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药缺席集采,患者面临多重挑战
(2024-12-25 23:08:18)
随着第十批药品集采政策的实施,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许多进口原研药由于价格问题未能进入集采目录,甚至根本就没有参加集采。这一变化虽然旨在降低医疗成本,促进药品市场的公平竞争,但同时也对患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涉及到我们自己。
首先,进口药的减少直接导致了治疗选择的受限。在公立医院中,由于集采政策的影响,部分进口原研药的供应量大幅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这对于依赖这些特定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们可能需要转向其他替代药物,而这些替代药物可能在疗效、副作用等方面与原研药存在差异,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尽管多数集采药品都通过了一致性评价,但效果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其次,自费购药成为了许多患者的无奈选择。尽管部分进口药在公立医院内难以获得,但患者仍可通过零售药店或电商平台自费购买,有些药又是必须的,那怎么办,只有买呗,不买也不行呀。然而,这无疑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对于一些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来说,高昂的药价可能会让他们望而却步,甚至放弃治疗。此外,即使能够承担得起药费,长期自费购药也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
再者,特殊群体的需求也受到了影响。以儿童患者为例,他们因其生理特点和疾病类型的特殊性,对于某些进口药的需求尤为明显。例如,进口阿奇霉素注射液在儿科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但这类药品在一些医院变得难以获得。这不仅影响了儿童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潜在的风险。这个我有切身体会,就是有些小孩只有用原研的进口药,仿制药就会有很强的负反应。
所以说进口药不参与集采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成本,但也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平衡好药品价格与供应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集采政策,适当提高进口原研药的采购比例,确保患者在公立医院内能够获得所需的治疗药物;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对创新药物的研发和引进力度,丰富药品市场,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同时,还可以考虑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前一篇:网红狼之死与短线投机的反思
后一篇:看看这两种公司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