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采茶词三十首(苏曼殊辑)

(2018-05-29 07:05:34)
标签:

诗词

采茶

曼殊辑录

侬家家住万山中,村北村南尽茗丛。

社后雨前忙不了,朝朝早起课茶工。

 

晓起临妆略整容,提篮出户露正浓。

小姑大妇同携手,问上松萝第几峰?

 

空蒙晚色照山矼,雾叶云芽未易降。

不识为谁来解渴? 教侬辛苦日双双。

 

双双相伴采茶枝,细语叮咛莫要迟。

既恐梢头芽欲老,更防来日雨丝丝。

 

采罢枝头叶自稀,提篮贮满始言归。

同人笑向他前过,惊起双凫两处飞。

 

一池碧水浸芙渠,叶小如钱半未舒。

行向矶头清浅处,试看侬貌近何如?

 

两鬓蓬松貌带枯,谁家有妇丑如奴?

只缘日日将茶采,雨晒风吹失故吾。

 

朝来风雨又凄凄,小笠长篮手自提。

采得旗枪归去后,相看却是半身泥。

 

今日窗前天色佳,忙梳鸦髻紧横钗。

匆匆便向园中去,忘却泥泞未换鞋。

 

园中才到又闻雷,湿透弓鞋未肯回。

遥嘱邻姑传言去,把侬青笠寄将来。

 

十一

小笠蒙头不庇身, 衣衫半湿像渔人。

手中提着青丝笼, 只少长竿与细纶。

 

十二

雨过枝头泛碧纹,攀来香气便氤氲。

高低接尽黄金缕,染得衣襟处处芬。

 

十三

芬芳香气似兰荪,品色休宁胜婺源。

采罢新芽施又发,今朝又是第三番。

 

十四

番番辛苦不辞难, 鸦髻斜歪玉指寒。

惟愿侬家茶色好, 赛他雀舌与龙团。

 

十五

一月何曾一日闲,早时出采暮方还。

更深尚在炉前焙,怎不教人损玉颜。

 

十六

容颜虽瘦志常坚,熔出金芽分外妍。

知是何人调玉碗,闲教纤手侍儿煎。

 

十七

活火煎来破寂寥,哪知接取苦多娇?

无端一阵狂风雨,遍体淋淋似水浇。

 

十八

横雨狂风鸟觅巢,双双犹自恋花梢。

缘何夫婿轻言别,愁上心来手忘梢。

 

十九

纵使愁肠似桔槔,且安贫苦莫辞劳。

只图焙得新茶好,缕缕旗枪起白毫。

 

二十

功夫哪敢自蹉跎,尚觉侬家事务多。

焙出干茶忙去采,今朝还要上松萝。

 

二十一

手挽筠篮鬓戴花,松萝山下采山茶。

途中姐妹劳相问,笑指前村是妾家。

 

二十二

妾家楼屋傍垂杨,一带青阴护草堂。

明日若蒙来相伴,到门先觉焙茶香。

 

二十三

乍暖乍凉屡变更,焙茶天色最难平。

西山日落东山雨,道是多情却少晴。

 

二十四

今日西山山色青,携篮候伴坐村亭。

小姑更觉娇痴惯,睡依阑干唤不醒。

 

二十五

直待高呼始应承,半开媚眼半难醒。

匆匆便向前头走,提着篮儿忘盖簦。

 

二十六

同行迤逦过南楼,楼畔花开海石榴。

欲待折来分插戴,树高攀不到梢头。

 

二十七

黄鸟枝头美好音,可人天气半晴阴。

攀枝各把衷情诉,说到伤心泪不禁。

 

二十八

破却工夫未满篮,北枝寻罢又图南。

无端摘得同心叶,纤手擎来鬓上簪。

 

二十九

茶品由来苦胜甜,个中滋味两般兼。

不知却为谁甜苦,插破侬家玉指尖。

 

三十  

任他飞燕两呢喃,去采新茶换旧衫。

却把袖儿高卷起,从教露出手纤纤。

 

        苏曼殊(1884-1918),原名戬,字子谷,法号曼殊,是我国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大奇才,曾三次剃度为僧,又三次还俗。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他时而激昂,西装革履,慷慨陈词,为革命而振臂高呼;时而颓唐,身披僧衣,逃身禅坛,在青灯黄卷中寻找精神的安慰。而他的《本事诗》则充分表现出了其浪漫才情和矛盾内心。苏曼殊在人间只度过了三十五个春秋,他以绚烂的生命浇灌出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朵奇葩。
       苏曼殊的父亲苏杰生,17岁时跟着父亲远涉重洋,到日本横滨经商,初营苏杭布匹,后转营茶叶。过了几年,苏瑞文岁数大了,看看儿子渐渐地入了门道,便把生意交给他,自己放心地回国养老去了。苏杰生天生是个做生意的料,精明、刚果、勤劳、和气,一个成功商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他都具有了。他苦心经营,前后用了20多年的时间,把茶叶生意做成了横滨第一,同时还担任了英商万隆茶行的买办。
       也许是出生于茶商之家,也许是骨子里就有茶、有禅,苏曼殊毕生好茶。《燕子龛随笔》是苏曼殊类似自传体的小说,其中透露出苏曼殊的日常生活。在《燕子龛随笔》六十二则中,他记述了自己在法云寺的生活:"年余十七,住虎山法云寺","小楼三楹,朝云推窗,暮雨卷帘,有泉、有茶、有笋、有芋。师傅居羊城,频遣师见馈余糖果、糕饼甚丰。嘱余端居静摄,勿事参方。"在苏曼殊看来,日常生活都是佛在世间的留白。是啊,小楼三楹,朝云推窗,暮雨卷帘,就是一道风景;而有泉、有茶、更是禅一般的诗意。
       苏曼殊的好友蔡守在《和本事诗原韵》里也说:"赁肩灯下听瓶笙,一缕茶烟斗室盈。照见并头杯茗里,停杯无语不胜情。"从诗句中可以知道,苏曼殊常常亲自煎茶自娱,且与知友常以饮茶促膝谈心。苏曼殊寓居沪上时,常流连在茶居品茗;而"同芳居"则是他常去的主要场所,在"同芳居",他常常是以品茗吟诗为乐趣,而苏曼殊的许多诗文就是在此品茶时抒发写就的。早年,苏曼殊与陈独秀相厚,其"烹茶自汲水,何事不清幽",就吐露了茶中有禅的佛性;"细饮番茶话凤缘",苏曼殊与陈独秀在饮茶时谈论着前世因缘。就是因为饮茶心清神爽,为谈经诵律增添了兴致。
        "浪将心事和茶煎,心比茶浓更戚然"这说的是苏曼殊。出生于茶商之家的苏曼殊,骨子里就有茶、有禅,且有着别样的情感。他病故后,柳亚子为其编成《苏曼殊文集》五册并将其迁葬于杭州西湖,最后回归到绿海染翠的茶园,想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归宿。
         苏曼殊二十四岁时(1907年)在日本东京编纂出版了一本英汉对照诗集《文学因缘》;因为这本书是编纂的,所以未收入其全集。《文学因缘》原分二卷,因为早已绝版,上海群益书社于1915年重印并改名为《汉英文学因缘》,此书连同英、汉对照文字,也只仅有68页。可贵的是其所列诗篇,除历代诗人少数名篇外,还刊有《采茶词三十首》,书中并没有说明采茶词作者是何人,只是写明英译者为英国茂叟(音译)。《采茶词三十首》,以即景即情的感怀,如同仙露明珠般的朗润,亲切细腻地描绘出徽州茶乡、特别是松萝山茶区的风情画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