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37,38,39,唐宋期孔雀绿釉油灯和小洗小盏

在武后虔诚的心中,佛祖就是诸天最高神,理应得到最高供奉。她广度僧尼,修建佛寺,塑像造塔,翻译佛 经,尊佛礼佛的故事很多,别的可以不多说,但她和法门寺佛骨舍利的因缘却必须要提。在她成为皇后掌握实际大权后约五十年里,与法门寺佛骨舍利结有深邃之因 缘,她曾两次不遗余力地迎奉佛骨舍利,前后相距44年之久,这两次迎奉佛骨舍利,同她人生的两个重要时刻紧紧联系在一起,以第一次迎佛骨为执政的开端,又以第二次迎佛骨为执政的结束乃至生命的完结。武后执政时把中国佛教发展到鼎盛时期,推向了历史的高峰。这个就先说到这里,埋个伏笔,后面还会讲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武后痴迷佛事礼仪,每天都要到佛堂添油上香念诵佛经。虽然张氏家族等民窑口所上贡白瓷和青瓷已经是最好 的了,但依然不能使她满意。他经常对身边侍臣报怨,说佛堂供器应该要再好些,特别是,武后对红色极度喜爱,她登基后宫里所有旗帜都改为红色。她非常希望能 有红色瓷器作为“天堂”佛供器,才能表达她对佛无比虔诚的敬重。在这个可能稍纵即逝的历史节点上,中华第一“相国家族”、制瓷家族的又一个灵性人物闪亮登 场!他就是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张说之。史称张说。}
瓷器釉色名亦称“法翠釉”、“翡翠釉”、“吉翠釉” 。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起源于宋、元民窑,最早见于宋磁州窑。明成化时,景德镇窑烧制成熟。孔雀绿釉,烧制方法有二:(一)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二)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孔雀绿釉色有深浅两种:深者色葱绿,釉色鲜明艳丽;浅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http://s10/mw690/81969dd3gdf4adeae60c9&690孔雀绿釉的发色,是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我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我国在汉代就已用铜作着色剂烧铅绿釉,宋时瓷器上的绿釉已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绿烧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如高温绿釉中的郎窑绿,苹果绿,低温绿釉中的孔雀绿、瓜皮绿和葱心绿等等。
由于矿物原料目前难配而且难得,现代彩瓷多采取化学彩料配制烧制,因此与传统制瓷工艺有显著区别,您说的很多,单凭这种绿釉的发色有时就可判断一件藏品的年代和真伪,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http://s5/mw690/81969dd3g7cbab05cdcc4&690
孔雀绿釉起源于宋、元民窑,最早见于宋磁州窑。明成化时,景德镇窑烧制成熟。此器釉水厚润可人,色彩自然柔和,做工细致,孔雀绿釉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难得一见、极为名贵的品种,目前珍藏于我国各大博物馆的实物标本资料也极为有限稀少,因而确实弥足珍贵。 孔雀绿属于单色釉,最早年代汉朝(有件后来乾隆还在上面做了诗),包括近年发现了随朝的绿(随青),虽然色比较浅淡,很特殊,一直到北宋朝,釉面都比较粗糙。
特别要说明的是,宣德朝官窑与清朝官窑常常使用吹釉技术,釉面相当平整,滴釉不明显。http://s1/mw690/81969dd3gdf4aebd9ead0&690
孔雀绿釉又称翡翠釉或吉翠釉,一种以铜为呈色剂的低温色釉。釉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故名。釉色有深浅二种;深者釉色葱翠,釉内有细碎片纹,而且衬有酱白釉底,釉色鲜明艳丽;浅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上常配以孔雀绿。 http://s12/mw690/81969dd3gdf4afdb39b5b&690
http://s3/mw690/81969dd3gdf4b01667dd2&690
最早见于宋磁州窑;元代磁州窑、扒村窑亦有烧造,多将孔雀绿罩于黑花之上。明代以前孔雀绿烧制水平并不成熟,均呈现深暗的青绿色泽,没有达到翠亮的程
度。明代烧制成功了如孔雀羽毛的碧翠雅绿的翠绿色。孔雀绿釉于明宣德年间已有烧制,多在白釉上覆釉二次烧成,釉面不易剥落。http://s13/mw690/81969dd3gdf4b0573873c&690
成化年间,除在白釉上罩孔雀绿外,还开始烧制单一的孔雀绿釉,为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片易开片剥落。正德年孔雀绿的烧制达到鼎盛,有“正德孔雀绿”之专
称。清康熙朝孔雀绿也极盛一时,釉色或浓重葱绿,或色淡而鲜艳,釉面薄厚不同,但均有细碎纹片。现代景德镇窑烧制的孔雀绿,釉料中加入石英、铜灰、牙硝
等,属中温颜色釉。http://s5/mw690/81969dd3gdf4b09bdc724&690
http://s12/mw690/81969dd3t7b08a715939b&690
http://s14/mw690/81969dd3tce56255cf62d&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