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用学科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标签:
思维导图知识建构思维可视化学科思维导图刘濯源 |
分类: 思维可视化教学 |
点、线、面、体,从零散到系统,从抽象到直观
基于学科思维导图的知识体系建构
作者:刘濯源
概念的形成过程即抽象过程:首先要把某一类属性定义出来或赋予名称,这样就形成了概念。学习概念必须要经过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例如:当让幼儿学“苹果”这个概念时,必须首先让他能够识认苹果的形象,然后再将这个形象与苹果这个抽象的词进行联接。如果脱离了具体形象就很难去理解和记忆一个抽象的概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用可视化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呈现出来,呈现概念的方式有:图像、图画、图形、图示,这也是一个连续抽象(越来越抽象)的过程。当然,在我们对概念已经非常熟悉的情况下,也未必一定要对其可视化,直接用文字表达即可,但经可视化后能提高我们的记忆效率和搞遗忘水平,这一法则无论是对幼儿还是成人都是同样成立的。
http://s11/mw690/002n95jNzy7alHTXIrUea&690例如:我们如何理解“苹果是一种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对身体健康有益”这句话?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好理解的,多简单啊!其实这正体现了我们“浅阅读、不思考”的思维惯性,我们的思维能力也正是在这种不屑深思的习惯中越来越弱。其实这句话里面包含着两种逻辑关系:(1)苹果是水果的一种,表从属关系;(2)因苹果富含维生素C,所以有益健康,表因果关系。很显然,这种思考方式不但使我们对句子本身的理解更清晰、更深刻,还顺便锻炼了我们的逻辑思维。为了使这种思考方式和思考路径清晰地呈现出来,我们可以运用带箭头的连接线(表示思考方向)将苹果、水果、维生素C、健康等概念联接起来,还可以在“连接线”间加标注(注明关系)使其可视化。这种图示被称为“概念图”(concept map),是康奈尔大学诺瓦克博士于1970年在康奈尔大学提出来的。
http://s5/mw690/002n95jNzy7alHVpL3m34&690例如:如何对“苹果”这一概念进行更加全面的思考呢?借助学科思维导图,便可从植物、营养、产品、文化等角度进行结构化发散思考,这样便构成了一张关于苹果的知识网络图,当然学科知识要比“苹果”这个概念复杂得多,但其原理是一样的,当我们掌握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便可借助学科思维导图将其呈现出来,实现思维的可视化。如果要建立某一知识模块的结构图,我们还可以运用模型图;如果侧重因果关系的梳理,我们可以绘制鱼骨图;如果为了表示先后顺序,我们可以绘制流程图。当多个这样结构化、流程化的知识网络建立起来并存入我们的大脑中时,大脑的信息处理效能便可大幅度提高。
http://s16/mw690/002n95jNzy7alI3pPVZff&690
例如: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至高中)的数学学科便是如此:由“数字”发展到“等式”,由“等式”发展到“代数式”,再由“代数式”发展到“方程”和“不等式”,然后发展到“函数”,每一次发展都要跨过一级台阶,而要跨过每一级台阶都要求我们的思维实现一次飞跃,如果 “飞跃”受阻,那么这级台阶便一定会成为学习后面知识的“绊脚石”,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同学如果在“方程”这级台阶没有实现思维飞跃,那么不但“方程”学不好,后面的“函数”就更搞不懂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这条主线,尤其是要明确跨过每一级台阶的障碍点到底有哪些,把这个帮学生彻底搞清楚,不能一味赶进度,否则很多学生便会被“卡住”,后面的学习会非常吃力,上课如同听“天书”一样,根本搞不懂,又如何能跟上教师的进度呢?
http://s12/mw690/002n95jNzy7alBdSnCH7b&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