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代柴窑,白金扣宝石蓝釉鸡心孔明碗,

(2017-01-05 17:11:35)
http://s9/mw690/002n8qXNzy77KxbbyNaa8&690
    古代陶瓷造型:碗类
    平底碗 又称实足碗,碗式之一,东汉至唐均可见到。其平底是在制坯过程中对碗足部采用平切工艺制成。东汉时平底碗的平底微向内凹,碗形有半球形和口沿内敛两种,腹上部鼓,下部内收。三国时期的平底碗内有叠烧支钉痕。西晋碗口较大,腹浅,小平底。东晋碗底出现足台,平底宽大。南朝时足台明显,此式一直沿用到唐。
    玉璧底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唐代中,晚期。碗足部为璧形,中心内凹,足圈较宽。足中心内凹处有不施釉和施釉之分。烧造玉璧底碗的瓷窑有邢窑、定窑、巩县窑、越窑、长沙窑、浑源窑、柏井村窑等。
    四出碗 碗式之一,唐代比较流行。四出是指碗口部有四处下凹而形成四瓣花边状。通常下凹处的腹内壁都有凸起的竖向线纹,好似花叶的茎脉。
    笠式碗 碗式之一,又称斗笠式、凉帽式、草帽式碗,五代、宋以来流行的一种器形。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似倒置尖顶斗笠,清康熙时期为宽口沿外撇,圆腹,圈足较大。
    葵口碗 碗式之一,北宋以来较为常见,因碗口沿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宋代葵口一般作六瓣,如宋官窑烧制的粉青釉碗,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明永乐甜白釉印花碗,口作六瓣式,敞口,小足。清乾隆仿官葵花碗作八瓣形。
    诸葛碗 又称孔明碗,宋、明时期常见的一种碗式,始见于北宋龙泉窑刻花器。造型为敛口,弧腹,圈足。底与碗心呈双层夹空,底面有孔与空腹相通。此独特造型,源于"三国"的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屡遭败绩,困守不出。亮修书遣使赠巾帼衣物以羞辱之。据使者回报,懿阅札受礼不怒,却详询丞相寝食办事之繁简,继言:"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亮为惑敌 ,乃于对方来使刺探时,用双层碗进餐,明示食可盈碗,实仅上层有饭。后世遂称此种双层碗为诸葛碗,亦称孔明碗。用途为供器。龙泉窑烧造数量最多,明、清景德镇也有烧制。
    卧足碗 碗式之一。金代开始流行。1980年北京丰台金墓出土有耀州窑刻花卧足碗,形式为唇沿直口,平底中心内凹,底足无釉。
    折腹碗 俗称折腰碗,元代流行的碗式。器形为敞口,腹内削,腹底向内平折,小足。景德镇元枢府釉器较为常见。除此之外亦有青白釉、青花等品种。
    鸡心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敞口,深腹,内底下凹,外底凸出似鸡心状,小圈足。有大、中、小之分。釉彩品种多为白釉、青花两种。清代雍正、乾隆时多有 仿制。
    宫碗 特指明宣德时期创烧的一种碗式。口沿微外撇,腹部深而宽阔,圈足。这种器形多以青花作装饰,并历代相传。正德时烧制量增大,因此又有"正德宫碗"之称。当时民窑都竞相仿制。
    盉碗 亦称合碗,明宣德时景德镇窑已有烧制。器形为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两道凸起的弦纹为饰,上覆圆顶盖,盖内与碗心有青花对铭款,字体有楷书、篆书两种。清代盉碗盖钮多作蹲兽式。
    骰子碗 俗称"骰盔子",碗式之一,因与旧时用具相似而得名,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器形为平沿敞口,浅弧腹,圈足,胎体厚重。器内素白,器外多为青花或洒蓝釉装饰,署款位置或于外口沿下,或于器内底。
    攒碗 明万历至清代流行的一种成套组合餐具,见"攒盘"。
    净水碗 佛教供器,为明末清初常见的器形。口微侈,圆腹下收,假圈足。净水碗常配有瓷质器座。座呈洗口,长颈,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预侧置对称兽耳。瓶与座相配,俗称"海灯",但传世品往往失其一,不能配套。散存器座多据其器形式样称为"号筒尊"或"洗口兽耳瓶"。
    盖碗 带盖的小碗,茶具,流行于清。清康熙时期盖碗器形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两种。二式器腹均下收,圈足。盖径多小于碗口径,扣于碗口径,少数盖大于碗口,俗称天盖地式。胎质有瓷胎和宜兴紫砂陶胎两种,常见青花、粉彩、珐琅彩及其他单色釉等品种。
    八方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器形作八方形,有敞口、敛口二式,碗腹多内收。雍正时期有直腹内收式。
    扎古扎雅木碗 仿西藏喇嘛教木质碗形制烧造的一种碗式。侈口,弧腹,器壁较浅,拱壁足底,内外施木釉。为清代乾隆朝的独特造型。
http://s14/mw690/002n8qXNzy77KxbQp5Pbd&690

http://s2/mw690/002n8qXNzy77Kxd3g6R81&690

http://s8/mw690/002n8qXNzy77KxdLdwX67&690

http://s1/mw690/002n8qXNzy77Kxf0ZOw00&690

关于:金扣瓷、包金瓷、铜鎏金包瓷的历史真相<已发布墓葬出土铜鎏金包瓷>
西风  /文(转载请著名作者)

http://s2/mw690/002n8qXNzy77KxgrPzP81&690


《十国春秋》据载:"平兴国三年三月进越瓷五万事,金扣百五十事,四月二日又进瓷五万    事,金扣百五十事”《文物》1978年第8期。
《十国春秋》卷七九载:“清泰二年(935年)九月王贡唐锦绮五百,连金花食器二千两、金棱(金扣)秘色瓷器二百事。” 《十国...《宋会要辑稿·蕃夷》载:“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四月二日……俶进……瓷器五万事,金扣瓷器百五十事。”
《十国春秋》据载:“明州节度使惟治进……瓷器万一千事”
《宋两朝贡奉录》载:“忠懿王贡宋金、银器、扣器、陶器计十四万事”
…………………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从发现的资料来看,金扣瓷(包金瓷)是大量存在的,并非空穴来风。不能因为有仿造的就一概否定它。那么元青花也有大量仿造,假如没有伊朗和土耳其馆藏,假如国内出土元青花没有官方参与,假如东南亚海域没有发现元青花。元青花估计也是臆造,项耳瓶不就是无知放出去了吗?所以面对新发现的器物我们一定要慎重对待。很多事物都在发展中变化,原始青瓷官方《中国陶瓷史》载起烧时期是在西晋东晋时期,原先见到青铜纹饰的精美青瓷谁都说后仿臆造品,但2006年6月德清县水利建设"千库保安工程"时发掘出“火烧山窑”原始青瓷窑址,大量出土精美的商周青铜器纹饰青瓷,让参与发掘的故宫博物院专家看的目瞪口呆。通过其他出土物证论证,最终审定为商晚期开烧,周成熟。如果不发现窑址,岂不是千古冤孽。还有佛教穿入中国官方权威资料记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但2000年武汉省社科院和荆州博物馆在江陵发掘的天星观二号墓发掘的随葬品中,有两件文物具有特殊的价值,一是半人半鸟的佛教妙音鸟造像,一是髹漆的木雕莲花豆。研究员张正明说,佛教在印度初流行时,就有妙音鸟。而此前在楚地发现的神、人、禽、兽等雕像和画像,绝无人鸟合体的造像。值得注意的是,这只妙音鸟的两个手掌是合在一起的,而双手合十是佛教的特有仪式。可见,印度佛教的妙音鸟造像,在战国中期就已传入南楚。这件髹漆木雕“莲花豆”莲盘呈圆形,口沿外是一圈莲瓣,仿佛陀造像的莲座。豆盘如莲座不可能是由楚国乃至先秦时期的中国造型艺术传统中演变出来的,而恰恰与佛陀造像的莲座无异。战国中期,佛陀造像已经传进了南楚。再有南海一号发掘出景德镇影青瓷和白瓷,精美无比,景德镇目前发掘的窑址中很难见到。尤其是非常之新,今年考察时广博负责人对我介绍说:“这要是拿到市场上,一万个人都要说它是新烧的仿品,这主要是在很深的淤泥中封闭式埋藏1000多年所致”,上手这些1000多年的宋代瓷器,怎么看都是新的,所有传统鉴定概念全不能适用鉴定它们。

金扣瓷的出现,有人说金扣瓷是后人臆想之作,从无记载可借鉴。我想说的是缺乏治学之严禁。没看见资料不等于历史没有记载。所以学问马虎不得。从这些资料可看出,金扣瓷在五代和宋代很盛行,为什么盛行?研究两朝历史发现,其主要跟辽代有很大关系。遼王朝  (916-1125)契丹(震旦Khitan),本是東胡,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後稱遼太祖)于唐末趁中原之亂統一各部進而稱帝,916年建國號契丹。遼太祖多用漢人重視漢文化,并創文字,立制度,筑皇都,國土直至天山遼王朝建立。遼太宗從石敬塘手中得燕雲十六州後,改國號為大遼,設南,北官制以治漢,契丹人,取得鞏固統治的作用。遼太宗滅後晉,把晉并入遼,但因大失民心而草草班師歸遼,自己也死在途中。在太宗後的世宗,義宗,穆宗都無大作為,直至聖宗時,文治武功都達鼎盛,實行科舉,編修<<大藏經>>,佛教極為盛行。大量流行金饰器贡佛事和自己使用。并且對宋戰爭屢勝,和宋訂立澶淵之盟,從此宋贡遼達一百余年。至遼天祚帝朝時(1101),由於沒處理好民族關係,招致女真族反叛,于以致亡國。辽代横跨五代和北宋两朝,都以强势居之,五代和宋为求保安,免受生灵涂炭而大量上贡金银珠宝,珍玩瓷器,其中金扣瓷是重要的一项。尤其从吴越王的历史记载资料中就可想一般。

直至到咸平至熙宁元年(1003—1068)这60年间,越窑贡瓷数量大大减少,《余姚县志》虽说“宋时置官监窑”,但最后说窑“寻这就为‘越窑中心说’的确立提供了扎实的依据物华室、窑门、排烟室等。火膛,宽约1.64米废”。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在熙宁朝前后,那种秘色瓷的残器早已见不到了,此后,均为民窑的粗劣器,斗茶,对建窑黑瓷偏爱论”,“燃料短中有的认为“交替论”。也有认为“宋盛行这反映了秘色瓷衰落到停烧阶段。北宋中晚期这段时期,正是宋廷设“官窑”烧制宫廷用瓷取而代之,而贡窑中河南的钧瓷、汝瓷窑、河北的定窑,都是贡奉的主要对象,越窑秘色瓷衰落到停烧的时间相吻合的。这些金扣瓷在开封周围亦没发现,在蒙古境内发现是符合道理的。因为这种瓷器很不符合宋代艺术欣赏习惯。瓷器烧成后加工成金扣瓷,当贡品敬献北辽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所以金扣瓷和金银器多半是五代、北宋两朝中原能工巧匠加工的贡器,有人说凭北辽的文化水平和经济实力是不可能加工的,这是对辽代、五代、宋代历史了解不全面的认识。只要物质能换取和平,根据北辽的欣赏习惯和对金银器(多是铜鎏金器,反正辽代没有科技检测仪器)的崇拜,什么样的东西拼凑不出来,什么样的器物加工不出来,何况北宋就有“古器博物馆”(参照《绍兴古器评》北宋张拾所著)可以作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