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普利诗词歌赋《立冬感怀》等三十四首

(2025-11-09 08:19:21)
标签:

情感

杂谈

分类: 朋友赠诗
普利诗词歌赋《立冬感怀》等三十四首

普利诗词歌赋《立冬感怀》等三十四首

普利诗词歌赋《立冬感怀》等三十四首

普利诗词歌赋《立冬感怀》等三十四首

普利诗词歌赋《立冬感怀》等三十四首

普利诗词歌赋《立冬感怀》等三十四首

普利诗词歌赋《立冬感怀》等三十四首

山东普利诗书画艺联谊会会员、明湖书院书友赠诗

(一)七律  立冬寄怀

     王建群

揖别高秋寒意弥,
冬云乱卷万千姿。
烟笼野渡舟横久,
雁杳霜天归可期。
闲院菊凋余馥在,
远山枫赤胜游宜。
聊无瑞雪添清气,
但望梅林欲发枝

(二)解佩令  初冬清晓.

     王建群

旭阳熠耀,秋归冬到。
澄宇邈、寒峻清晓。
七色斑斓,赏丽景、湖泉佳妙。
更园中、菊香萦绕。

韶华如水,催吾渐老。
有诗书、了无烦恼。
浪迹浮生,算多少、霜侵风扰。
醉中吟,素怀桀骜。 
          
(三)五律二首  明湖暮秋游吟

          王建群 

   1.  湖滨秋暮

暮色湖滨暗,迷茫水接天。
归舟牵细浪,疏柳罩轻烟。
苇密临风乱,菊丛迎客鲜。
城中嵌明镜,活力赖清泉。

    2 遐园旧忆

遐园多造访,百载盛名扬。
幽静丁香院,深文碑刻廊。
奎虚藏宝卷,海右蕴贤良。
久立浩然望,明湖何淼茫。

附注:济南遐园在大明湖南岸,始建于1909年,
有奎虚藏书楼,于1915年改称山东省立图书馆。
遐园东北角小山顶有亭名浩然,伏瞰明湖四面荷风。   

 (四) 秋兰香 . 泉畔菊展.

      王建群 

九月晴明,泉畔菊展,盈眸灿锦繁英。
姚黄兼魏紫,娇态各含情。
造型靓、人物恍如生。绿肥红瘦欣荣。
暗香馥,沁怀微醉,玉露天成。

接踵沓来游客,对美艳花丛,赞叹连声。
更泉流、趵突作雷鸣。
重阳有佳兴。寻半日闲,欢愜温馨。
历下美,秋光添彩,水秀山青。
                 
(五)七律  初冬寄怀

    李考勇

节物相催岁又寒,
飘萧残叶满枯拦。
青峰擎雨云初断,
暮霭笼山雪欲攒。
孤影横斜离此去,
西风寂寞向江干。
莫嗟时序侵蓬鬓,
还望春芳惹凤鸾。

(六)七律  近冬有遐

     李考勇

朔风卷地入苍茫,
草木萧疏卸锦裳。
云冻丹枫霞漫染,
霜凋黄菊月辉凉。
千山寥落浮生寂,
万象参差世味长。
遙见红梅迎傲雪,
举杯再诵美华章。

(七)卜算子  赏菊

   李考勇

霜信报秋深,
篱角金钿小。
半卷香心未肯舒,
已觉西风妙。

冷雨洗轻黄,
斜照胭脂俏。
欲折还收寄远人,
独抱寒枝笑。

(八)钗头凤  燃尽秋枫满地诗

 李考勇
……
胭脂透,
裁云绣,
半坡燃尽天公酒。
寒烟绕,
霜禽渺,
一襟霞色,
万山辉耀。
妙!妙!妙!

西风聚,
斜阳瘦,
雁衔秋句层峦皱。
苔痕碧,
丹红笔,
千林枫醉,
九霄云立。
熠!熠!熠!

(九)七律  低调人生

     李考勇

云水襟怀抱朴身,
何须显赫媚红尘。
惯听松竹清颜瘦,
坐拥经纶满目春。
半壑烟霞堪养性,
一竿风月可安贫。
浮名抛却归乡处,
五柳先生是故人。

  (十)立冬吟

      王福荣

清秋渐逝冷风扬,
寥廓高天漫落霜。
枫红似火秋光灿,
银杏霜侵换黄妆。
秋已深,天气凉。
备好寒衣换冬装。
悠闲尽享秋光韵,
且待梅开赋诗章。

 (十一)迟暮吟

      王福荣

清秋渐逝寒风扬,
寥廓高天漫落霜。
霜枫燃火秋光灿,
银杏秋来换黄妆。
秋已深,天渐凉。
备好寒衣换冬装。
悠闲尽赏秋光韵,
暑往寒来待春光。

(十二) 立冬

    王天德

四季轮回又一年,
冬季供暖要运转。
各项措施齐准备,
应对取暖防冬寒。
早睡晚起享温暖,
互动交流网聊天。
立冬养生要記全,
蔬菜主食轮流换。
晚年生活舒心过,
熬过冬季是春天。

(十三) 说柿子

    王天德

树叶泛黄已落光,
橙色柿子挂树上。
見了此物就想吃,
壮体补钾有营养。
柿子採摘好时机,
做成柿饼好收藏。
根据情况慢慢用,
强身健体看夕阳。

(十四)七律  立冬感怀

     范学军

节序催寒落木稠,
朔风卷地起清愁。
残荷映水凝霜色,
远雁排空带月流。
旧圃梅枝含瘦蕊,
闲庭独影覆荒丘。
流年暗换何须叹,
且把新醅慰客游。

(十五)立冬六言律

   张新秋

寒浸疏林漏永,
云垂旷野天低。
阳生九地初动,
夜尽千门渐曦。
瓦釜汤圆浮白,
围炉笑语含饴。
岁阑休叹霜雪,
春信潜催柳丝。

(十六)冬藏养命诀  

      林治敏

乙木生阳巳火温,
霜华敛性闭玄门。  
辰时粥养脾经旺,
亥月汤滋肾气存。  
足暖三阴通地脉,
心宁一念守天根。  
莫言冬寂无长策,
雪落梅开待春魂。  

(十七) 立冬

  苏宝珍

万物收藏宝匣中,
满山枫叶卷彩红。
五谷丰登粮入库,
绝爱初霜撒晶莹。

(十八)七律  立冬吟
            
       刘方

朔风卷地送寒声,
枯叶飘残满故城。
水结浅滩鱼影隐,
霜凝冬进菊香轻。
遥思雁阵南飞去,
近对炊烟细缕生。
时序循环今又至,
围炉温酒待春明。

 (十九)七律 初冬感怀
            
     刘方

朔风一夜过城河,
木叶枯黄落满坡。
霜染疏林凝冷翠,
寒侵瘦菊叹时梭。
闲斟暖酒驱残腊,
静对孤灯忆旧歌。
莫道冬深无景致,
品茶赏雪意如何。
     
注:“残腊”是指就要接近腊月了。
也就是说岁月如梭,又要到年末了。

(二十)七律   蝎子山秋色
            
       刘方

蝎峰横亘势崔嵬,
一道山梁界两垓。
南麓丹枫燃似火,
北坡翠柏挺如苔。
赤云半覆岩扉暖,
绿霭寒封石径回。
最是奇观惊客眼,
秋光春色共相隈。
      
注:“崔嵬wui”,形容山峰高耸雄伟之态‌。

(二十一)七律 暮年感怀
            
       刘方

今朝晴暖弄花阴,
鬓发萧疏岁月深。
把盏闲听风过牖,
翻书静对晷移林。
何须戚戚忧来日,
且惜悠悠守此心。
时序迭更皆是趣,
夕阳西下总相寻。
      
注:1.“晷gui”,形容日影移动。‌‌
2.“时序”,季节变化的次序。

(二十二)七律  霜染枫叶红
           
      刘方

朔风初起晓寒轻,
南岭万枫霜染明。
丹叶铺霞连远岫,
赤云流火照高坪。
樵蹊落锦人踪浅,
寺壁凝朱鸟语清。
莫道冬来多冷峻,
浸红秋色胜春晴。


 (二十三)七律 人生夕阳美

      刘方             

天际霞光铺锦绸,
夕曛脉脉韵长流。
千山染尽胭脂色,
万水浮来琥珀秋。
岁月沉香凝晚照,
人生至味在清幽。
何须叹惜金乌坠,
且把余晖作酒筹。
      
注:1.“夕曛”是夕阳的雅称。
2.“金乌”太阳的雅称。

(二十四)题段兄为福安兄八十大寿敬画寿桃

     刘书兴

段兄寿桃大如斗
丹青妙笔世少有
珍宝何须时迁盗
明湖群里有高手

(二十五)致苦槐斋主王建群君

    刘书兴

苦槐斋里苦耕耘
酌酒斟词煞费心
莫道诗人名已列
君在我心工部存
           
 (二十六)立冬
       
    田兆新

秋去冬来又一年,
万物收藏规避寒。
草木凋零虫休眠,
塘荷枯叶茎杆干。

气温渐冷北风繁,
冷水结冰手觉寒。
风吹黄叶舞翩跹,
唯有秋菊争芳艳。

 (二十七)重阳抒怀
    
    田兆新

天高云淡气爽,
人心喜悦顺畅。
桑榆霞光滿天,
华夏红旗飘扬。

中秋国庆刚过,
又迎九九重阳。
祖国繁荣昌盛,
人民幸福安康。

趣味运动开场,
强身健体寿康。
感恩领导不忘,
老骥伏枥常想。

退休不忘在党,
初心牢记心上。
树好老年形象,
争当夕阳榜样。

佛山登高远望,
金菊争艳芬芳。
枫舞山川红装,
快乐欢度重阳。

  (二十八)观菊 
      
    田兆新

幕秋风霜百草尽,
群芳凋零荷枯干。
独绽傲霜芬芳艳,
红黄白绿青紫蓝。

 (二十九)赏菊
      
    田兆新

从不争春把身显,
只等寒霜争吐艳。
年年抱香身骨干,
岁岁守志众人赞。

  (三十)览菊 
      
   田兆新

不与百花争芳香,
越是霜降身姿展。
遥看篱前花烂漫,
疑是春天百花艳。

(三十一)赶山会
      
     田兆新

人潮如流涌佛山,
好似蜗牛在向前。
只缘重阳山会赶,
无不家闲老青年。

磨肩攒头不见边,
无奇不有山货全。
赏秋观景特产选,
提货下山映笑脸。

每逢重阳聚佛山,
人换物变山不变
历史记载七百年,
成为佛山一景观。

 (三十二)东路聚
     
     田兆新

山青树绿隐农院,
红柿霞光迎诗贤。
喜聚田园心情欢,
寻词觅句润诗篇。

篱前菊花争吐艳,
吟诗似歌茶香甜。
琼浆斟满谢众贤,
共叙辞赋尽开言。

(三十三) 谨言

   孙福增

纵有九寸不烂舌,
即便死人能说活,
上苍有眼知对错,
岂可任你信口说。

(三十四)感悟

    孙福增

书籍可贵在启迪
心灵纯净在律己
人生价值在奉献
国家昌盛在心齐

晨钟编辑

2025年11月8日
_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