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哇卡卡妈妈
哇卡卡妈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95
  • 关注人气:1,0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陪孩子做游戏必须掌握原则

(2012-08-18 11:57:05)
标签:

育儿

·循序渐进原则

每个孩子是不同的,由于受遗传素质、个性特征、生活习性、兴趣、所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使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各方面发展情况也不同,存在着智力和能力上的差异。比如有的孩子2岁了只会说简单的几个单词,而有的孩子2岁已能说很多句子了。同样一个游戏,有的孩子可能“吃不饱”,有的则“不够吃”。其次,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有一定的先后顺序,智力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因此,要遵循生长发育规律和知识本身的顺序性,游戏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不能超过他们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反会妨碍儿童智力的发展。
   
本书的“类似游戏”中列出的年龄范围也是大致的范围,仅供参考。所以,在陪孩子做游戏时,要结合孩子自身的发展特点来选择该做什么样的游戏,难易程度多少才合适。如果你不能把握好难易程度,则建议你先从比较简单的游戏开始,作为试探。比如,让孩子记住桌上代表物品的词的卡片,可选择孩子身边熟悉的事物作为词卡,一次只提供四五张,等孩子熟练了,水平提高了,再增加字卡的张数,加进形容词、动词等。总之游戏内容要有梯度,由简单到复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孩子顺着阶梯一步步往上走。

此外,有的父母心太急,一次想让孩子多做点游戏或训练,这样反而适得其反。比如有的家长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做注意力训练的题,一次训练的时间太长,做的题太多,孩子感到疲倦了,你还要他完成。这样,孩子自然感受不到快乐了,自然,游戏也进行不下去了。

·时间把握原则

幼儿的注意力不强,不稳定,一般只能保持三到十多分钟,兴趣容易转移,因此在需要注意集中的游戏中,在观察某个事物时,都不能坚持太久,否则他的大脑会疲劳,导致兴趣下降,游戏效果自然降低。所以,父母在陪孩子游戏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但每个孩子也不同,有的孩子注意力本身发展得好一点,有的天生就比较坐不住的孩子,如何把握呢?父母在懂得幼儿基本的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再从观察和了解孩子中来把握时间。如果确实不好把握,则可观察孩子的神情、状态。如果发现孩子对目前正在进行的游戏转移了目标和视线,就表示他有点儿疲劳了。比如让孩子从两张相似的图片中找不同的游戏,发现积极性没有游戏开始时这么高了,不太想找了,就要及时收场。你让孩子玩夹豆子游戏,他的手操作累了,不想再夹了,你就要停下来了。因为游戏主体是孩子,累不累只有他才知道。因此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如果一次游戏或训练时间过长,下次就条件反射,一见就厌倦,逃避。所以说,把握好时间非常重要,要在游戏中摸清孩子的特点,灵活掌握。

·因势利导原则

不少父母在和孩子游戏的时候,总是处在主导地位,如果发现孩子并没有朝自己预设的方向走,偏离了游戏目标,就想方设法把他拉回来,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使孩子失去了原本的游戏兴趣。孩子偏离目标,不按你说的做,有可能是游戏本身不吸引他,不喜欢;有可能是老做一种游戏,有点儿厌倦;有可能孩子所注意的目标转移了,在关注他新发现的目标;有可能大脑联想丰富,又想到了什么,等等。遇到这种情况,你也不要灰心,不妨换个思维角度,做一些让步,改变游戏主题方向,顺着孩子的意愿和思路走下去,开辟新的游戏。

比如有一次,我正摊开画报教孩子认字。当指到“汤匙”两字时,孩子一边用手表示“舀”的动作一边说:“舀,舀,舀饭。”并把书一把扫到地上,显然他没兴趣认字了,他的思维活动已转移到另一方向——头脑中出现了“舀饭”的表象。于是我放弃了教孩子认字,对他说:“噢,汤匙是用来舀饭的,是吗?”他点点头。“那汤匙还能用舀做什么?”他看到桌上的花生和糖果,脱口而出:“舀花生,舀糖果。”“真棒!汤匙是用来舀东西的,还能用来做什么呢?”为了直观,我特意从厨房拿来了汤匙。他看到电视机旁的小药瓶,说:“用来盖那个小药瓶。”“对,还有呢?”我不断发问,他不断思考,“用来摆家家!”“用来敲!好听!”“用来转圆圈玩!”他于是把用手推了一下汤匙柄,转了起来。过了一会又说:“用来刮东西!”原来,他拿起汤匙用力在我身上刮!这样,原来游戏的主题是认字游戏,结果变成了想象力游戏。

     同样都是游戏,只不过是换成了其他主题的游戏,同样在锻炼孩子的智力。

所以,家长要在游戏中,尊重孩子当时的感受,只要他感觉好,就会配合。要学会观察孩子的情绪,注意兴趣是否转移,懂得随机应变,顺势而为,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必要时及时转变方向或主题,让游戏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孩子的兴趣火花又会被重新点燃。

·丰富多变原则

长期从事一种同样的活动,时间一久就会感到心理疲劳、倦怠,原先的新鲜劲儿过去了,代之而起的是单调感,枯燥、乏味,直至厌倦,想逃避。成人这样,更何况孩子呢?游戏也是一种活动,特别是需要进行智力训练的活动,比如做注意力训练题,认字等,每天10分钟,要坚持下来确实不易。再者幼儿的注意力一般只能坚持几分钟,兴趣很容易转移。这让很多父母为此头疼而放弃,就像是天天吃同样的一种菜会厌倦一样。所以,需要我们学会给游戏变换花样。花样一变,就相当于换了一种游戏。孩子又会重拾兴趣,投入你设计的游戏中。

比如,有一天,我把汉字做成字卡,准备让他巩固旧字,但孩子只认了两个就不想配合了。我说我们来个天女散花吧,于是我把7张字卡随手朝空中一扔,和孩子一起抢拾,看谁抢得多。然后根据自己抢到的词,互相组成句子。我给出“西瓜”,他亮出“杯子”,我说不对,问他谁要“西瓜”,他才出示“兔子”。第二天,我和他用字卡玩起了“开商店”。他的商店“货”很多,我要买什么,他得用心去找出来。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不知不觉地记住了很多生字。此后,还玩过字卡躲猫猫,一人藏字卡一人找;给字找朋友,即组词认字。比如我手中出示“上”,他得找出“课”“班”“学”等;从报纸和故事书中找 “老朋友”,有利于新字的巩固;给字词安家,即按字词的分类要他挑出来放到相应的“屋子”里。在这样的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孩子对这些汉字掌握得非常牢固了。也对汉字产生了敏感,只要有汉字的地方,他就会主动问我字的意思。

 

总的来说,我们父母在陪孩子做游戏时,第一要有游戏意识和资源意识。在生活中,目之所及之处,随时都想一想有什么可以当作游戏素材,如何就地取材,发现更多的游戏;在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里,用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孩子对什么感兴趣,以兴趣开路,延伸为种种游戏;在和孩子交流的每一刻,想一想我该如何引导,在交流中如何加入游戏的因素。第二要淡化功利意识。让游戏自然而然地进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无痕,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效果而打击孩子的游戏兴趣,最后适得其反。因此,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有了这个的心态,才能放松心情来陪孩子做游戏。第三要有游戏多样化意识。多思考,多动脑,从一种游戏中或根据一种方法衍生出更多的游戏,延伸出类似的游戏,创造出形式多变的游戏。第四要有随机引导意识。游戏为什么会成功?孩子为什么愿意参与?为什么玩得不肯罢休?这是因为父母会引导。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适合孩子,但也并不是不能调动孩子的兴趣,这就看父母会不会引导了。会引导的智慧父母知道什么时机、什么场合介入游戏;会把一个原本单调的游戏变得丰富、有趣,会调动孩子的游戏积极性,让孩子从被动到主动,在主动中孩子自己会去设计游戏,增加新的游戏情节。

游戏是孩子的生命之水,没有游戏的童年是缺憾的童年,而没有融教育于其中的童年则是遗憾的童年,有快乐的游戏相伴而又教育无痕的童年才是有情趣而美好的童年。智慧的父母们,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童年游戏伙伴,是孩子快乐的源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