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难老泉

分类: 散文 |
晋祠难老泉
作者
http://s13/bmiddle/002n6HEPzy7n1TqZkvi7c&690
1993年冬,晋祠难老泉
在教学初中语文梁衡的散文《晋祠》一文中,我对晋祠的难老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向往着能够到晋祠实地看一看。
1993年冬天,我到太原参加山西省电化教育馆教学研讨会。会议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登上去晋祠的公交车。
那一天,太原下着小雪,从迎泽大街到晋祠,沿途白雪皑皑,一片银装素裹的景象。因为天气寒冷,晋祠游人稀少。我也故不了那么多,匆匆忙忙买了张门票就进入了晋祠。
悬翁山下的晋祠,此时也被白雪装点得更加肃穆、更加神秘、更加诱人。虽然天气寒冷,但前来游玩的不多的人们,还是那么神静心安地、饶有兴趣地游览着每一处景观。
对于我来说,就是想看看那处令人向往的难老泉,想亲身体会一下那一提鞭子谁就会提上来的神话传说,想亲眼看一看从难老泉流出的水,多、清、静、柔的美,体验那句"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诗的意境。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直奔到享有盛誉的难老泉来了解它的渊源。导游向我介绍说,晋水源头位于晋祠内,共有三泉。鱼沼泉和善利泉时流时枯,难老泉则长流不竭,泉水自地下约5 米的岩石中涌出,平均流量约每秒1.8 立方米,常年水温保持在17,清澈见底。泉名取自诗经名句“永锡难老”。难老泉水世代浇灌晋祠附近的千顷良田,造就了“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丰饶景象。因泉水含有多种矿物质,水温恒定,水质优良,所以晋水培育出的晋祠大米,米质晶莹,颗粒饱满,吃起来口感香醇,回味无穷,是与天津小站大米齐名的米中极晶。
站在难老泉边,听着导游的解说,然而我却非常失望。我眼前的难老泉,却不是梁衡笔下的长流不息的难老泉,也不是导游解说中的常流不竭的难老泉,泉眼已经枯竭,泉眼下是一潭死水,没有一点"流水如碧玉,清潭泻翠娥"的诗意。
导游见我茫然,急忙解释说,这是因为生态失衡,地下水位急剧下降,难老泉是今年(1993年)4月30日断流的,政府已经在采取措施用自来水替代难老泉泉水。
非常遗憾、失望。二十多年过去了,随着汾河流域环境治理脚步加快,生态保护加强,如今的晋祠难老泉的地下水位可否升?难老泉能不能有望复流?晋祠三绝能不能有望恢复?我期待着重游晋祠,饱览难老泉往昔那流水潺潺的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