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对于这本书的认识之前,我想先来说一说我对张齐华的认识。从认识他,不对,不能算认识,从知道这个人到现在大概还不到2个月的时间。但是我对他的崇拜和敬爱可以是算是一见钟情。你一定要问我,一见钟情钟的是脸咯?但我想说,我不是,我钟的是——他的声音。为什么呢?记得我带一年级时,葛主任听我课时曾经给我的建议是,“教学语言还要再精炼一些。”陈校在听我课时,说“要注意学生发言后的评价语,既要关注个人又要面向全体。”当然,这些理论性的话语我是都明白的,但对于我这个职场小白来说,做起来确是个很难的事情。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张齐华讲课的视频,便一下子被他吸引住了,语言干脆,利落,对学生的评价语又富有深度和哲理。我猛然发现,这个人不就是我的救星吗?于是,默默记住了这个名字——张齐华。
更巧合的是,当我拿到赴3月份长春小数的观摩会的入场通知单时,活动安排表中张齐华三个字充斥着我的双眸。我倍感激动地带着他的这本书来到现场。亲身感受他的课堂魅力,不禁沉浸其中。
傍晚,带着激切的思绪翻开书。我看到数学王子正用他神奇的魔法将那些枯燥的数字符号变成跳动的音符,而那些概念和命题也已成为华美的乐章。蓦然发现,我竟走进了一个“充满想象、激情、诗意的广袤天地,领略着充满文化魅力的数学殿堂。”
曾几何时,一度追寻“数学课程文化意韵”的他,构想了《圆的认识》一课,凭借着夺人眼球的画面、唯美的音乐、瑰丽的色彩、感染力十足的教学语言一举夺得“2003年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全新的演绎,独特的加工,高超的艺术,构成了一节“别样美丽的数学课堂”。众人无不惊叹,惊叹于那些由圆拓展出的绚烂图案;又不得不欣赏,欣赏那行云流水般的课堂设计;更无不赞赏,赞赏原来数学课竟可以上的这般文艺!难得的是,殊荣,美誉,称赞并没有阻挡张齐华前进的脚步。他又进一步思考,寻觅那些隐藏在优美的音乐,绚丽的画面和诗情画意的语言背后的东西——即真正的数学文化,真正的数学美。摒弃“文化的外衣”,确立“三不”原则后,我看到新一轮的探索与实践。尽管困难重重,但张老师坚信,“路总会重新走出来的,只要你愿意去开辟。”最终实现了“由外而内”华丽转身。我欣赏他的执着与钻研。
走进他的数学课堂,犹如品茗一顿语言的艺术盛宴。仔细听,“有人挑战你了,高兴吗?”“非常善于联想!真好!”“瞧!刚才的一折,一撕,还真创造出了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说实话,数学呀,有时就这么简单。”“我跟你握手不是我赞成你的说法,而是感谢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想想,要是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该多单调啊!”“你的退,让我们更接近真理!”“为了给你们上好这堂课,假期特意跑了一趟伦敦,拍了个照片就回来了。”既有数学老师的准确、凝练,又有语文老师的激情、诗意,更有激励性的评价和巧妙的点拨引导。不得不被他的教学语言所折服。处处彰显着睿智,幽默,哲理。我喜欢他的语言。
流畅的教学设计源自于他对教材内容和数学知识结构的深刻把握,对数学规律方法的深层次揣摩。欣赏着精彩的四十分钟,你永远无法想象,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在各大《辞海》里寻找着最权威的定义和表述;他从数学的历史演变中汲取力量;他致力于在实践层面还原数学的本来面目,演绎数学的文化魅力,展现数学的意趣与价值。讲台亦是一个别样的舞台,我感受到张老师台下的付出和艰辛。在张老师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他的眼神里饱含着对数学的执着与坚定,他的风格里蕴含着难以复制的幽默。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堂课、教学方法和理念,还有他对教育,对数学的那份执着与坚定。“不重复别人的,更重复自己”。
合上书,细细品味,
“数学是什么?”“数学课堂可以给孩子留下什么?”“求真、臻善、达美。”大概是最好答案。“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是一种追寻和探索真理的过程,是积累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张老师说:“在数学教育的旅途中,我甘愿做一个行者。”
那我想说:“我愿意追随行者的脚步,领略他发现的瑰丽神奇。”
附页:
作者简介:
李婉莹,女,1992年10月生人,大学本科学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现任教于吉林省辽源市实验小学校教师。曾在2016年度新世纪小学优秀教学资源评选活动中荣获特等奖,获奖文章在《新世纪足迹》发表。
联系电话:
1314437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