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戳脚渊源/张洪国

(2014-01-29 11:36:53)
标签:

戳脚

体育

分类: 戳脚

戳脚渊源

戳脚,系北方拳种。据传太平军战将赵益灿隐居河北饶阳时,将此拳传留当地。戳脚是在八趟金刚架、八趟金刚捶、以及“玉环步”等技法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起来的拳种。因以腿见长,被后人誉为“北腿之杰”。戳脚,全名“九番御步鸳鸯勾挂连环悬空戳脚”。是中国古老拳种之一。自宋代中国传统武术分门立户为四大名门:赤、伯、蠢、温;十大拳种:洪、留、枝、名、磨、弹、查、炮、花、龙。经历代拳师继承和发展,去粗取精,发展成为现代中华武术多拳种多流派百花争艳的新局面。戳脚拳属温家流派,称枝子门,是十大拳种之一,属少林宗法。

【起源】

  自宋朝已形成,盛行于清代,在中国北方盛行,故被誉为"北腿"的代表拳种。戳脚拳分文武趟子拳。武趟子即戳脚,文趟子即翻子拳。武趟子是手脚并重突出腿法,文趟子是手脚并重突出手法身法,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经历代拳师上百年来继承和发展,逐渐将戳脚和翻子拳融会在一起,使技术内容更加丰富,在攻防方法上更加全面。该拳种在中国北方的主要传人为赵洛灿,字灿益。赵系清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起义失败后,流落江湖隐居河北中部一带传授武艺。河北蠡县赵锻庄刘洛尚先生经饶阳县好友段洛绪引荐,将赵洛灿等三人介绍到蠡县赵锻庄刘洛尚家中传授武艺,刘洛尚三个儿子刘攀贵、刘观澜、刘贵馨三兄弟习武,同时习武者还有蠡县齐家庄魏昌义、南留史镇魏洛芳等人。

【分布】

  分布:主要流传在我国北方河北、津京、东北等地,南方亦有习练者。

戳脚流传至今,影响较大的流派主要有东北戳脚、北京戳脚、河北蠡县戳脚。戳脚的三大流派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

河北蠡县一带,在清嘉庆至光绪年间,成为盛极一时的戳脚之乡,代代相传,名家辈出。经刘观澜兄弟三人及本县的魏昌义、魏老方、高庆天分别传与刘振国(刘桂馨之子)、刘振江、赵振基、冉振山、王占鳌、魏赞魁、王老仓、于印同等,第四代再传与刘景山(刘振国之子)、王云鹏、吴斌楼、彭法云、刘仁义、刘经才等。河北的戳脚有文趟子九趟、武趟子九趟共十八趟拳术套路。文趟子的特点是架式较小,动作严谨,风格灵活多变;武趟子的特点是架式较大,动作舒展,矫捷刚健。但在腿法形式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多以中高腿法为主。腿法有八字,即提、圈、掀、点、插、摆、踢、蹬。现在,河北之“刘氏”戳脚名扬武林,其戳脚功法纯正,技法传统。

东北戳脚的创始人是于伯谦先生。清道光年间,冯克善在河北饶阳县将戳脚传给徐兆熊徐来到沈阳,传给郝鸣九,郝先生又将戳脚传给于伯谦,于先生在东北地区广授技艺,使戳脚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逐渐形成了独有特色的东北戳脚流派。东北流派的戳脚也有文趟子九趟、武趟子九趟共十八趟拳术套路,但文武趟子在架式的大小和动作的严谨灵活、舒展大方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腿法上,“文”重中低腿法;“武”重中高腿法。在手法上,“文”主化劲;“武”主克劲。在战法上,“文”尚以静制动;“武”尚直取强攻。腿法也有八字,即丁、踹、拐、点、蹶、错、蹬、碾。在东北流传的戳脚也有以习练“九枝子”(戳脚武趟子)为主,兼习翻子拳的一支。但东北的翻子拳和北京的翻子拳的内容、风格差异很大,东北的翻子拳出手敏捷,具有“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的特点。

北京戳脚的创始人是吴斌楼先生。吴先生生于清光绪年间,乃河北蠡县人,自幼拜清廷“御翻子”魏赞魁为师,得其真传。吴先生于1924年来北京传授戳脚,开创了北京戳脚流派。北京流派的戳脚没有文武趟子之分,主要是由“九枝子”(即戳脚武趟子)和“翻子拳”等几十趟套路组成,称之为“戳脚翻子”。九枝子的风格特点与河北的武趟子相近,而翻子拳的风格则各有着重,“燕青翻子”结构紧凑;“寸手翻子”爆发力强;“小翻子”小巧玲珑;“大翻子”大猛刚劲。戳脚翻子的腿法也有八字:即掀、摆、前、后、点、圈、查、寸,其拳术内容比较丰富。

【历史渊源】

任何一个武术流派的产生都有其历史作为背景,作为“北腿之杰”的戳脚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所谓“时世造英雄”,戳脚流派内容的丰富、完善得益于清朝(1813年)爆发的天理教(又称八卦教)农民起义,其领袖人物之一的冯克善便是当时的英雄,他是近、现代人们公认的戳脚门主要创始人。

关于戳脚的历史源流,武林中有“创于宋,成于明,盛行于清”的说法。在宋代,自宋太祖创编32路长拳后,各种武术套路及门派逐渐兴起,其十大门派中的“枝”指的就是戳脚,相传为宋代道士邓良所创。《辞海》中有:“戳脚,亦称‘水浒门’,武术拳种。盛于明清,流行于我国北方,以腿功见长,并强调手脚并用……”戳脚“盛于明清”,则必创于明代以前。元代时,蒙古人怕汉人造反,严禁民间习武。综合看来,戳脚创于宋代是可信的。

    明代解除禁武,戳脚又有了较大的发展,有关戳脚的内容,在明初的《水浒传》中已有记载。《水浒传》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中,描述了鲁智深“一脚点翻”邓龙的情节;第二十九回“武松醉打蒋门神”中,又详细地描写了武松使用“玉环步鸳鸯脚”的招法醉打蒋门神的精彩场面。鲁智深用的“点腿”就是戳脚中最基本的腿法,而今之“玉环步鸳鸯脚”与书中描写的,在动作名称、实用技法上完全一致。《辞海》中称戳脚为“水浒门”,是因《水浒传》中众好汉习练戳脚、精通戳脚的缘故。由此可见,明代时戳脚已形成,并因此有了相当广泛的影响,才被写入文学作品中。

经宋至明,由明到清,戳脚历经数百年的传播、发展、完善,到清道光年间,已达到鼎盛时期。1813年,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地区,以河南滑县为基地,爆发了天理教(又称八卦教)农民起义,这是一场以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为目的的农民起义。冯克善积极参加这次起义,是重要的首领之一,后来由于抵挡不住清朝的强大武装,起义军被清兵包围。18131023日,冯克善与其部将杨景(绰号飞狐)、唐有义不幸在河北献县被捕,紧接着李文成等起义军主要领导人,在司寨壮烈牺牲,起义失败了。

在河北献县,冯克善和杨景、唐有义越狱逃出,隐居于河北省饶阳县段君道村段绪和(号老绪,据传当年曾参加天理教起义)处。开始时,他们以少林寺云游僧传授武艺的身份出现,冯伪称杨、唐之师,经过段的联系,冯等三人先后在饶阳县的桑园、北官庄、前甫村、大官亭一带授徒,后又扩展到深县的冯庄、杏叶及蠡县赵锻庄等处专门传授武艺。前后经历了大约二十多年,在此期间,冯克善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捕,曾多次改名:在饶阳县的北官庄一带更名为赵灿章(后人又称其为赵老灿);在蠡县又改名为冯凯克,字克敏。他们在各地所授武艺也不相同:在饶阳县的桑园一带传授十二路华拳,在饶阳县的北官庄、前甫村一带教戳脚的初级套路--八趟金刚架、八趟金刚锤、九枝子、哪叱拳,在深县的冯庄、杏叶则教少林拳、八趟八翻手,在饶阳县、深县授拳大约七、八年。1820年后,段绪和将冯等三人介绍给蠡县赵锻庄的刘老尚,刘老尚为让儿子学得武艺就将冯等三人收留于家,让他们专门教儿子习练武术,冯、杨、唐将较为系统的戳脚武艺尽授给刘观澜及其兄刘攀贵、其弟刘桂馨,还有本县的魏昌义、魏老方、高庆天等人,这段时间约十多年。这时戳脚已趋于完善,不仅有拳术,还有各种武术器械。冯克善在杨景、唐有义的协同下,历经二十余年的授拳实践,以古传戳脚内容为基础,又借鉴了太极、地躺、八卦、形意等流派的内容,丰富、完善、发展了被后人誉为“北腿之杰”的戳脚,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拳系,即今之戳脚门。

冯等所授武艺,十分注重实用,如“绝命十三枪、绝命十三刀、绝命十三剑”就是完全讲实用的招法,而且所保留的拳论均以《兵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授拳期间,他们经常潜入京师,给清朝统治者制造混乱,盗取达官显贵、皇亲国戚的金银财宝、古玩玉器,救济贫困徒众。可见冯克善等在河北授拳不仅是为避清兵追捕而隐姓埋名,也是抱有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再举义旗的政治目的。

冯克善、杨景、唐有义在河北授拳二十余年,后来被清政府觉察,又遭清兵搜捕,冯等再次突围出走。以后也曾回过饶阳、蠡县,但都没有停留太久。后来,唐有义死于北京,冯克善、杨景远走去了峨嵋山,不知所终。在“戳脚门十三脚歌诀”中最后几句写道:“十三脚恩师传,漂泊江湖四十年;玉容师音难寻觅,祖祖辈辈念老灿”。

编纂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蓝簃外史·靖逆记》记载:“冯克善,河南滑县人,少猛鸷有臂力。曾从滑县朱兆村人唐恒乐(人称唐胡子)习武技……嘉庆丁巳(1797年),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冯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庚午(1811年)春,牛亮臣见冯克善拳法中有‘八步’,亮臣曰:我所习坎卦。克善曰:我所习离卦。亮臣曰:“尔为离,我为坎,我二人离坎交宫,各习其所习可也。”可见,天理教起义爆发前,冯克善即已从唐恒乐、王祥学拳,并尽得其术。

但后来有人根据这段记载认为:冯克善习练的是八卦拳,这只是从上述冯克善与牛亮臣的对话中猜测出来的,并非历史的真实,故首先应该澄清这一点。

    据清《军机处录副奏折》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正月十二日的审讯中冯曾供认:“我是河南滑县人,于嘉庆十六年入离卦教。旧离卦头王祥病故,因从我的人多,就推我为离卦头。” 牛亮臣也在同一天的审讯中供认:“十三年正月后,始与林清认识,我听他讲教中真理,就入了他的坎卦教。”由此可看出,冯所习的不是八卦拳,其“离卦”是指拜王祥为师所加入的八卦教的一支。

    据蠡县旧县志记载,清光绪初年,因刘观澜先生武功高超授与五品武职千总之职。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观澜先生逝世,武术界人士为缅怀刘老先生为其立碑于门左,碑文记称:观澜老先生里中之穷苦者也,未习僻业慕少林宗派而精之,便捷轻利,为古之所称便捷轻利者无疑异,盛京一带多闻其名,以故京师(盛京指沈阳)有力者之家,尝延为武师,以教其吏役,而远近拜门墙习技艺者更可可屈指计(授徒众多之意),亦捧师中矫者矣。在清末民初时期,我国北方尤其在河北中部一带习练戳脚拳者盛行,曾有"山东查""直隶戳"之称,更有"南拳北腿"之说,故戳脚被誉为北腿的代表拳种。刘观澜曾在东北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传 授。魏昌义、王占鳌、徐兆熊、魏赞奎、王洛仓、吴振堂等为镖师,来往于东北三省。河南、陕西、山西等省都有传授。从二十年代初开始著名武术家"花鞭"吴斌楼老先生到北京传授戳脚、翻子拳 、地躺拳技艺。

【源流师承及传人】

  第一代:冯克善 (赵洛灿、字灿益)

  第二代:段志绪、段志勇、 周老亭、 刘攀贵、刘观澜、刘贵馨、段洛绪、魏昌义、魏洛芳、王洛梓等。

  第三代:刘老旺、李老提、张老晓、刘振江、王占鳌、张景天、赵振基、魏赞奎、王洛苍、王勇、于印同、李效先、徐凤造、徐兆熊、郭洛溪、李洛甫、严文平、刘松林、李文林等。

  第四代:张德兴、霍老花、李英魁、王程章、周敬辉、耿玉太、王月同、赵贵、王五更、计同云、魏希贤、王云鹏、肖春荣、魏跃先、吴振堂、吴斌楼、张勤增、张云骥、刘仁义、于金泉、彭法年、孙汝南、周德宪、曹振海、魏连会、张永和、刘景山、刘树田、芷平、刘景才、闫长会、李金铎、张会中、张树田、张会来等。

  第五代:计老官、路连升、杨普卷、王江、李继昌、王之光、刘锁、耿文言、更文兰、杨魁山、韩风环、李福山、韩其昌、赵守亚、赵迎春、赵开印、周玉祥、魏树九、王德鑫、魏宗汉、尹学杰、刘化峰、张双龙、李志祥、邓复兴、吴泽田、李文考、戴相峰、王瑞祥、杨玉凯、李坚、李娃、钱德华、李文兴、刘学勃、常双年,刘学会、崔林生、曹照田、刘振民、孙长立、史立民、门惠丰、马青柯、孙桂芬、李进才、王鹤岑、洪志田、祁志平、吴志刚等。

  第六代:熊杰、路福便、杨连村、王玉春、李树茂、李玉山、李振国、李振忠、黄占栋、赵光、吴禅龙、路德仁、宋中和、李木通、李炳才、安明振、李炳福、张宏、安明山、李海胜、赵建国、柳采风、索永建、李世明、王长亮、柴洪顺、王立英、胡凤兰、刘杰、庞中峰、刘兵、唐兴全、蔡友、孙少亮、李鹏、张远钦、杜吉顺、李双喜、王磊、宋振奎、于四季、李海川等。

  戳脚是一种以腿脚功夫为主的拳术。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使用了戳脚里的玉环步、鸳鸯脚。戳脚以腿见长,主要腿法有踢、撩、飘、点、见端等。又十分强调手脚并用的技击方法,拳谚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手打三分,脚踢七分”。在身法上要求中正,灵活,主宰于腰,宾辅肩胯。出手由脊发,出脚从臀输,二者均借以腰隙肩胯,又常与地趟动作相配合。拳法有“八根”、“九枝”两派。“八根”多下盘腿法,“九枝”多上盘腿法。一步一腿,一步一脚,连环踢打,手脚并用。

【分类】

  戳脚分文、武两种趟子,武趟子是戳脚的本源,文趟子是其发展变化。武趟子舒展大方,矫捷刚健,放长击远,刚柔兼施,以刚为主。在全面锻炼手、眼、心、身、步之中,重点锻炼腿法、脚功,基本腿法有挑、剪、丁、转、迎门插拦、左右八腿 (指丁、踹、拐、点、蹶、错、蹬、碾等8种踢法)。

    传统的武趟子套路也叫“九转连环鸳鸯脚”,简称“九枝子腿”,一共9,各路可互接互换练习,故称“九转”;每路的腿法都是一步一脚,连连发出,环环相套,故称“连环”;其腿、脚连环出击,左右互换,成双配偶,故称“鸳鸯脚”。文趟子发劲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架小紧凑,灵活善变,逼近靠影,柔里带刚。传统的文趟子套路叫“八根”(自转脚、玉环步、开石雷、似箭手、蹶子腿、走外、五花炮、十字捶等)。文趟子动作明快,节奏鲜明,其练法是心到神到,手到脚到;其手法有推、提、棉、转、贴、川、缠、展;其步法有进、退、闪、摆、抽、换、窜、旋;其战术讲究一步一脚,出人不意,诱敌深入,后发制人,下肢发脚,半步赢人,似踢非踢,声东击西。东北一带还流传一种东北戳脚,腿法独特,技击性强,是胡奉三所创。以八根、八母、八法十六字诀、三十二字根本用法为核心,刚柔相济,短小精悍,上身紧凑,下身活,手法缠绵,腿法刚劲,贴身近战,灵活多变为,又称“胡氏戳脚”,胡氏戳脚以“文趟子”为主,兼习“武趟子”。

【拳理】

  1.脚论:脚为身之基,脚稳则身稳。脚前进,身随之;脚后退,身亦随;脚里进, 身斜之;脚外进,身伏之;脚踢时,手领之。手为先锋,脚为帅;拳打六路,脚踢八方。拳谱云:“足踢敌人莫容情,全凭手领门路清;手不虚发不空回,飞脚点于肋,百发百胜”。脚踢七分,手打三分,脚之疾更当疾于手之疾。

  2.腿法论:戳脚强调腿法练习,练好腿法,出势则疾。基本腿法有飘、跛、蹶、撩、圈、抹、跺、戳、提、点、抖、踹等。 

  3.拳法论:与敌交手迟则负,速则胜。戳脚除以腿见长外,其手法也别具一格,有“开石雷”、“似箭手”、“云魔手”等。

  4.眼论:目视敌方眼要毒,观其五官能察动静、识变化,出奇制胜。 

  5.演拳论:拳谚有:“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又有“手打三分,脚踢七分”之说。戳脚不仅仅重于腿,它十分强调手脚并用。在身法上要求中正、灵活,主宰于腰,宾辅肩胯。出手由脊发,出脚从臀输,二者均借以腰隙肩胯。 

  6.六合论:戳脚六合分内外。外六合为: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内六合为:神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内外六合彼此相关。 

  7.劲法论:戳脚劲法概括起来有五种,即绵、软、埂、脆、滑。绵劲者,彼进我退,彼退我进,顺人之势,借人之力。软劲者,不逞强,不硬架,不着人时舒松自由,着人时,力从内发,有推墙倒壁之势。硬劲者,硬功直进,包括硬磕、硬撞、硬托、硬回等方法。脆者为聚,将劲全贯于手腕,手臂与身体放松。滑劲者,溜滑之劲,随机应变,妙如转环,使敌方无从进攻。

【特点】

  拳脚并重,腿法突出。武趟子多上盘腿法,架式较大,动作舒展,硬攻直进,以刚为主。文趟子多下盘腿法,架式小巧,灵活叛变,逼进靠打,柔和寓刚。

【功法】

  1.八靠:是一种双人徒手练习。以身体八个部位相互靠击,以此增强身体抗击抗震 能力和随时利用身体打击对方的技能。八靠为:臂靠、腿靠、肩靠、胸靠、背靠、肋部靠、臀部靠、脚背靠。

  2.踢桩、靠桩:踢桩是在靠桩基础上,用踢、蹬、铲、挑等多种腿法对桩练习,以增强腿部力量。

  3.腿法练习:将连环腿、剪腿、鸳鸯腿、蹉脚、踩莲、外撞腿等腿法进行反复练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