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思维传感"

(2017-10-24 21:35:33)
标签:

大脑

脑屏幕

思维传感

心灵感应

高等感知


                                  
     
    一、“思维传感”的本质是“图像传感”

    "思维传感"本质上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额前闪出的图像传输。语音、气味等也能通过思维进行传感,但必须由发送者将这些信息"图像化"后才能实现传感(即,通过大脑屏幕传递图像信息)。所以"思维传感"实质上是"图像传感"。

    二、成功的"思维传感"条件:

    无论是"高等感知"还是"意念致动",受试者额叶前必有"脑屏幕"出现,并发出"特异辐射"。"脑屏幕"的发生,必须有能量供给。当受试者身体不适或感到疲乏时,尤其是女性受试者在经期期间,实验成功率便出现非常低的现象。这时她们往往主诉:"脑屏幕没有出现"、"脑屏幕暗淡"、"脑屏幕上图像模糊"等等。如果受试者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实验往往做得又快、成功率又高。这时受试者常回答:"屏幕很亮很清楚"。因此,当一个人进入"特异入静态"阶段,便在上丹田内蓄积能量;能量达到阈值时,清晰的"脑屏幕"就会触发,并释放"特异辐射"。

    三、传输距离对"思维传感"的实现无显著影响

    "思维传感"的特性:传输距离远近对传感实现无显著影响。几乎不受周围电磁场的影响。

    四、"时差"现象与大脑的存储记忆作用有关

    远距离"思维传感"会出现明显的“时差现象”。少则几秒,多则数小时,数十小时。它与传输距离间未发现规律性的联系。"时差"现象与大脑的存储记忆作用可能有关。除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常规感受器之外,人体可能还存在着某种特异感受器,把发送来的信息储存进大脑存储记忆系统中。以后接收者出于需要,通过进入特异入静态,可以把存储的特异信息取出,并在脑屏幕上显示出来。
    
    参考文献:

    1、《"思维传感"机制初探》:邵来圣、虞惠华、沈云虎、方林虎(复旦大学),《中国人体科学》杂志,1991,1.1卷2期;

    2、《"思维传感"的实验研究》:邵来圣、虞惠华、沈云虎、方林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中国人体科学》杂志,1992,1.2卷1期;

    3、《"思维传感"中"屏幕效应"现象的分析》:王伯扬  盛祖嘉(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邵来圣、沈云虎、虞惠华、方林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中国人体科学》杂志,1992,1.2卷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