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课题概要

标签:
刘濯源思维可视化思维课题研究教学 |
分类: 思维可视化教学 |
一、课题立项意义及背景
1.立项意义
1.1聚焦思维可视化,实现教学效能倍增
教育的核心是教学,好的教育必须要有好的教学,那么什么是“好的教学”?
结合新课改的三维(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得出三项评价指标:第一,学生的学业水平(成绩)要好;第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思维能力)要强;第三,学生要有积极健康的人格。那么,能更好地实现以上目标的教学就是“好的教学”,我们称之为“高效能教学”;反之,则是“差的教学”,我们称之为“低效能教学”或“负效能教学”。那么当前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的“教学效能”是高、是低、还是负的呢?这个现状大家都很清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然而学生的整体学业水http://s8/mw690/002n95jNgy6EwVraUvRd7&690平并不理想,成绩优秀者其实并不多,“两极分化”和大面积不及格现象非常严重。另外,厌学情绪在中小学生群体中不断蔓延,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有近70%的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而至于“能力”这一项,显然比前两项的情况更糟糕。由此可见,“教学效能”的整体水平是很低的。那么原因在哪里?
我们研究认为问题的根源在现行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挤时间,抢时间,霸占时间,大量、重复、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则长期陷入“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之中,身心疲惫,晕头转向。关注“成绩”没有错,我们一直认为“不出成绩的教学”一定算不上“好的教学”,让学生取得好成绩,无可厚非。但问题出在大多数教师根本没搞清楚“好成绩到底是从哪来的”。其实,学生的成绩(尤其是初高中学生)并不是来自于教师们挂在嘴边上的“四多”(多读、多写、多背、多做题)而是思维能力!因为今天的中高考,考的并不是死知识——基于我们对中高考试题的深入分析,我们证实中考题有50%是考学生思维能力的,而高考题有80%是在考学生思维能力!因此,思维能力的强弱才是决定成绩优劣的关键因素。然而,传统教学模式过度关注“知识”却忽视知识背后的“思维”,使学生长期处于“浅思考”甚至“不思考”状态,从而导致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受阻。所以,年级越高,学生“掉队”的越多,“两极分化”和大面积不及格现象越严重。
本课题将通过思维可视化技术的运用,引领教师把教学关注点从“知识”转移到“思维”,从而持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教学效能的倍增。
1.2以目标为导向,以方法为支撑,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落地”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为积极响应教改计划,各地学校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如“小组合作式学习”、“生命课堂”、“学本教育”、“生本教育”等,但经调查发现,有不少学校,由于课堂没有教师主导又缺少具体、有效的方法支持,课堂秩序无法保证,学生一盘散沙,好动的静不下来,好静的不愿参与,结果遭到教师、家长、学生的一致抵制,难以继续推进。究其根源,在方向不清,定位不准,又缺少方法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硬着头皮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其教学效能必然大打折扣!推广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前提是要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教师和学生都尝到“甜头”(效能的提高),然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爱学习”和“会学习”的条件下实施,而其中“会学习”是自主探究式学习取得效果的关键因素,其核心是教会学生应如何思考,而这正是本课题的主要价值!
1.3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统一
我国从1983年提出“素质教育”的方针以来,很多人便误认为“素质”和“知识”是对立的,始终将无法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源归罪于“应试教育”,把矛头指向中高考。然而考试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和人才选拔制度,是保证公平的有效方式,不会也不能被取消,所以“考试”并不是问题真正所在。另外,不少人还错误地把学钢琴、学跳舞、学画画等当成“素质教育”,其实这并不是人的“核心素质”而是一项技能、一种特长。人的“核心素质”是心智模式——思维能力(系统思考能力)和心理能力(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本课题将日常教学聚焦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使学生“会学”,同时带动学生“爱学”和“乐学”的积极心态,最终使学生获得好成绩。这样我们便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统一起来,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1.4为教育技术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从1946年美国教育家戴尔提出“视听教学法”开始,教育技术便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发展起来,其后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这使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对象数量的限制,如基于“云计算”的教育平台可以使教育资源在更大的范围进行共享,使学习者获取信息更为便捷。然而,对于个体学习者而言,下一步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是更快的网速、更大的信息量、还是更“酷”的用户体验?也许都要,但这些绝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效能”
综上所述,让更多教师掌握和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创建思维型课堂,开发思维可视化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一举多得——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发展系统思考能力,同时获得良好学习成绩,是我们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事情,也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新领域、新天地。
2.立项背景
2.1图示技术的发展
图示技术(是指能帮我们理清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其中的思考方法及思维路径以视觉信息呈现出来的图示或图示组合)是实现思维可视化的基础。最初,教育技术发端于视听技术,主要以录音、图像、电影等视听信息来辅助教学。依据1946年美国试听教育家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这些“视听信息”比其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更具体、更形象,所以更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更好理解和记忆。然而,这些“视听信息”刺激的主要是人的感知记忆层,并不能将人的“知识加工”过程即“思考过程”呈现出来,所以无法实现思维可视化。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各种能呈现思考方法及思维路径的图示技术开始发展起来:如英国人东尼•博赞(Tony Buzan)发明的思维导图(mind map)、心理学家及教育技术学家诺瓦克于1970 年在康奈尔大学提出来概念图(concept map)技术、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所发明的鱼骨图(因果图)技术等。这些图示技术被逐渐运用到高等教育、企业培训和基础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使“知识可视化”、“思维可视化”、“读图时代”、“可视化思考”等新学习模式逐渐流行开来。相对于国外,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为理论的提出及单一技术的应用实践。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提出的“思维型课堂”概念和基本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知识可视化”理论,并且开发了“易思——认知助手”软件。据了解,开展相并研究工作的还有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但至今尚未有与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思维可视化成果发布。目前,只有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在这个领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教学实验和教师培训的成功。
备注:在相关研究中,很多机构使用了“知识可视化”的概念,而我们使用的是“思维可视化” 概念,这二者有何区别?我们认为“知识”这个概念比较表层化,不是本质,知识背后的规律以及加工知识的过程(思考过程)才是本质,所以用“思维可视化”这个概念更能体现这个过程的本质。
2.2绘图软件的发展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可以帮助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人将各种图示清晰、规范地绘制出来,这是保证每个教师都可以开发“思维可视化教学资源”的工具性前提。目前,这类软件有很多,学习和操作起来也比较简便,易学易用。例如,用来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就有Mindmanager、mindmapper、FreeMind、Sharemind、XMIND、Linux、Mindv、imindmap等。这些绘图软件不但可以绘图,而且还可以将图示以动态的形式分步呈现出来,使内容开发者或学习者的思路更清晰。
2.3交互软件技术的发展
从广义上讲,本课题中的“思维可视化技术”并不仅仅指思维图示的绘制技术,还包括思维图示的呈现、传播、存储、交互、共享、修改等一系列技术。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可将课题中产生的各种可视化的教学资源与软件开发技术结合起来,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思维可视化”特性的教学软件,实现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双向互动。
2.4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可将我们的可视化教学资源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共享,突破时间、空间和学习者数量的限制,使学习资源的获取更加便捷,成本(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更低。
2.5终端呈现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和电子交互技术的发展,可利用PPT、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书包、教学一体机等将思维可视化教学资源呈现出来。
综上所述,各种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实现思维可视化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把这些技术进行整合,并使之与学科教学应用及思维可视化教学资源开发相匹配,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效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