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不得,离不得
(2011-08-17 14:02:08)
标签:
杂谈 |
分类: 闲情偶记 |
作者:林奔月
《背影》,这样一篇文章,何以成为经典?
所谓经典,就是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背景、不同阅历的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读出自我。我们经常说,读者对作品各式各样的理解,其实作者在创作时根本没有这样想过;因此,我们开始怀疑经典的魅力。我觉得,恰恰是读者读出了作者预料之外的许多意味,才从侧面证明了作品本身的价值。好的作品不在于让读者去接受什么,不在于证明作者本人的高明,而在于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以我现在的阅历来看,我认为《背影》写出了一种普遍性,什么普遍性呢?就是咱们中国人特有的亲情,或者说是亲情的表达方式。中国式的亲情,我把它概括为“见不得,离不得”。
当你与父母朝夕相处时,你觉得厌烦、乏味,想要逃躲,你看不惯他的一些不太优雅的行为,你听不得他的刺刺不休,你在心里暗笑他的老土、古板、自以为是,你想要尽快地离开,想要一个人远远地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理念、方式生活。
可当你真的要与他离别,真的一年半载或三年五载,特别是永生永世不得相见时,所有的排斥与厌憎都消失殆尽,他留给你的只是曾经无尽的好处,你所想起的也多半是温暖感人的往昔。
具体说来,就是我们承认一个前提,父母子女之间的确是互相关爱的。在这个前提之上,我发现如果我们失却了亲情,会倍加缅怀。特别表现在成年之后父母先于我们离去,这时我们会无限痛悔生前没能好好陪伴他们,极度渴望时光能够倒流。然而,有谁设想过,如果父母真的重新回到我们身边,并且还活上个二三十年,那又是什么景况?我们真的能一心一意地像之前承诺过的那样善待他们吗?我觉得,未必会。说回来,我们既不能永生离开父母,同时也做不到每日承欢膝下。
中国式的亲情,尤其是父子之间,是疏离的,它不黏糊、不柔软、不迁就、不温暖,而带有些生硬、摩擦、抵抗、不畅快。隔膜造成的原因各有不同,比如社会经历,比如文化程度,比如性格志趣,再比如不同的价值观和处世原则。这种亲情当时没有足够的美感,它的美学价值只在回望时才显现出来。
因而,我认为《背影》所揭示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亲情,文章并非一味地表彰父爱,表白自己的爱父之情。《背影》恰恰写出了这一种尚未被承认的“普遍性”,它允许父子间的不其乐融融、不和谐欢洽,它写出了多数人已然觉出而又无法或不敢言传的别样亲情——这种有距离的、需要走远了才能觉察出的亲情。
龙应台在《目送》一文中曾这样写道: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