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小记:檀月初七

分类: 读书读文 |
地铁无事,与湖南收藏家聊天,谈起杂项收藏与古玩店,想起寒家早年存了一副救火会的水龙,当然很多已经断裂、残破。
救火会遗址,目前苏州还有好多处,一般人口密集的区域,总会有这样的一个机构,有官方背景,士绅主持工作,招募人员。民国时期的范君博,写过一首鹦鹉诗,因此博得了“范鹦鹉”的雅号,他一度就是救火会的会长。
这个机构,档案还有不少,幸赖苏州档案馆保存,并在相关的书籍中有收录。有人作为博士论文还写过专著,但是对于这些救火用的器械,具体内容、样式、使用方法,却基本没有提到。
救火会的救火工具,可能大多数人都没见过,实物保存比较少,不知道那个博物馆有收藏。
我曾见,一堆杂物,破破烂烂堆在库房的,积了很多灰。这是一套全由黄铜材质做成的产品,只有个别接口是其他金属,不太像银,但也不是铁。
管子大概有三种型号,粗中细,有大组件的位置有编号和某某救火会标志。这个东西怎么来,做什么用的,家父也不知道缘故,只知道一直在老宅放着,他小时候就这样。
十几年前家遭拆迁,当作废铜卖了,我留了一个看着还算精美的构件,搬了几次家,已经消失无踪迹了。
这一副水龙,结果如同传统的救火会一样。
救火会遗址,目前苏州还有好多处,一般人口密集的区域,总会有这样的一个机构,有官方背景,士绅主持工作,招募人员。民国时期的范君博,写过一首鹦鹉诗,因此博得了“范鹦鹉”的雅号,他一度就是救火会的会长。
这个机构,档案还有不少,幸赖苏州档案馆保存,并在相关的书籍中有收录。有人作为博士论文还写过专著,但是对于这些救火用的器械,具体内容、样式、使用方法,却基本没有提到。
救火会的救火工具,可能大多数人都没见过,实物保存比较少,不知道那个博物馆有收藏。
我曾见,一堆杂物,破破烂烂堆在库房的,积了很多灰。这是一套全由黄铜材质做成的产品,只有个别接口是其他金属,不太像银,但也不是铁。
管子大概有三种型号,粗中细,有大组件的位置有编号和某某救火会标志。这个东西怎么来,做什么用的,家父也不知道缘故,只知道一直在老宅放着,他小时候就这样。
十几年前家遭拆迁,当作废铜卖了,我留了一个看着还算精美的构件,搬了几次家,已经消失无踪迹了。
这一副水龙,结果如同传统的救火会一样。
前一篇:壬寅小记:兰月二十
后一篇:壬寅小记:《鸿光》杂志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