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津康家庄镇风塔的前世今生

(2018-07-07 11:34:25)
分类: 散文

河津康家庄镇风塔的前世今生

作者  薛振堂



http://s7/mw690/002n6HEPzy7lQe6Uux0d6&690

http://s14/mw690/002n6HEPzy7lQe7VThH8d&690

 

    当我矗立在镇风塔下,仰望那高高塔尖,一种膜拜的心情油然而生。镇风塔啊,你还是四十年前那个摸样,所不同的是,那十三层每个挑角上的52颗铮铮响亮的风铃不见了踪影。

塔,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历史字眼。它在中国的出现,可上溯至佛教传入的东汉时期。随着岁月的流逝,国人赋予它超越佛教范畴的人文魅力。

河津康家庄镇风塔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康家庄老村的西北100米处,创建于唐贞观年间,重建于宋。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华北大地震时倒毁。现塔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重修。镇风塔为四方形实心全砖结构,十三层密岩式,高约30米。塔刹为铜制塔形,上窄下宽,收缩分明,一至三层为仿木结构腰檐,施有檐飞、斗拱,四层以上叠涩出檐。

镇风塔塔体立面纤巧,造型均衡。这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造型朴素庄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古塔的建造规律和审美观念。

在中国历史上,塔是儒家用来兴文运的一种建筑形式,同时也是风水观念的产物。河津康家庄镇风塔,地处康家庄村西北方。之所以名为镇风塔,是因为康家庄村地处黄河东岸,距离黄河禹门口仅有5公里许。禹门口素有“禹门口,常风吼”的特点,也就是一年四季这里的大风刮个不断。康家庄村因为地理位置的局限,饱受来自黄河禹门口刮来的大风其害,因此建造镇风塔,来“镇”西来之风的侵害。镇风塔以其秀美的姿态,矗立在这里五百多年,守护着这方水土以及这方水土的人们。

镇风塔一层高6米,边长46米,周长18.4米。北向辟有券洞,高2.3米。二层以上各层,南北向均辟有小窗。宝瓶铁制塔刹,上铸有头西尾东凤鸟。此塔还是一座回音塔,距塔前50米的地方,以石击石,可发出如鸟鸣般的回音。1988年经建筑学专家鉴定,认为镇风塔为很有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回音建筑,是目前我国回音建筑中的精品建筑。1999年,镇风塔被确定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风塔塔身,青砖砌筑,釉料涂漆,造型精美,玲珑剔透。每一层的飞檐挑角,古朴华丽,每一挑角,挂有一颗生铁风铃,风吹铃响,清脆悦耳,犹如天籁之音。

中国古代,塔也是一种标帜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建筑。耸拔挺秀的镇风塔,以其漂亮的竖直线打破了横平的城镇传统建筑格局,平地耸起,欲与天际相接,凌云摩霄,指星画斗。五百年多来,镇风塔挺拔在这里,或日出云蒸,日落霞蔚;或塔影倒映,如笔蘸墨,美不胜收。

古塔沧桑,岁月留痕。在漫漫历史变迁中,犹如一支巨椽大笔的镇风塔,究竟对着苍穹书写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在中国古塔建造史上,有寺就有塔,有塔就有寺。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河津康家庄镇风塔下原有一座寺庙,名曰“兴国寺”。兴国寺建于明代,毁于解放前日寇侵华时期。尽管没有了古寺,但河津人至今没有忘记这座寺庙,因先有兴国寺,后有镇风塔。

一座建筑,一段记忆;一座宝塔,一本故事。

传说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后,洪水破山而出,大风又刮个不停,洪水大风连年发生,冲毁了康家庄村一带的人们的田地房屋。后来,一云游喇嘛路过此地,指点说;土崖建塔,可镇此风。于是,人们就利用土崖势,建造了这座镇风塔,正对着黄河龙门禹门口。此后,禹门口的大风改变了方向,一直西去,河东一带再无风袭之害。

阵风塔顶铸有一只凤鸟,传说,这是一只会转动的凤鸟,很灵验。凤鸟的尾部朝向那个方向,那个方向的乡村就会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因为凤鸟的尾部会下蛋。反之,凤鸟的头部朝向哪个方向,那个方向的村庄就会遭灾害,因为凤鸟的嘴把庄稼都吃了。

镇风塔虽然历经数百年依然巍立,但已是遍体鳞伤,伤痕累累。站在塔下,可以看到塔的低端一些青砖上留下的累累弹痕;站在镇风塔的东边,可以看到镇风塔一层和二层的结合处有一处很大的破洞,这是解放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想用炮火摧毁镇风塔的炮弹弹洞。镇风塔虽然经受了战火的考验,塔身已是千疮百孔,伤痕累累。但在河津人民的的精心保护下,依然耸立在河津大地,成为河津标志性古建筑之一。

暮色苍茫,晚霞映照,回望镇风塔,古色古香,古意盎然。五百多年前,河津人为保田地,彰文风,兴教化,建镇风塔于康家庄村西北之上。镇风耸翠,巍然巨观。如今的镇风塔仍然是河津人民的视觉中心,潜移默化的引导着河津人崇文兴业,奋发图强。古塔历史文化气息逐渐突显,彰显了岁月的沧桑与现代文化的交融。

苍穹之下,极目远望,凝聚了古代工匠无数智慧与汗水的镇风塔与现代化的山西铝基地遥相呼应、朝暮守护,形象地诠释了河津的能工巧匠们高超的建筑技艺,展现了河津人对文化的崇拜以及对这座城市的美好祝愿。



http://s1/mw690/002n6HEPzy7lQeaQ6Vab0&690

http://s8/mw690/002n6HEPzy7lQebeNxld7&690

http://s10/mw690/002n6HEPzy7lQecsQ5jb9&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书签
后一篇:回文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