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本面选股

(2011-10-22 17:08:29)
标签:

股票

    所谓基本面就是上市公司的质量,基本面分析就是通过评估上市公司的收益、销售、业绩、股权回报、利润空间、资产负债,以及公司的产业、产品和管理情况来分析上市公司的质量与吸引力。通过基本面了解上市公司的状况,然后再结合行情进行风险评估,这是股票交易中重要的选股手段。

     

第一节 销售量和每股收益

 

    根据观察研究持续上涨的股票的财务报表,我们发现,只有那些能够持续具有良好收益的个股才能具有持续上涨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的出结论:盈利能力是影响股票股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观察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每股收益;(2)销售量。

    每股收益(净利润总额/总股本)可以作为公司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指标,但并不能忽略公司主营业务的销售量增长。

    原因很简单:建立在主营收入增长的净利润上升是具有扎实基础的盈利,也将预示着公司未来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没有主营收入增长作支撑的利润增长,一般是有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1.受惠于产品的阶段性涨价,而公司的生产规模和销售并没有太大起色,这样的利润增长可持续性值得怀疑,一旦出现产品价格下跌则意味着利润的大幅减少。由于这样的原因导致利润增加使股价上涨的股票,其股价上涨一般很难有可持续性。在操作上建议进行波段操作,尽量不要长期持有。

2.受惠于阶段性投资(例如,证券投机收入)收益或一次性收益影响,这种情况一般会引起股价较大波动,但却和前面一样,不具有持续性的上涨条件,一波上涨之后必然大幅下跌。因此,此类股票也只能作为波段性操作对象,不能作为较长时期的投资。

    不过,如果既有销售量和净利润的大幅增长,又受益于产品价格上涨或投资收益增加,那就可能迎来个股的暴涨。2007年以来的有色品种就是这样的例子。由于有色金属价格的饿上涨和企业生产能力的增加,上市公司估价普遍暴涨几倍甚至十多倍,如有色金属的领头羊之一中金黄金(600489)。

 

第二节如何寻找绩优股

    沪深两市有1600多只股票,别说是刚入市的投资者,即使是一些市场老手都感觉到头晕。但这不能成为影响投资者寻找潜力绩优股的理由。只要有方法,再加上稍微用点功夫,找到这些股票并不难。更何况,当前行情软件都有智能选股的饿功能,粗筛后根据原则再进行仔细挑选即可。

    关注年度收益增长率

    我们从上市公司的报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年度收益,但对投资者来说,但但看一年的年度收益是不全面的。因为只看一个年度的饿收益,人们没有办法保证它是不是偶然的业绩增长,以后是否会有持续性的增长,而公司的投资价值就取决于其是否有持续性的盈利能力和盈利预期。因此,我们要关注其年度收益增长率。

    一只质量上乘的股票,应该至少在过去三年中每股收益都较上一年度有显著的增长。在一般情况下中间没有出现年度收益滑坡的情况。一旦这样的情况出现,其稳定性就大打折扣,相应的盈利持续性预期也就大打折扣,投资价值当然也就顺理成章地打折扣。相应股价波动性就会较强,持续上涨能力就会较弱。

    假如一只股票在过去三个年度以上都有较好的利润增长纪录,并且企业销售额也在增加,那么这只股票就初选过关。同样,假如两只情况基本相同的个股,应该选择收益增长更稳定的那一只。

    那么如何界定什么样的收益增长率更具有投资价值呢?

    值得投资的绩优股,其年度每股收益增长率应该达到30%--50%,甚至超过100%,当然越高越好。不过,过高的年度收益增长率往往属于业绩暴发式增长,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如达到500%以上,这就应该引起投资者的注意。

    当然,在操作上投资者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其企业报表公布日期一般要比实际晚一个季度。这就要求投资者根据其以往年度同季度的业绩,然后再根据上个季度的业绩进行推算。另外,一般上市公司在每个年底都有业绩增长情况的预告,可与前面方法得出的结论进行对比(部分上市公司存在瞒报或者刻意误报的情况,需要投资者进行分辨)。

投资者在选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每股收益年度增长率及其稳定性。增长率与稳定性一样重要。

 

关注季度增长率

    季度收益增长率是需要和年度收益增长率配合使用的一个关键因素。季度收益增长率顾名思义就是当季收益较去年同期的增长率。季度收益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时间最短的报表纪录,其增长率能让投资者更清楚地摸清个股的投资价值。

    另外,通过个股上涨规律的研究发现,一只个股在每股收益率稳步上涨时,其股价并不一定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而当这只个股业绩稳步上涨同时,某一季度业绩突然脉冲式地大增,其股价也会随之被引爆,迅速窜升。

    因此,在根据业绩选股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找出那些当季收益大幅增长的股票。但是,我们也不能只拘泥于当季收益的增长,而要结合年度收益率的增长对个股进行筛选。

    那么,当期收益多少算是有爆发式增长呢?如特变电工,当2006年前三个季度业绩较上年同期有明显增长时,其第四季度业绩的突然爆发式增长就成为行情的契机。如果说我们将年度收益率良好定位在30%--50%或以上,那么季度收益快速增长至少应该是60%--100%甚至更高。

    当然,我们也不应忘记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销售量。季度每股收益的增长一定要得益于销售的增长;否则,这样的增长可能是受季节性价格上涨或者是一次性得利等因素的影响。而这样的收益突发式增长对企业的成长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作用,因此行情也不可能有爆发式的上涨。

    另外,投资者需要避开那些每股收益增长率连续两个季度明显下降的个股。假如一个季度的下降可以算是偶然的话,那么连续两个季度的下降就意味着企业本身可能出现了问题。这可能是股价下跌的前兆。不过,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来说,一个季度的收益增长减缓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无论季节性因素或者是企业自身调整因素,都可能存在这样的短暂的停滞。

 

    另外,观察股票还有一个小窍门,因为一个行业的景气不会只是一个企业的景气,也就意味着不会只有一个企业出现销售和业绩的增长。因此,投资者在选中这只股票的同时,可以注意观察同行业企业的状况。假如出现这个行业只有这一家企业的业绩增长的话,那么这个行业是否能够持续性景气就值得商榷。投资者对这类股票也要三思而后行。

假如买入了绩优股并上涨,什么时候才应该是卖出的时候呢?笔者以为:无论买入还是卖出,都应该先看清基本面,然后再结合个股的技术图形进行操盘。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谈到识别顶部的方法。如果非要从业绩上来判断大概的顶部区域的话,假如一家企业连续出现2—2个季度超乎常规的业绩增长,就应该在其冲顶后将其减持。任何行业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企业的饿收益增长就不可能出现长时间的超速增长。

 

是否关注市盈率

    根据世界其他市场股票运行历史以及国内股票运行历史情况,一般牛市的市场周期为1.5年—4年。然后市场会从牛市切换到熊市,熊市的周期一般会持续几个月甚至长达4年(2001年以来的熊市就整整持续了4年)。

    熊市的时候,市盈率相对会较低,行情往往也不会好;牛市的时候,市盈率相对较高,行情却可能继续上涨。因此,高市盈率的出现通常是因为牛市行情所致。如A股市场2002年以来市盈率普遍降低到10多倍,但直到2005年6月行情才停止下跌。与之相比,2007年下半年A股整体市盈率超过了40倍,但行情却持续上扬。再具体到个股,有些个股市盈率只有20来倍,股价却上涨速度缓慢,一些市盈率几乎近百倍的中小盘股,却在良好的预期下继续快速上涨。更现实的例子就是1998年至2000年4月的纳斯达克,在次期间,纳斯达克的高科技股市盈率奇高,甚至达到了几万倍,当时即被市场形容为市梦率。这些纳斯达克的高科技股很多自成立以来都没有盈利过,但其股价却可能上涨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这就是概念预期的作用。

    因此,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中来看,个股不会因为市盈率高而停止上扬,也不会因为市盈率低就值得投资,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股价的变动与市盈率有关,所以,关注个股不要关注其市盈率,而要关注其是否有业绩的提升,是否有概念的预期等等。至于市盈率,我想他对个股唯一的作用就是可以帮助判断成长股在未来的一个阶段内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市盈率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市场整体估值。例如,市场的平均市盈率超过20倍就是高市盈率了。而在A股市场,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率较发达国家快数倍,因此,市盈率也相对偏高。再加上当前中国金融市场依然处于半封闭状态,投资者可投资的产品过少,这也会导致市场市盈率偏高。从以往情况来看,A股市市盈率在突破50倍的时候会被市场认为危险已经接近。

    然而,市场总是这样,当行情处在牛市趋势,股价不会因为市盈率超过50倍而停止上涨;在下跌的熊市趋势,股价也不会因为市盈率已经接近20倍而止跌。

    如2006年11月13日的卧龙地产,假如投资者以市盈率来衡量这样的ST股(卧龙地产其前身为ST牡丹江),那么将会错过其暴涨10倍的机会。由于被借壳,它的饿涨跌与市盈率没有任何关系。另外,在A股市场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它们都是因为概念而被炒作,与市盈率无关。

    至于财务报表中的其他内容,如净资产、市净率、资产负债等,与每股收益和销售相比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是作为投资者,对这些报表中的内容应该比较熟悉。投资者可以根据其名词到网络中查相关含义及其重要性,这里不在赘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