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科技股估值重估:从何处展现,又将走向何方
(2025-02-19 22:54:34)
近年来,中概科技股的估值重估成为了市场热议的话题。随着中国科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种重估正逐渐成为现实,且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来。
首先,在技术层面,以 DeepSeek、阿里云等为代表的中国 AI 企业取得了重大突破。DeepSeek 展示了中国 AI
在高性能、低成本方面的优势,阿里云的通义 Qwen2.5 - Max 模型在权威评测中表现出色。这些成果提升了全球对中国 AI
技术实力的认可,使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科技企业的技术价值,不再将中国科技企业局限于传统互联网领域,而是看到了其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巨大潜力。
其次,在市场竞争力方面,中国 AI 企业独特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正在获得更多关注。比如阿里云的超算集群 + 开源生态 +
云原生架构,以及腾讯混元大模型支撑微信视频号内容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等。这些都显示出中国科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独特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用户和客户,进而提升其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推动估值重估。
再者,从资金流向来看,随着对中概科技股认知的转变,资金开始流入中国 AI 领域。如 KraneShares 中国互联网
ETF
资金流入创新高,南向资金也持续买入腾讯、美团等关联标的。资金的注入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支持,同时也反映了市场对中概科技股的看好,进一步推动了估值的提升。
至于中概科技股会重估到什么程度,目前虽难以准确预测,但可以从一些方面进行分析。从估值分位数来看,恒生指数已修复到过去五年
60% 的估值分位点,而恒生科技目前在过去五年估值区间的 30% 分位点上,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从企业业绩和市场规模的角度,2025 年中国 AI 应用层市场规模将突破 8000 亿元,而当前港股相关标的市值合计仅
1.2 万亿元。这意味着每 1 元现实业绩对应着未来 6.7
元的预期空间,若企业能实现预期业绩增长,估值有望大幅提升。以腾讯、阿里、百度为例,它们的 AI 业务隐含 PS 仅 3 - 5
倍,而国际同类公司 PS 高达 15 - 20 倍。若能向国际同类公司的估值水平靠拢,中概科技股的估值提升空间巨大。
不过,中概科技股的估值重估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如外围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美国的通胀情况以及政策的变化等。但总体而言,随着中国科技企业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和突破,中概科技股的估值重估趋势已经显现,未来有望在全球资本市场上获得与其实力相匹配的估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