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第二章 婴儿感知觉发展
(2011-06-12 15:40:28)
标签:
转载 |
第二章
(理论3课时、实践5课时)
http://zjxy.scie.cn/jp/default.aspx?name=document&classid=12&id=103
[知识点提示]
能够知道婴儿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发生发展的关键时间;能够说出婴儿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发生发展的关键时间与顺序;能够举例解释婴儿感知觉发展的规律与基本阶段。
[重难点提示]
1.婴儿感知觉发展趋势
2.婴儿感知觉核心经验
第一节
(理论1课时)
理论部分:
一、婴儿感知发展的趋势
1.从无意感知向有意感知发展
儿童感知觉的目的性不断增加,不断增强。最初的感知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形式,如无条件的食物反射、无条件防御反射、无条件定向反射。后由于感知觉的形式以条件反射出现,最初的条件反射---对喂奶姿势的吸吮反射,逐步发展为积极定向探究反射(主动探究周围环境),到模仿行为出现。条件反射的出现与发展标志着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2.整体和部分知觉分离向统一发展
各种感觉分析器成熟的时间有早晚不同,因而各相应感知觉的出现和发展的时间也有迟早之别。一般来说,最早出现的是单个感觉器官的感觉和知觉。例如,新生儿对温度刺激即有反应。但是一些研究认为,儿童出生后已经开始有不同感觉器官的协调活动,如视与听、触与视等等组合而成的知觉。出生后第一年,对时间和空间的知觉,对整个时间、物体和场所的知觉迅速发展起来。
3.感知觉和情感的联系由未分化向分化发展
各种感觉从单独起作用到相互结合:儿童出生后的前半年,主要是通过各种感觉去认识事物。而认知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
二、婴儿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感知觉仍占优势。
(1)原始的感知阶段
从出生到1岁,是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儿童出生时就已经有各种感觉,如:物体碰到面颊,新生儿就会表现出吸吮的反应来,这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条件反射。新生儿已有触觉、味觉、视觉和听觉等,这是生理性的活动,同时又是原始的心理活动。知觉在儿童出生后不久,在感觉的基础上也发展起来,如视知觉,而且开始出现不同感觉道的协同活动,听到声音,他会把视线和头转向声源,这些协调的反应是知觉活动。
原始的感知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感觉分化,即不同感觉道对相应刺激会作出不同的反射活动,但原始的感知过程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是很低的,如:新生儿对任何触及嘴唇的东西都作出吸吮反应。以后,新生儿有了不同感觉器官的协调活动,表明新生儿的感知过程的综合能力在提高。
(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从1岁到3岁,是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出生后第一年,婴儿已能够分辨亲人和陌生人,说明他已具有了知觉的恒常性,这是知觉水平的概括。随着语言的出现和发展,知觉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婴儿对事物的知觉渐渐和具体表象联系起来,如:成人用“灯”这个词和实物联系起来,反复训练,他就会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灯”的表象,他对“灯”的认识概括了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形状的灯,以后家中再添一盏灯,婴儿就知道它是“灯”。2岁后,随着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逐渐向思维的概括过渡。
(3)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的阶段
是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概念联系起来,如,幼儿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知觉,就能够知道“上午”和 “下午”,实际上,这时他已掌握了“知觉标准”,这已不单纯是时间知觉,而是时间概念了。与此同时,幼儿的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即有目的、有意识地去知觉,4、5岁以后,观察力进一步发展,能够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第二节婴儿感知觉核心经验
(理论1课时,心理实验1课时,观察与记录2课时)
理论部分:
一、婴儿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的产生
对光的察觉---最初的时间在胎儿4-5月。
视觉调节---2月以前儿童不能根据物体远近调节焦点,最佳注视距离15-25厘米。4月接近成人视觉调节水平。
视觉追随---新生儿已能用眼睛追随物体(90度至180度)。
视觉注视时间---1个月时能集中5秒,3月集中7-10分。
(二)婴儿主要视觉与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视觉敏度的发展首先依靠眼的晶状体的变化来调节。新生儿和幼小婴儿的晶状体不能变形,因而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形象比成人模糊。研究表明当物体距离婴儿20cm处左右时,婴儿成像清晰,即新生儿的最佳视距为20cm。2个月后,婴儿的晶状体调节功能基本成熟,4个月,婴儿的协调合成功能已经成熟。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的视敏度不断提高。“视动眼球震颤”测验表明: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力正常的成人在150英尺处看见的东西。4个星期的婴儿,其视力为20/100,8个星期的婴儿,视力已达20/60,出生后5~6个月,视力可达20/20,相当于常用视力表的1.0,即成人的正常视力。另外,该测验表明6个月以内是儿童视力发展的敏感期,这个时期如果出现发育异常,会引起视力丧失。
其他的研究所得的结果有所不同。我国现有的研究指出:1~2岁的儿童视力为0.5~0.6,3岁儿童的视力可以达到1.0,4~5岁后,视力趋于稳定。
2、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是视觉系统分辨光的不同波长特性的能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儿童的颜色视觉也有一个发展过程,3个月时能够区别灰色和彩色。4个月时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4~8个月时表现出喜欢亮度大的颜色,而不喜欢暗色;喜欢光波较长的“温暖色”(红、橙、黄),而不喜欢光波较短的“冷淡色”(蓝、紫)。研究表明,2~3岁儿童最容易掌握红、黄两色,其次才是绿色和蓝色。也有研究指出:3岁儿童能够正确辨别红、黄、蓝、绿4种基本颜色;4岁开始发展细微区别各种色调的明度和饱和度的能力,并能把各种基本颜色和它的名称巩固地联系起来。有的研究则表明,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天蓝、蓝、紫等 7种颜色。学前儿童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的颜色种类都随年龄增长;其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还因颜色不同以及辨认方式不同而互有差异。儿童能否正确辨认颜色,关键在于是否掌握名称。对于间色(如“淡棕”“橘黄”)或深浅不同的颜色(如“深黄”和“柠檬黄”,“粉红”和“深红”),只要给予明确的名称,学前儿童同样可以掌握。3~6岁儿童对颜色的正确命名和对颜色的再认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而5岁阶段似乎是这方面能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学龄初期儿童的颜色视觉(主要是差别感受性),伴随教学活动的进行而获得显著发展,女孩比男孩一般又要好一些。
二、婴儿听觉的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不仅新生儿具有明显的听觉能力,就是尚未出生的胎儿,也有了明显的听觉反应。
(一)听觉的产生
许多孕妇报告,自己的胎儿(6个月以上)常对诸如汽车喇叭之类的大声响做出某种动作反应,如翻身、踢腿等。国外有报道:把母亲心跳的声音录下来,经过扩大,当其新生儿烦躁不安或大哭时播放给他听,新生儿很快就会安静下来。这种现象只有一种解释:胎儿已经有了基本的听觉能力,而且有了听觉性记忆。因而在听到母亲的心音时,有一种回到自己熟悉环境了的感觉。
2.新生儿的听觉能力
国内外的研究均已证明,出生第一天的儿童已有了听觉反应。我国的研究者(1983)曾对妇产医院42名出生不到24小时的新生儿施以类似蟋蟀叫声的声音刺激,发现约83.3%的儿童能在仅施以1~2次刺激的情况下较迅速地做出反应(头扭动、眼珠转动、睁眼等),其余的新生儿虽然较慢(需3~5次刺激),但都有所反应。
新生儿不仅能听见声音,还能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和持续时间。有研究者报告,出生两天的新生儿已能学会听到“嗡嗡”声向左转头,听到“咔嚓”声向右转头。
据研究,以人声和物体的声响比较,新生儿爱听人的声音,最爱听母亲的声音。此外,新生儿也喜欢听柔和的、高音调的声音。
(二)婴儿听觉的发展
婴儿不仅能辨别不同的声音,而且表现出对某些声音的“偏爱”,即表现为对某些声音能更长时间地注意倾听。研究者发现,1~2个月的婴儿似乎偏好乐音(有规律而且和谐的声音)而不喜欢噪声(杂乱无章的声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说话的声音;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而不喜欢强烈紧张的音乐;7~8个月的儿童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对成人安详、愉快、柔和的语调报以欢愉的表情,而对生硬、呆板、严厉的声音表示烦躁、不安、甚至大哭。
三、婴儿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2岁以前,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不仅如此,触觉还在儿童的人际关系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新生儿和1岁前的儿童,口腔是主要的触觉器官,之后,手成为人主要的触觉器官。
(一)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时就有触觉反应,许多种天生的无条件反射,也都有触觉参加,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
(二)婴儿主要触觉以及发展
1.口腔的触觉
孩子出生后,不但有口腔触觉,而且通过口腔触觉认识物体。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早于手的触觉探索。
3个月的婴儿在吸吮时,对熟悉的物体,吸吮的速度逐渐减低,出现习惯化现象。可是换了新的物体后,他又用力吸吮,即出现去习惯化。这种事实表明,婴儿早期已经有了口腔触觉的探索活动,口腔触觉有了辨别力。
当婴儿的手的触觉探索活动发展起来以后,口腔的触觉探索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但是在婴儿满周岁之前,口腔触觉仍然是他认识物体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婴儿仍然以口腔的触觉探索作为手的触觉探索的补充。比如,6个月以后的婴儿,看见了东西,往往抓住,放进嘴里;1~2岁的婴儿,在地上捡起一些物体,也要往嘴里送。
2.手的触觉
手的触觉是通过触觉认识外界的主要渠道。换句话说,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
儿童出生后,有本能的触觉反应,比如,抓握反射就是手的触觉的表现,这是一种无条件反射。
手的无意性抚摸是继抓握活动之后出现的手的动作。无条件性的抓握反射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会自然消失。接着出现的是,婴儿的手无意地碰到东西,如被子的边缘时,他会沿着边缘抚摸被子。这是一种无意的触觉活动,也是一种早期的触觉探索。
眼手协调动作的出现,亦即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活动的出现,是生后头半年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触觉探索的开始。大约出现在生后5个月左右。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积极主动的触觉探索是在7个月左右发生的。当婴儿学会了眼手协调之后,他逐渐会用手去摆弄物体,把东西握在手里,挤它或把它转来转去。
四、婴儿空间知觉与时间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指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1、深度知觉是空间知觉的一种。
心理实验1课时:“视觉悬崖”实验(具体见实践活动部分)
为了了解婴幼儿深度知觉的发展状况,吉布森(Gibson)和沃克(Walk)设计“视崖”试验。“视觉悬崖”是一种测查婴儿深度知觉的有效装置。这种装置把婴儿放在厚玻璃板的平台中央,平台一侧下面紧贴着方格图案。实验时,母亲轮流在两侧呼唤婴儿。
吉布森和沃克曾选取36名6个月半~14个月的儿童进行“视崖”实验。结果发现大多数婴儿只爬到浅滩,即使母亲在深滩一侧呼喊,婴儿也不过去,或因为想过去又不能过去而哭喊。该实验说明婴儿已有深度知觉,但无法判断深度知觉是否是先天的。
坎波斯和兰格(Campos&Langer,1970)采用更灵敏的技术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他们选取了2~3个月,甚至更小的婴儿。结果发现:当把幼小的婴儿放在深滩边时,婴儿的心率会减慢,而放在浅滩边则不会有此现象。这表明,婴儿是把悬崖作为一种好奇的刺激来辨认。但如果把9个月的婴儿放在悬崖边,婴儿的心率会加快,这是因为经验已经使得他们产生了害怕的情绪。
深度知觉的发展受经验的影响比较大,婴幼儿的深度知觉是随着经验的丰富逐步发展。游戏和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深度知觉的发展。
2、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1)空间定位能力的发生
孩子出生后就有听觉定位能力。婴儿出生后,已经能够对来自左边的声音向左侧看或转头,对来自右边的声音则有向右侧转的表现。也就是说,虽然婴儿两耳之间的距离比成人短,声音到达两只耳朵的时间差比成人小。但是,婴儿已有听觉定位能力。
盲儿也能够依靠声音对物体定位。一个早产10周的盲儿,在他16周时,能用嘴唇和舌头连续发出很响的劈劈啪啪声,凭借这种声音的回响作出声源定位。当实验者在该盲儿前面悄悄地挂上一个大球时,他会转头向球。
正常婴儿主要依靠视觉定位。
(2)空间关系的掌握:婴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据研究,2,3岁的儿童能辨别上下。
(二)时间知觉
时间本身没有直观形象,人也没有专门的时间分析器,所以我们无法直接感知时间,而只能通过一些中介。成人与儿童借助的中介是不同的,成人用表、日历,而儿童掌握这些工具则要经历一段时间。
婴儿最早的时间知觉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出现的时间知觉。例如,婴儿到了吃奶的时候,会自己醒来或哭喊,这就是婴儿对吃奶时间的条件反射。以后逐渐学习借助于某种生活经验(生活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事件等)和环境信息(自然界的变化等,如幼儿知道“天快黑了,就是傍晚”,“太阳升起来就是早晨”等)反映时间,学前晚期,在教育影响下,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借助于计时工具或其他反映时间流程的媒介认识时间。但由于时间的抽象性特点,幼儿知觉时间比较困难,水平不高。
研究表明,其时间知觉表现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①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7~8岁可能是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
②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生活制度和作息制度在儿童的时间知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常以作息制度作为时间定向的依据(如“早上就是上幼儿园的时候”,“下午就是午睡起来以后”,“晚上就是爸爸妈妈来接我们回家的时候”等)。严格执行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时间知觉,培养时间观念。
③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先能理解的是“天”和“小时”,然后是“周”、“月”或“分钟”、“秒”等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元。在“天”中,最先理解的是“今天”,然后是“昨天”、“明天”;再后才是“前天”、“后天”,“上周”、“下周”。对于“正在”、“已经”、“就要”三个与时间有关的常用副词的理解,同样也是以现在为起点,逐步向过去和未来延伸。
④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小孩子常常不能理解计时工具的意义。妈妈告诉孩子时钟走到6点半就可以打开电视看“猫和老鼠”,孩子等得不耐烦了,就要求妈妈把钟拨到6点半。有个孩子听见妈妈说:“日历都快撕完了,还有几天就要过新年了。”他跑去把日历统统撕掉,回来告诉妈妈:“快过新年吧,日历已经撕完了!”这种情况下,自然谈不上有效利用时间标尺。有研究表明,大约到7岁,儿童才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估计时间。
此节 “观察与记录” 2课时,详细操作见实践活动部分。
第三节
(理论1课时,讨论2课时)
理论部分:
针对婴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在家庭中发展婴儿感知能力应遵循适时、适度、适量的原则。适时,即感知活动内容适合儿童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不宜过分提前或滞后。适度,即难度要适当,使幼儿时常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自豪感,更乐意学习。适量,即同类刺激不宜过分集中,防止单调、枯燥的重复,活动中注意动静搭配,运动觉、触摸觉与视觉、听觉的活动交叉进行,减少疲劳,提高兴趣。
在教育方法上,家长要灵活多变,尽量让孩子直接是实物接触。通过多种感觉(看、听、嗅、摆弄),多渠道地感知对象,并领悟物体的动态变化。这样不但有利于感知印象的具体、鲜活、牢固,而且能吸引儿童自觉投入到活动中去。
1.结合游戏,由易到难,循序前进。幼儿主动感知世界的原动力是兴趣,失去兴趣,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父母不要急于求成,不要采取、枯燥的训练方式,以免导致厌学情绪。孙女在2岁左右时,我就结合拿糖果、选饼干,引导她逐个辨别圆形、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东西。在2岁半时,买了一个形体盒玩具,玩“说图形,投入空缺”的游戏,然后开展比赛,谁先找到正确图形,投入盒内,谁胜。她很积极,玩得越来越快。不到3岁她已认识十多种图形。
2 联系生活,让幼儿多听、多看、多动手。家务劳动可以丰富幼儿许多感性经验。如择菜时,可以闻闻各种蔬菜的特殊气味,特别是洋葱、辣椒、大蒜等;可以比较黄瓜、萝卜、茄子的颜色、形状等等。准备吃饭时,可以摆桌椅,数人数和筷子、碟等。有一次,4岁的孙女偶然用筷子敲击桌子,发出了“得得”声,她高兴地大喊:“我敲了一个得、得得、得得得。”我就用筷子敲瓷碟,说:“我敲了一个丁、丁丁、丁丁丁。”她楞了一下,随手拿来锅盖,用筷子敲出“当、当当、当当当”声,我又找了个搪瓷杯子,敲出了“嗒、嗒塔、嗒塔嗒”声。我们都大笑起来,孩子也感悟到不同物体的震动,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3对儿童的感知要求要具体与明确。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
5保护儿童的感官.由于儿童在这一事件各种感知觉能力在不断发展,是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应保护好儿童的感觉器官,如儿童不宜常挖耳,教幼儿一下正确的护眼方法等。
此节案例讨论1课时,讨论内容详见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
1、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1
项目名称:三岁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特点的实验
项目的目的和任务:
1)
2)
观察内容(部分稿):感知觉观察部分
|
观察内容 |
感知觉 |
||||
|
具体指标 |
观察方法及工具 |
通过标准 |
通过与否 |
||
|
视觉 |
视觉的注视与追随 |
把拨浪鼓放到视线内能引起注意 |
成人将红球(不发声的鲜艳玩具)放在距宝宝25厘米左右的距离,观察宝宝是否能关注,并持续3秒以上。 |
在五次观察中宝宝有两次出现上述行为即为通过。 |
|
|
眼睛跟随悬环至中央线;(横向0-90度) |
成人手拿直径为3厘米左右的红球放在距宝宝眼前25厘米左右的距离缓慢左右移动,从中间移动到身体一侧,观察宝宝是否能关注到红球。 |
在五次观察中宝宝有两次出现上述行为即为通过。 |
|
||
|
颜色视觉 |
认识黑色 |
成人手指黑色的物品询问宝宝“这是什么颜色的?”观察宝宝是否能回答。 |
在三次询问中宝宝均能正确回答即为通过。 |
|
|
|
能正确配对黄红橙绿蓝色(能把相同的颜色找出来) |
准备黄红橙绿蓝色五种颜色的相同形状卡片各两张。成人随意拿一张卡片,让宝宝找出相同的卡片。 |
3次测试中宝宝均能正确配对黄红橙绿蓝色五种颜色的卡片即为通过 |
|
||
|
当成人问哪个物体是红(黄橙绿蓝)色的时,孩子能正确指认3种以上 |
成人问宝宝“家里什么是红(黄橙绿蓝)色的?”,观察宝宝是否能指出红(黄橙绿蓝)色的实物。 |
3次观察宝宝都能正确指对3种颜色以上即为通过. |
|
||
|
视觉辨别与记忆 |
对人脸的消失、出现做出高兴反应 |
准备一张手帕,成人在宝宝的面前,用手帕遮住自己的脸5秒钟,拿开手帕5秒钟。反复几次 |
在手帕拿开或遮挡时,五次观察中有两次宝宝的表情,出现笑容即为通过 |
|
|
|
会辨认生人熟人(孩子面部表情有差别) |
准备一张妈妈的照片和一张陌生女性的图片,分别放在宝宝的面前。 |
三次观察中有两次宝宝在看到不同照片时有不同表情即为通过 |
|
||
|
|
准备一张妈妈的照片和一张陌生女性的图片,分别放在宝宝的面前。 |
问宝宝“妈妈是哪一个”,三次测试中有两次能指出妈妈的照片即为通过。 |
|
||
学时数:2学时
2、 实验
“视觉悬崖实验”
装置:一块长方形的玻璃,而在玻璃下方用红白格子布铺设成两种平面,一边是浅的,一边是深的。
过程:把婴儿放在玻璃板的中间,婴儿的母亲则分别诱使婴儿爬过浅的一面或深的一面。
观察:1、婴儿是否会爬向母亲?
3、案例讨论
(1)有人说,幼儿的视力比成人好,你认为这个说法对吗?
分析要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的视敏度不断提高。我国现有的研究指出:1~2岁的儿童视力为0.5~0.6,3岁儿童的视力可以达到1.0,4~5岁后,视力趋于稳定。
有测验表明,6个月以内是儿童视力发展的敏感期,这个时期如果出现发育异常,会引起视力丧失。
4.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
许多孕妇报告,自己的胎儿(6个月以上)常对诸如汽车喇叭之类的大声响做出某种动作反应,如翻身、踢腿等。国外有报道:把母亲心跳的声音录下来,经过扩大,当其新生儿烦躁不安或大哭时播放给他听,新生儿很快就会安静下来。以上事实是否说明胎儿已具有听觉能力?
分析要点:以上现象只有一种解释:胎儿已经有了基本的听觉能力,而且有了听觉性记忆。因而在听到母亲的心音时,有一种回到自己熟悉环境了的感觉
【案例分析2】
6个月以后的婴儿,看见了东西,往往抓住,放进嘴里;1~2岁的婴儿,在地上捡起一些物体,也要往嘴里送。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分析要点:这说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口腔触觉都是婴儿认识物体的重要手段,是对手的探索活动的补充。
【案例分析3】
1、游戏活动中,小班的王老师对小朋友们说“举起右手”,小朋友们都不知所措。然后王老师说“举起拿勺子的那只手”,小朋友们都做到了。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2、“六、一”节快到了,教师正在中班给幼儿排节目,可是有的孩子分不清左右,老师就不断地责怪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连左右方向都分不清”。你怎么看待幼儿的表现和教师的态度?
分析要点:根据儿童的方位知觉发展特点回答
[复习思考题]
1.婴儿的感知觉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宝宝喜欢把什么东西都放在嘴巴里,这是坏习惯吗?
3.思考:微微不小心摔倒在客厅里,正要爬起来,奶奶看到了,一副担心的神情。看到奶奶后,快要爬起来的微微又坐在地上,撇了撇嘴,哭了起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4.根据儿童时间知觉发展特点,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时间概念?
[相关文献及延伸阅读材料]
1.http://www.hudong.com/wiki/%E6%84%9F%E7%9F%A5%E8%A7%89%E5%8F%91%E5%B1%95
2.别错过幼儿感知觉发展关键期
3.张满红
5.林崇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