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规律性的“道”——对陈鼓应《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的一点认识

(2013-12-07 17:20:24)
标签:

较真又叫板的一篇论文

老子的“道”

文化

 

摘要:《老子》五千言,篇幅不长,却涵括了对宇宙观的根本性认知与生存智慧,以此来观照人生,并提出了相应的政治观。《老子》全书的哲学系统是从“道”展开的,通过一个预设的“道”,对经验世界的道理娓娓道来。本文通过对陈鼓应先生《老庄新论》中《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一文的品读,在陈鼓应先生的既有观点上,提出自己的一点新见解。

关键词:陈鼓应;《老庄新论》;对立转化规律;循环运动

 

    在学术界,研究《老子》的专著可谓层出不穷,各家的观点也是不尽相同,但有一个毋需争论的事实是《老子》一书所构建的哲学系统是通过“道”的阐述完成的。在关于何者为“道”的阐述中,陈鼓应先生认为老子哲学中心观念的“道”是多方面指向意义的。他列举了三种,第一是实存意义的“道”;第二种是规律性的“道”;第三种是生活准则的“道”。在这里,重点要讨论的是规律性的“道”。

陈鼓应先生认为,其中的规律可有两个:一为对立转化规律;二为循环运动的规律。两者并行。笔者窃以为此处有待商榷,笔者认为“道”的规律性只体现在其对立转化上。至于循环运动,则是对立转化规律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已,并不是一个新的规律。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如第二章中提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由此可见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同时因其对立面而形成,并依靠“相反相成”的力量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更进一步地说,一切事物都在对立的情状中反复交变着,并且这种变化是无穷尽的。此外,陈鼓应先生认为老子哲学的归结点,是落在返本复初的思想上的。他从第二十五章里找到了支持的证据——“有物混成,……周行而不殆,……”,认为周是圆圈,是循环的意思。对此,我并不表示异议。但是,我却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循环运动的新规律,只是将对立转化规律的过程或者说表现形式呈现出来而已。而在第二十五章里,道“周行而不殆”表现为对立转化规律作用于“道”本身产生的结果。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试着证明一下。

    假设所有事物对立的两面分别看做A、B两点,A可以通过一个路径1到达B,B同样可以通过一个路径2到达A,只要证明这两个路径不为同一个路径,并且互不交叉,那么就可以证明A与B之间可以形成一个圆圈,即A与B之间的运动是循环的。再看看老子的观点,他认为事物是在什么时候转化为其对立面的呢?无疑,是在发展到事物的某种极限的时候,就改变原有状态,突然间变成它的对立面了,再来看刚才的问题,假设A是事物好的一面,B代表事物坏的一面,从A到B的过程是“一点儿好……很好……极好……好得不能再好——坏”,“好得不能再好”就是路程1的终点,也是坏的前一个状态。那么从B到A的路程呢,是“一点儿坏……很坏……极坏……坏得不能再坏——好”,由此可见,这非但不可能是同一路程,而且是完全对立,互不交叉的。这么说来,对立面的二者的转化就是通过循环运动实现的。

    在这里,我还可以利用反证法加以说明。陈鼓应先生认为,道的第三种意义是生活准则的“道”,即“道”落入经验世界中,转化为“德”。那这里的“德”是什么呢?具体表现为“自然无为、为而不持、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朴”等,这些生活准则,无疑都是事物对立面中看起来较弱的一方,老子坚信对立转化的规律,故在经验世界里倡导这些生活准则。如果说,循环运动也是道的另一个规律的话,为什么在经验世界里得不到一点体现呢?在我看来,就实用主义的观点而言,一个规律如果没有其生存的土壤,实在也称不上一个真正的规律。所以,在这个方面看来,循环运动规律也不是“道”的一个本质性规律。

    就具体的第二十五章而言,我认为它的确表现出道循环运动的一面,但不是作为一种规律而言的。何为规律,规律是决定事物内在发展的必然趋向。“有物混成,……周行而不殆,……”描述的是“道”的发生。“有物混成”表明老子预设的“道”是可以当做一种事物来看待的,“周行而不殆”就是对立转化思想在“道”这个事物上的规律性体现。故《老子》八十一章,只在此处提及了“道”的循环运动。

    本文旨在对大家之作做个人的解读剖析,可能对研究老子的整体的思想架构没什么帮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笔者对《老子》“道”的理解,即在认同陈鼓应先生“道”的三个含义上,详细阐述规律性的“道”的内涵——对立转化规律。权当此文作为老子哲学和大家研究的一点认识罢了。

 

参考文献:

陈鼓应 著:《老庄新论》,中华书局 ,2005年

陈鼓应 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