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一举多得的高效学习工具

标签:
思维导图思维可视化刘濯源 |
分类: 思维可视化教学 |
思维导图
一举多得的高效学习工具!
作者:刘濯源
思维导图(mind maps)又叫心智图,是上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东尼·博赞(Tony Buzan)发明的一种全新笔记形式,也可称之为一种思考策略、思考方法、思考工具。
上世纪80年代思维导图传入中国内地,历经理念传播、应用探索、系统研究三个阶段, 2002年,我带领团队将其与概念图(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提出)、知识树、问题树等图示方法的优势特性嫁接,同时将其与结构化思考、逻辑思考、辩证思考、追问意识等思维方式融合,提出了“学科思维导图”概念,作为一种“基于系统思考的知识建构策略”已被全国近七百所中小学课题实验学校引进,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思维可视化研究院已成为思维导图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应用研究工作的主阵地。
画思维导图会浪费时间吗?
当然不会,而且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既是“知识加工过程”,又是“思维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点由隐到明,由零散到系统,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比“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得多。
http://s16/mw690/002n95jNzy7alNSA8d9af&690同时,各种思维能力(概念区分、逻辑关系梳理等)得到有效训练,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体现了“以学习力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而且,绘制出来的思维导图笔记还成为一目了然,最节省时间的复习资料。所以说用思维导图学习是一举多得!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一上来就“背”,一上来埋头做题,生怕少记一遍,少做一道,这就是光知“砍柴”却不知“磨刀”的做法啊!
急于“砍柴”却不“磨刀”的做法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蛮干做法,效率低而且有负作用(造成学生思维僵化,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必须改变!
本文选自思维可视化研究院,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重点课题《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教学实践研究部分系统指导图册29页原文。
http://s8/mw690/002n95jNzy7alNZRPTN9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