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下达班级高考指标体系的思路探究

(2011-10-30 09:39:22)
标签:

杂谈

    高考指标方案从本质上来说没有绝对公平,所以一直以来存在争议。

    以我的个人理解,争议的主要焦点在于两个方面。

    一、教育局指标下达得是否合理。现在教育局下达高考指标就是简单的两条线:中考590分和540分;两个系数:0.7和0.86。

    重点线:中考590分以上的人数乘以一个系数(0.7),意思是说中考590分以上的学生中70%的人需考上重点。

    本科线:中考540分以上的人数乘以一个系数(0.86),意思是说中考540分——590分(不含590分)的学生中86%的人需考上至少二本B。(注:590分以上的100%要上本科)

    表面上看好像这很公平,各校都一视同仁,采用一个标准,但其实各校的生源状况差异非常大,硬性地采用统一标准,其中隐含着巨大的不合理。例如,N校的中考分数线是541分,Y校的中考分数线是580分,这样,按照教育局的标准,N校550分左右的学生中的86%要上二本B,而Y校580至590分的学生也是86%的要上二本B——550分的学生上本科的几率怎么能和580分的学生上本科的学生持平呢!

    教育局合理地下指标的方式应该是按不同的分数段划分不同的概率系数。我们本来穿的是草鞋,你偏要给我戴上高档领带,那会显得不伦不类,极不协调。

    二、年级分班指标的“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传统的分配指标模式是主要依靠学生的中考成绩(或高一下学期分班成绩)划分指标:先将教育局下给我校的重点人数和本科人数算出,再按照我校学生的中考名次,找到“名额”对应的“人”,然后看这些“人”现在哪个班,指标就带到了这个班,最后把同类指标加在一起,就是该班的重点及本科指标。

    此种划分方法的优点是肯定高一、高二阶段老师的努力成果,相当于高考指标在高一分班时就已经下好了,这样不会造成高一、高二因为教师努力、成绩提高,到了高三,却导致指标增加,任务更加艰巨的问题。

    但此种分配指标的方式也有问题,那就是照顾了历史,没有照顾到现实和未来:下到各班的指标与高三开始时该班完成指标实际可能性往往存在很大的偏差。这是一种静态的指标,没有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只是在一味地强调“尊重历史”。

    另有一些老师则主张以高三初始状态下的学生成绩来下指标,这样划分的优点是“最尊重现实”,对高三这一学年的指导意义最为精准,但这样做也有一个最大的弊端,不但把高一、高二阶段老师努力的成果给扼杀了,还使过去的成绩成了今后努力的“负担”——高一、高二的进步越大,高三时的指标越多。这种指标划分方式多少显得对历史缺乏温情。

    有鉴于此,经过昨天几乎一整天的“争吵”,年级组几经权衡,决定在今年的班级指标体系中做一点儿阶段性创新:既然两方面的观点都有道理,而且将两者融合起来又带有极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严谨的量化手段,所以我们调整思路,不再刻意地想方设法去“融合”前述的两种思路,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将两条思路彻底剥离开,采取“双线并行”的指标模式,即入口指标体系:以高一分班时的成绩(中考成绩占了50%)为依据的指标;发展性指标体系:以高二下期末成绩(60%)、高二上期末成绩(10%)和第一次、第二次月考成绩(各占15%)之和作为划分指标的依据。这两项指标是彼此独立的,完成了哪一项,就计算哪一项,两个都完成了,就两个都计算,双线并行,互不干扰。这样,就把两个方面的优点都发挥了出来,两个方面的缺陷也都某种程度的回避了。既尊重了历史,也顾及到了现实和未来。“高也成,低也就”。

    我们不赞成说这是“规范”的改变,这不是翻天覆地的革命,只是一个小小的革新——中和双方的观点而已,否则,“规范”岂不演变成了一根打人的棍子。

    年级将在明天根据上述方案做出各班的高考指标明细表,具体告知老师们各班各个层次的人数指标,以及每一个指标的“标的”人选,供大家参考。对于这个方案,咱们畅所欲言,可以口无遮拦。但是,“文坛的官司文坛打”,没有必要一下子就捅到学校层面,少了应有的回旋余地,反而使事情变得更复杂了。

    另外,我们还要说明的是,任何一个方案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挑刺可以,赞同也罢。也许我说服不了你,你也说服不了我,没关系,彼此保留,和气收场。絮,是一种道,也应该是我们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只要是心平气和地谈,都行。

    说了这么多,突然有个感觉:自己已经沉浸在一地鸡毛的重大意义上了,应该看淡点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血  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