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散文教学策略 之《藤野先生》教学设计及分析
(2016-08-30 21:46:17)叙事性散文教学策略
之《藤野先生》教学设计及分析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给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散文阅读教学隶属于阅读教学,正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确定了散文阅读教学的主导思想是: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通过阅读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由浅入深的理解序列,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关于散文阅读的必备技巧和经验。
教法分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必备的经验和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训练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式、合作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同时兼有点拨式、启发式的辅助。
学法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 《藤野先生》这一课要让学生运用前面学习的方法掌握文本知识,进而掌握、巩固记叙性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同时散文又是美文,因而也要重视欣赏、品味。为此,教学中主要采用朗读法、探究法、合作讨论法和归纳总结法。
朗读法:通过对文段的朗读感受语言文字妙用,体会鲁迅散文的语言风格。
探究法:通过对具体的、典型的题型的练习,从中探究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讨论法: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合作讨论会让学生更加明晰散文阅读的方法。
归纳总结法: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总结出侧重通过以事叙人的记叙性散文阅读方法,从而应用到散文阅读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和特点,从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把握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写作背景,理解基本内容。
第二课时:研讨课文,理清文章的组织结构,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第三课时:品读课文,品味重点语句,体会鲁迅作品的风格并进行拓展阅读。
第二课时
一、
二、
1.
(教学分析:此设计旨在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筛选重要信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并能运用语言准确表述,为从口头说到用笔写打基础,属于散文阅读考查中理解内容、准确表达的内容。)
2.
3.
清国留学的发髻;清国留学生的跳舞;“我”在仙台受到的优待;初见藤野先生和关于他的传闻;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藤野先生教“我”改解剖图;藤野先生担心“我”怕鬼;藤野先生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看电影事件;匿名信事件;与藤野先生惜别;回国后忆藤野先生;丢、寻藤野先生的照片。
(教学分析:概括内容是阅读理解中经常会涉及的项目,一般引导学生要抓文本的关键词,并在表述时尽量用原词或句,力求准确、简洁。)
4.
(1)
第一类:写藤野先生其人,直接刻画藤野先生的
第二类:写作者离开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的
第三类:未表现藤野先生的事件
(2)
第一类事件: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这些事件来完成
第二类事件: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
第三类事件:交代了见藤野先生和告别他的原因
(教学分析:理解叙事性散文中事件叙述的详与略及其作用,明确事件与主题表达的关系,学习运用合适事件表现人物或主题的方法。)
5.
(教学分析: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字中融入了作者的态度和情感,联系写作的背景来加深对文章字词背后的体会是理解阅读散文的重要方法。)
三、
以藤野先生为线索:见藤野先生的原因---与先生的交往---与先生惜别---别后忆藤野先生。
以“我”的爱国情感为线索:因为学医是爱国,弃医从文也是爱国。
(教学分析:明确散文的线索和双线并行的散文行文结构、特点,知道常见的散文明、暗线的呈现方式,为独立阅读时找准线索、理清结构打基础。)
四、
1.
2.
(教学分析: 集体学习后的静思实际是一种反思、整理和消化,对巩固学习所得大有帮助。)
五、
(教学分析:学后的思考、交流有利于对所学知识、技能的记忆加深,通过交流掌握的作息、方法和技能多于听讲和个人自学。)
六、小结本课学习
推荐课后阅读:《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