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读文 |
有事没事复读《吴下名园记》,读到宋荦在《重修沧浪亭记》的第一段未写道:“事以寖少,故虽处剧而不烦。”想着这个寖字的用法,记得书里有三处用到这个字。
魏禧的《敬亭山房记》里用到了“上寖疑群臣不可信”,寖疑,此前读时理解为猜疑,今觉语境不妥。冯桂芬《汪氏耕荫义庄记》里用了一句"寖炽而昌",这有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思。《大学》里有一句"三代之隆,其法寖备",在我的理解里这个字不是名词便是名作动词。
《吴下名园记》虽戋戋一册,我已完整读过五遍。要知道,有的还是对照多种版子进行的。有疑问首先看网上这个字的意思,百度词条里有,却没解释,只说是寝或者浸的意思,对照宋荦的这句话,觉得都不准确。事实上如果去读现在很多园林文章的选本,多数地方这个字都是错的。当然其他的文章也有这个问题。比如四川大学出版社的《欧阳玄全集》,把线装书里小字批注当成原文,真是胡闹。
咨询黄恽先生,告知是逐渐的意思。豁然开朗,觉得一片光明。先生反问,后半句何意?我说这不难理解,然而不知道这个剧不是激烈、剧烈的意思,而是剧县的简称。原来不是一句简单陈述而是包含着一个出典。真深深觉得古文的妙处。
宋荦不但政绩卓著,文字竟然也如此厉害。于是再读一遍这句话,方觉得刘勰说“摇笔而散珠,动墨而横锦”便是指此。这篇文章的一节便能让我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见古文是如何的有深度,简直可用玄妙来形容。想起昨天有个群里月旦人物,不禁哑然失笑。也想起扬之水老师说的一个故事,真的是终生不识太行山。当通透了寖与剧二字,再读此文,真是拍案叫好。岂是无为而治,推崇道家之法这么简单?!而一不小心,往往错漏过去。得遇明师,可谓胜过读十年书。得不得法,还需要指导。顿悟终究是无数渐悟出来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读古文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文辞义理的学问真是博大而精深,值得上下求索。
先生还指导我读周作人的秘钥,以前读周二写鲁迅旧事,我只是看作故事,或者挖一点只有兄弟俩知道的事情,先生告诫我不可等闲视之。周作人有四两拨千斤之法,先生有火眼金睛之能。知堂老人复杂微妙的感情,高超传神的用笔,在黄先生的昆吾刀下,一一显示出本来面目,这让我莫名的想起那句“云破月来花弄影”。类似的解读,王伯祥先生解读的《史记》,也是如此,翻阅展读令周身通泰,好像吃了人参果一般。还有同样感受的是王迈教授的《古文标点例析》。二王已归道山,令人想起刘禹锡的那句“到乡翻似烂柯人”来。我本愚鲁,却幸运的得到黄恽先生亲炙,这大概是傻人傻福吧。
与友人分享,建议写则小文以记其事,故写此乐与朋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