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老王》课后评课林小娟4.8
(2019-04-12 08:08:50)
标签:
教育 |
旁观者清
----听《老王》一课的评课
4月8日上午第一节课林小娟老师在701班进行了语文BGA课题组现代文阅读的公开研讨课,中午12:50在综合楼五楼会议室进行了课题组评课议课活动,参加人员:刘金涛、刘婷、张静、赵辉、刘蓉、高翠梅、朱敏杰、杨飞、林小娟共9人。
现将大家的评课意见整理如下:
刘金涛(小学六年级)
优点:课堂目标呈现在黑板,教学层次清晰。教师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思考作答为主线,老师、学生补充为副线,且能回到问题,回到目标。师生配合默契,常规较好。人物介绍有深度。
建议:朗读全文不妨调整为浏览,会节约一些时间。
刘婷(小学三年级)
优点:杨绛一家的介绍,体现了老师知识的扎实。教师引导耐心、到位。学生学习状态好,积极做笔记,课堂配合好。
建议:板书内容再充分一些,能对本节课重点内容有一个梳理。朗读全文不妨调整为个别段落。“钱”在文中的作用,可以再讨论,没有突破。
刘蓉(初中二年级)
优点:学生习惯较好,端坐,书立起来。教学目标明确,环环相扣。举手积极,回答问题热烈。全文朗读享受了其利,就不能避免其弊,太占用时间了。“厚基础 重导学 提能力”有落实。老师比较大胆,三天小长假返校的第一天第一节,师生状态都在调整中,林老师大胆上了公开课。
建议:杨绛介绍,尤其是一家三口生卒年的介绍,想强调杨绛面对困难的勇气,还是赞美其博大的胸襟和乐观豁达,这个点想落到哪儿?再明确一下。朗读之前,划分结构,太快乐,对学生来说,有难度。“钱”扮演什么角色?引导不充分,学生说杨绛给老王钱是侮辱,教师直接总结到中心思想。不妨再追问为什么是侮辱?再细一些,否则太宽泛了。
高翠梅(初中一年级)
优点:林老师上课就像一个语文老师,扩充课外知识,有学者风范。敢朗读,和学生一起朗读,整体感知文本,氛围好。
建议:前面用时过长,字词、背景介绍过多。如果直接从导入进入文本会更好。林老师导入到字词到作者介绍再到学习目标到文本,导入和文本有割裂之感。说到重基础可以再扎实一些,比如侮辱(w r)两个字注音都是三声,但读时第一个汉字要变为二声,需要强调。当然初一课本字词,除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课内的一些字词还要再补充和强调。课堂还要落实写,想、说是一方面,写还是要落实,毕竟文本要和考试相结合。朗读用了8分钟,尽管本单元要求熟读精思,但可以精读,否则读的时间一长,学生多少会有些疲惫。“钱”的作用,老王临终前给我们送香油、鸡蛋,是因为他善良;“我”给他钱,也体现了“我”的善良,这是善良体察善良。
朱敏杰(高中三年级)
优点:整体挺好,分析人物,善于抓住文本,关注细节。但公开课方方面面都想顾及到,就会有偏颇之处。本单元文章主要讲“小人物”,那么“小人物”的写法是不是应该强调。课外小练笔,其实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应该落到笔上。板书应强化,教师在黑板上理出思路,写出关键词就可以。从高三学生能言善辩,但笔头功夫不强,得出结论,平时训练不到位,得从初一做起,得从老师做起。“愧怍”探讨,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前面三个问题给时间少一些,这个问题给时间多一些,让学生充分讨论。拓展延伸是高潮,最后小诗歌很有代入感,亮点应该放这儿,让学生联系实际发言,教师总结,落脚到小练笔会自然。我出外听高考研讨会,专家报告告诉我们,每一节课不一定要完整,抓住重点、特点、亮点做扎实就可以,甚至只讲一个环境描写、衬托手法都行,不一定面面俱到。我也努力在这方面做改变,点到为止,重要的知识点要细、要深、要全。
杨飞(高中一年级)
优点:规范性要求好,包括坐姿、聆听。杨绛介绍开阔了学生视野。学生配合好,特别一个女生特别突出,回答问题有理有据。
建议:朗读8分钟,用时过长。导入到解读学习目标,用了10分钟,如果取掉朗读,从导入到分析文本,省15分钟,就能较充分分析文本,让学生拓展延伸,学生肯定会说很多,会有一些精彩的课堂生成。朗读文本时,不妨直接说1-4女生朗读,5-7男生朗读,分析概括段意,对学生来说时间太短,有难度。还有“钱”的作用,这个问题,怎么问合适?不妨改为对待“钱”的心理活动?因为一般问作用,会让学生误以为是线索,而本文的线索是“我”与老王的交往。
林小娟(初中一年级):感谢大家,大家的建议很专业,非常好,真是旁观者清。我下来再认真思考,讲不到的地方,我随后在课堂上再给学生强调。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有意识整改自己的课堂教学,争取更大的进步!
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