完整的复句。由此可见,脑的生长发育与幼儿的语言发展的进程上是基本同步的。
2.大脑皮层言语中枢定位的形成与言语发展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脑机能是整体性的,但又有相对稳定的中枢定位。
(1)言语中枢定位的不确定性
大脑两半球都可以建立言语中枢。研究表明,左右半脑损伤都可能发生失语症,但左半球受损伤发生失语症的更为多见。幼儿优势脑半球在5岁左右已经形成,而言语中枢定位仍存在着不确定性。
(2)言语功能显现清晰定位的迹象
对人脑的研究发现,存在着相对稳定的语言中枢,一般来说,左半球是语言中枢之所在。一般认为,运用性语言中枢(即说话中枢和书写中枢)和感觉性运动中枢(即听话中枢和阅读中枢),绝大多数人是在左半球。
(3)大脑言语中枢机能定位的发展
大脑语言中枢的定位是缓慢的。有研究发现,儿童大脑两半球偏侧性的形成,即把言语中枢单侧化于左半球,而把某些非言语功能单侧化于右半球,通常发生在2-12岁之间,这是语音定型的年龄,也是言语发展的最佳期,说明侧化过程大脑的可塑性最大。还有研究发现,10-15岁儿童左半球严重受伤后,右半球仍然能承担起语言的功能。这就意味着脑功能的定位有可能通过学习或者通过对脑结构的不断使用来达到。
(二)发音器官成熟与言语发展
发音器官的成熟是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理前提。人的发音器官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
1.呼吸器官。
2.声带和喉头。
3.口腔、鼻腔和咽腔,是音色的三个共鸣器。
(三)听觉器官发育与言语发展
听觉器官主要包括:外耳、中耳、内耳。语音,必须依靠听觉的发展。儿童的听觉发展较早,幼小婴儿已经能辨别语音的细微差异。儿童语音听觉的发展,主要依靠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的成熟。
三、婴儿语言获得的基本理论
儿童的语言获得也称为语言发展,主要指儿童对母语的了解和获得的能力。儿童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各种复杂而抽象的规则?他们是怎样学会语言的?是先天还是后天?是主动还是被动?由于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不同而形成了各种关于语言获得的理论。
(一)模仿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在20世纪20-50年代很流行,主要观点是儿童的语言主要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的。如果在幼儿早期剥夺其社会交往的环境,幼儿就不可能学会说话。
儿童在语言方面的模仿有四种方式:
1. 即时的、完全的模仿。
2. 即时的、不完全的模仿。
3. 延缓模仿。
4.选择性模仿。创造性模仿,主要是对句式的模仿。
(二)转换生成说
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儿童具有先天的掌握语言规则的能力,生活在任何社会环境下的正常儿童都能够成功地获得语言。他认为,尽管语言环境不同,但世界各民族幼儿获得语言,尤其是掌握句法结构的时间和顺序基本一致;尽管各民族的语言不同,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语言形式,即语法结构。据此,乔姆斯基假设,人脑有一个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的先天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LAD的功能如下:
这一理论的贡献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语言获得中幼儿被动模仿的看法,强调语言获得与生理成熟和大脑结构的关系,证明了语言获得也有一个关键期(2~12岁),错过了关键期,即使给以训练,也难以获得语言。但它毕竟只是一个假设,而且过分强调先天性,过分夸大LAD的作用,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在言语获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这也是片面的。
(三)强化理论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儿童是通过不断的强化学会语言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对一个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就会得到成人的强化(口头赞许或物质上的满足),这就增加了在类似情景中作出正确反应的可能性,这个过程就是强化。如儿童在呀呀学语时会自发地、无目的地发出各种声音,一旦有些声音近似于成人说话的声音,父母便对这种声音进行强化,多次反复以后,儿童就会将这种声音与特定事物联系起来,儿童就这样学到了语言。这一理论充分肯定了语言教育和训练的作用。
(四)认知相互作用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儿童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个体的语言也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语言的获得既要依赖于生理成熟,又必须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思维和语言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但过于强调认知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忽略了社会交往与儿童语言发展的关系,仍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综上所述,语言获得的各派理论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不同的缺陷。通过这些理论,我们认为,先天与后天的因素都会影响儿童言语的获得。
第二节婴儿语言的发展核心经验
(理论1.5课时,观察与记录2课时)
理论部分:
3岁前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有秩序的、有规律的过程,是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婴儿语言的发展,主要指婴儿对母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婴儿语言发展阶段
儿童的语言发展受生理机制成熟和认知能力发展的相互制约,呈现出固有的发展顺序和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0-1岁)
此阶段属于语音敏感期,儿童感知语音的能力是他们获得语言的基础。从出生到1岁,儿童自第一声啼哭到咿咿呀呀做好说话的准备,经过了大量的发音练习。这个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听觉较敏锐,对语音较敏感,能分辨语音和其它声音的区别。
2.能发出一些简单的音节,主要以单音节为主。
此阶段发音多为反射性发音,没有任何符号意义;以韵母为主[a ai
ei ei
3.能用不同的哭声表达他们的需要,并对成人的逗弄和语言刺激作出相应动作反应,产生交际倾向。
第二阶段
1.经常发出连续的音节,6个月后,开始出现近似词的发音[ba-ba
2.能辨别一些语调、语气和音色的变化,感知说话者的表情、态度,表明语言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3.懂得简单的词、手势和命令,能辨别家人的称呼,会指认一些日常物体。(情境性理解)
4.出现“小儿语”,会用语音吸引成人的注意。
第三阶段
1.开始真正理解成人的语言(9个月)
婴儿对语言刺激作出恰当的反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1)能执行成人简单指令,并建立相应动作联系。如成人说“跟妈妈再见”,婴儿就会挥动小手;
(2)一定的语音能和实体相联系,但缺少概括性。如说“灯”,婴儿会用手指卧室的灯,其它的灯则不用手去指。
2.语言交际功能开始扩展,即能通过语音、动作、表情的结合进行交流(情境性表达)。
3.约12个月时,孩子说出第一个有意义的单词,这是语言发生的标志。
(二)言语发生阶段(1-2岁)
经历了近一年的言语准备,婴儿开始进入学习口语的全盛时期,又称为正式学说话阶段。
第一阶段
1.以词代句,语言的情境性强,需要结合语言、手势、表情、体态来确定儿童说话的含义。
2.语言理解能力胜于语言表达能力,出现短暂沉默期,甚至只用手势和行动示意,不开口说话。
3.会给常见物体命名,但常出现用词不准现象。如:
以声代物,“汪汪”指“狗狗”;
词义泛化,一词多义,“毛毛”指所有带毛的东西;
词义窄化,词义缩小,“车车”仅指自己的婴儿车;
词义特化,因尿裤子时妈妈着急地说了糟糕,孩子在想解便时就说“糟糕”。
4.重叠音较多,2岁是叠音词使用的高峰。
第二阶段
1.以双词句为主,会说3-5个字的简单句,最多不超过5-6个字的句子。
2.喜欢开口说话,词汇量大增,主要是表达具体物品名称的词汇,以名词、动词、代词居多。
3.喜欢提问,开始学会使用疑问句和否定句,开始出现“语言反抗”行为。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岁)
2岁以后一直到入学前,是婴幼儿基本掌握口语阶段,他们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
1.基本上能理解成人的语言,语音逐渐规范,但发舌尖音(zh、ch、sh、r)和g、k、h、e等音有一定困难;
2.逐渐从以简单句为主过渡到以复合句为主,疑问句逐渐增多;
3.常使用接尾策略(1.5-2.5岁常发生,3岁左右消失);
4.开始使用人称代词(我、我的);
5.说话不流畅。
二、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
(一)语言能力发展:语言理解先于语言表达
表现为:语音知觉发生发展在先,正确发出语音在后;语词理解在先,讲出语词在后;对语句意义理解在先,言语表达在后。
(二)语言表达形式发展: 非言语交际——口语交际——书面语言
从非言语交际(0-1岁)到口语交际(1岁-3岁)再到书面语言(相互交叉的三个阶段),3岁前以口语表达为主,4岁是掌握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三)语言发展过程
1.语音的发展:
无意义发音到有意义音节;单音节到多音节;元音到辅音;不准确到逐渐准确;从扩展到收缩。
2.词汇的发展:
(1)词汇量的发展:词汇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其中3岁和6岁是词汇量的高速增长期。3岁儿童的词汇量可达3000个。
(2)词类发展:从实词到虚词(实词是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副词;虚词是意义比较抽象的词,如介词、连词、助词、感叹词)。3岁前儿童的词汇中各种词类都已出现,但主要是实词,尤其是以名词、动词、形容词为主,虚词较少。
3.句子的发展:
(1)句子结构发展:从单词句、双词句到短句、简单句(完整句)和复合句。3岁前以简单句为主。
(2)句子类型发展: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1岁时有10个以上)、否定句、选择句、被动句。3岁前儿童还不能理解被动句。
(3)句子长度发展:1-2个字句子、3-5个字的句子、6-10个字的句子、8-15个字句子。3岁前的儿童较多使用10个字以下的句子。
(四)口语表达能力发展:从情境性言语(用不连贯的短句,辅以手势、动作和表情)过渡到连贯性言语,3岁前儿童主要是情境性言语表达。
(五)言语形式发展:有声言语——自言自语——无声言语,3岁前儿童主要是有声言语。
三、影响婴儿语言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既有主观的因素,即儿童自身发展水平和状态,也有客观因素,即儿童的生活环境及获得的教育训练等。
(一)语言发展的生理基础
拥有健康发育的大脑和健全的听音、发音器官,这是儿童语言发展的物质前提。实验表明,大脑语言中枢发生病变或受损的患者,可引发失语症等语言障碍;许多天生双耳失聪或发音器官不健全的聋哑儿童是很难掌握口头语言的。
(二)认知发展水平
儿童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它们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幼儿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
(三)学习语言的动机(兴趣、需要)
(四)语言环境
首先是婴儿周围的成人,特别是教师和父母,应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为婴儿提供良好的的语言示范;
其次,要为婴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如丰富的图书、录音、录象设备,让婴儿方便地进行听说读写;
第三,为婴儿提供充分的语言练习机会,包括教师和成人经常与婴儿进行交谈,并为婴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与陌生人交往的机会等;
第四,丰富的生活内容及活动,如参观、散步、谈心、阅读、看电视、游戏、劳动等活动都是婴儿说话的源泉。
(五)个性品质差异
一般来说,个性外向、自信、善于交际的婴儿对周围人的言行比较注意,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加以模仿,敢于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因此他们能争取到更多语言学习和表现的机会。而个性内向,胆小怕羞的婴儿往往缺乏语言学习的欲望,也就失去了许多语言学习和表现的机会。
(六)成人对语言学习的指导
儿童语言的发生、发展,虽然依靠其正常的生理机制和自身主动的自然习得,但如果在自然习得的基础上,加强成人对语言学习的指导,可以有效地促进婴儿语言的发展。
此节 “观察与记录” 2课时,详细操作见实践活动部分。
第三节
(理论1课时,讨论2课时)
一、说话晚
说话晚是儿童语言发展中值得重视的情况之一,
(参见实践活动,问题情境1)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一)遗传:大脑机制或功能发育缺陷。
(二)后天大脑损伤
(三)环境因素
1.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
2.混乱的早期语言环境(参见实践活动,问题情境2)
3.缺乏必要的语言指导
4.成人过于理解,出现“包办”。
5.性别。性别荷尔蒙分泌量不同,女孩比男孩成熟快些,所以在早期词汇量增加上有优势。(参见实践活动,问题情境3)
二、口吃
(一)生理原因
有人认为口吃与遗传,大脑两半球优劣或某种脑功能障碍有关,与语言神经末稍缺陷有关。
(二)心理因素
这是引起小儿口吃的主要原因,口吃是一种精神不健康不稳定的表现,大多数儿童受惊,被严厉训斥,惩罚,嘲笑,环境突然改变,或父母死亡,离异,家庭不和睦等情况引起焦虑恐慌的结果。
(三)语言神经功能障碍,即与发育对语言的理解,甚至读书,写字有密切关系的神经系统发生障碍。
(四)疾病,脑外的感染,头受伤,以及一些传染病如百日咳,麻疹,猩红热后也易发生口吃。
(五)模仿和暗示,儿童时期正是学习和掌握时候,此期的心理特点是模仿性强和易受暗示,由于好奇顽皮去模仿口吃患者的语言,因而患口吃。
儿童在2-4岁时出现口吃的是暂时的,随年龄增长逐渐停止,若在学龄初期,还有口吃现象,则要治疗,首先要消除社会因素,在孩子周围的同学老师不要过分注意患儿的语言缺陷,不要模仿,不要讥笑,否则会加重患儿口吃的症状,多关怀孩子,消除患儿紧张情绪,对矫正口吃有很大的关系。
三、发音障碍
发育性发音障碍是指儿童的发音能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水平,发音器官检查无结构损害,听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变化,智力正常。
该症主要表现为发音的延迟与异常,发音的发展速度低于相应年龄水平,说话吐词不清或发音错误。最容易发错的音有z、c、s、zh、ch、sh等。发音障碍儿童因为说话吐词不清而被人取笑,常常伴有一些情绪与行为的变化,变得退缩、孤僻、不愿与人交往。上学以后可能伴有学习困难。
发病原因仍不清楚,目前有两种假说,一种认为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发育迟滞引起,导致发音器官的运动部分功能失调,遗传可能对这种发育迟滞有影响。另外一种则认为是环境因素所致,因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儿童经常与发音不清的人接触时可形成发音异常。
缄默症是指言语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智力发育也无障碍,但表现沉默不语的儿童(即没有言语障碍,但不说话的儿童)。
缄默症有很多种,儿童多为选择性缄默症(elective mutism),其表现为智力发育正常,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智商在70或70以上。起病多在3~7岁,女性多见,多是敏感、羞怯性格。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亦无其它精神或身体障碍。
(一)引发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原因
一般无脑器质性原因。目前认为,是因精神因素作用于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儿童而产生的,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病前具有性格特征。患儿病前往往具有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等性格特征,患儿的父母常有人格异常和精神障碍。
发育成熟延迟。患儿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要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还常伴有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粪等其他发育性障碍,其中部分患儿的脑电图表现为不成熟脑电图及其他异常变化。
心理社会因素。患儿早年常有情感创伤的经历,如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关系不和、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虐待儿童、家庭环境突变等,有些患儿就是在家庭环境变迁或一次明显的精神刺激后发病。
(二)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
对于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准确诊断相当困难,需要一个全面的检查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精神心理检查、听力检查、社会交流能力检查、学习能力检查、语言和言语检查以及各种相关的客观检查。目前,美国有关专家认为有5个临床特征可作为诊断依据:
在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另外一些环境说话正常。
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无言语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言)引起的言语问题。
是由于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到患儿的生活。
没有患诸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发育迟缓或其他发育障碍等发育或心理疾病。
此节 “课堂讨论” 2课时,详细操作见实践活动部分。
1. 观察记录内容:
项目名称:三岁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实验
项目的目的和任务:
1)
2)
3)
|
观察内容 |
语言 |
||||
|
具体指标 |
观察方法 |
通过标准 |
通过与否 |
||
|
前言语表达 |
语音表达 |
哭叫、发细小喉音 |
当宝宝清醒时,将其置于仰卧姿势,家长观察宝宝是否能发出细小柔和的喉音。 |
在三次观察中宝宝出现两次上述现象即为通过。 |
|
|
模仿发字音 |
当家长对宝宝发“ba”、"ma"、"la"等音时,观察宝宝能否模仿。 |
五次观察中两次宝宝能模仿两个单字音即为通过。 |
|
||
|
动作表达 |
伸手要抱 |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宝宝是否伸手要成人抱自己。 |
平时观察中宝宝能主动要成人抱即为通过。 |
|
|
|
会用手势语 |
成人对宝宝说“再见”,“欢迎”观察宝宝是否能招手“再见”、拍手“欢迎”,或宝宝能用手指向玩具或食物表示需要。 |
平时观察中有一次宝宝出现上述行为即为通过。 |
|
||
|
用身体姿势表达意愿 |
成人手持宝宝喜爱的玩具问宝宝"要吗?" 观察宝宝能否以点头表示“要”,摇头或摆手表示“不要”。 |
五次观察中有两次宝宝出现上述行为中的任一行为即为通过。 |
|
||
4)学时数:2学时
2.课堂讨论(2学时)
问题情境1:
有家长可能遇到下面的情况:隔壁家的孩子1岁不到就会说好几个词了,我们家宝宝1岁两个月了还不开口。为什么?
分析要点: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问题情境2:
一位妈妈问“我们家的语言环境很杂,爸爸跟宝宝讲普通话,奶奶和宝宝讲宁波话,我跟宝宝常常讲四川话,请问这样的语言环境会影响宝宝的语言发展吗?有什么方法帮助宝宝的语言发展达到正常水平?”
分析要点:语言环境复杂导致语言发展缓慢,创设有利的语言环境。
问题情境3:
男孩子说话比女孩晚吗?宝宝比同龄孩子说话晚怎么办?
分析要点:男孩和女孩在语言发展方面各有千秋,成熟速度导致差异出现。对策:多与孩子交流,累积语言素材。不要强迫宝宝开口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复习思考题]
1.简述言语发生的生理基础。
2.简述各派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观点。
3.简述言语发展的阶段、特点。
[相关文献及延伸阅读材料]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1-275)
[3]赵寄石、楼必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7-118)
[4]庞丽娟.婴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224-261)
[5]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6]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