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祖父周福清诗辑

标签:
诗词历史 |
《阅明季南北略》(七律四首)
锡山计用宾抄明季野史,成《南北略》,中虽多讹误偏私,而“二帝三皇”自取败之政,显若螺纹,阅竟有慨,率题四律
一
海棠花谢了残春,襟上犹题御墨新。
十七年谁扶弱主,九千岁早奉奄臣。
纷更将相多无能,感召兵荒信有因。
一事差堪夸列辟,不从刘敬劝和亲。
(李闯破京,崇祯帝自经海棠树下,死前以遗诏书襟曰“勿伤百姓”。)
二
逆案新翻慰逆臣,只求一诏靖烽尘。
脂膏刮尽豺狼饱,门户纷争鼠雀驯。
用夏变夷天有主,聚兵作盗地无民。
佛郎机铳红衣炮,利器虽多利敌人。
三
计更多方利尽收,朝廷草野竟成仇。
人求安饱民心贰,天厌昏庸王气收。
那惜封疆随日蹙,且耽声色恣风流。
南朝监国诸王在,玉友金昆貉一丘。
四
诸人扰攘思存汉,无奈天心早厌明。
谁抱孤忠扶帝子,翻成大劫了民生。
贼奴贪暴操兵柄,学究昏庸掌国衡。
槐国衣冠真蚁聚,却看遗老叹忠贞。
为汪子九如题桃源图
不须重访武陵春,点缀溪山当问津。
芳草落英三月路,桑麻鸡犬六朝人。
非秦非汉闲中境,如隐如仙劫后身。
争似北窗高卧者,晚香酣赋菊花新。
秋兴四首(录一)
关山极目渐萧条,千古兴衰酒一瓢。
马当风乘牛渚月,广陵涛接浙江潮。
倚楼遗韵传长笛,横塑豪情付洞箫。
投笔从戎怀往事,玉门今已老班超。
洋场杂咏十首(录五)
忽成贝阙与珠宫,各国衣冠十里中。
一自通商来舶棹,万花齐傍海云红。
车走雷声马逐龙,洋房洋栈列重重。
自鸣报刻全无准,机巧徒夸四面钟。
船行如驶挟轮双,捷径先开自海邦。
从此中原诸士宦,不过袁浦过申江。
琵琶声里卸征帆,卖醉尽欢兴不凡。
泪湿江州司马夜,才知红粉误青衫。
上海如何改上洋,不关利锁与名缰。
鲸鲵跋浪风波恶,转眼欢场即敌场。
水月电灯十首(选六)
元灯耿耿千万年,泰西人智测几先。
水热生气光生热,地球一气相回旋。
气收水电成奇器,铁线经天车行地。
电闪生光月代灯,华人珍贵夷人利。
烛天光焰彻通宵,赤城之霞黄浦潮。
水流月涌游人逐,安得奉海将萤浇。
炮火开花浆罂粟,水深火热先流毒。
故矜技巧竭脂膏,那数南油与北烛。
星云纪官明历数,万国乐航遵王路。
千古薪传明德明,五兵消尽蚩尤雾。
雷声霹雳电光紫,狂飙接地灯神死。
万片玻璃硬雨飞,港翻月黑天如水。
岳忠武墓
同治丁卯,八月十七日试毕,作西湖之游。由小小坟遥瞻岳公墓,墙角丑状亦陶铸一新,愤然有触,欲作小诗,未果也。抵家后二十八日忽忆前游,补成二绝,聊以识感
鬼气骄人阚帝闉,当年和议问谁人。
世间不少秦长脚,合把黄金铸贼臣。
谁延丑虏遍中州,习艺求援鬼亦羞。
莫恨怨兴三字狱,黄龙犹自善边筹。
(“墙角丑状”指岳坟秦桧夫妇等跪像)
金陵杂咏九首(录二)
春兰秋菊艳深宫,王气渐消醉梦中。
帝主词人臣狎客,那堪敌国有英雄。
(咏南朝陈后主)
笺抄燕子界乌丝,臣铎签名奉敕时。
戟手骂王王色赧,犯颜强谏不嫌迟。
(咏南明,戟手骂王用李香君骂筵事)
六言绝句三首题徐琴仙词史梅花画帧
斗帐春回绮梦,茜窗月印横枝。
遥想玉楼寒倚,写生华妙徐熙。
弹罢梅花三弄,笑看半面妆成。
仿佛暗夜疏影,传来绿意红情。
萼绿花今小谪,世间谁是羊权。
赠到一双跳脱,分明华月重圆。
苏小小墓
繁华六代缈轻云,三尺鸳鸯伴夕曛。
一片性情同万古,苏娘坟对岳王坟。
周福清字震生,又字介孚,号梅仙。(鲁迅、周作人、周建人的祖父)浙江绍兴人。1838年生于一个在地方上有一定地位的大家族里。那时,金榜题名、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愿望。他走的也是这条路,1871年他中进士、点翰林,步入仕途。他素来言语无忌,十分尖刻,行为也无所忌惮,多少有些愤世嫉俗,是个个性较强的人,并不适合做官,只做了七品知县就被两江总督沈葆桢以“办事颟顸”名义参掉,又宦海沉浮了近十年直到1888年才被实授为内阁中书。1893年接到了母亲病故的电报。当时官员的父母之丧称为“丁忧”,官员必须离职守孝三年。于是他依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
母亲的去世似乎并不使周福清过于悲伤,老太太终年79岁,在当时可谓高寿,但家族的颓象却使他忧心忡仲。满堂的儿孙将来的命运会是怎样呢?自己50多岁了,三年后未必能复职,虽有祖产可恃,但儿孙们也靠祖产为生吗?儿子年轻,又是秀才,应该取得功名,继承父业,只是几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今年又是乡试之年,且赴浙江主持乡试的正考官殷如璋又是自己的同年旧识,何不疏通一下。
1893年9月7日,主考官的官船停靠在苏州码头,周福清的家丁陶阿顺求见投书,不料弄巧成拙,自投罗网,殷如璋连人带信一并扣留,然后押交苏州府处理。殷如璋何故“以公灭私”一直是个谜。有一 种说法是陶阿顺投书后殷如璋正与副主考周锡恩聊天,似已会意,便收下信而未开封就打发陶阿顺走,阿顺不知趣,嚷着大人既收了钱为何不给收条,于是事情败露。但行贿受贿,授受之间唯恐不秘,向无打收条之列,阿顺不应不知,况信中并无银票,只有周福清的许诺,一旦取中,可凭条索银,不取则等于一纸空文,也无打收条之必要。若说殷如璋正直廉洁似亦不象。殷如璋、周锡恩主考之后,浙江学子就撰联攻击他们二人:“殷礼不足征,业已知聩如聋,那有文章操玉尺;周任有言日,难得恩科恩榜,全凭交易度金针。”上下联中嵌入殷周二人之名,指责他俩一个昏聩,一个贪婪。由此观之殷如璋也不是情操如何高尚之人。总之,活该周福清倒霉。
1901年3月19日,周福清被赦免了。经过义和团战争之后的清王朝已是干疮百孔,大乱之中北京及华北很多监狱中的犯人乘乱逃跑,等平定之后凡能投案者清政府悉予免罪。新任刑部尚书薛允升依此例奏请赦免周福清.此时的光绪帝已成了西太后的傀儡,早已没有当年的雄心壮志,更何况周福清已关了八年,就批准了。消息传到家乡,家人喜出望外,真想不到还能活着相见。周福清回到家,看着长大了的孙子,也颇有恍如隔世之感。
1904年7月13日,周福清去世了,长子早已不在人世,长孙远在日本读书,家境已经败落,带走的随葬品只是几个图章和一些信件,送葬的人很少,葬仪很冷清,他抱着对社会和子孙的彻底失望而离去了。此时,社会正处在大变革的前夜,他去世的这一年,日俄战争爆发,次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再过一年,长孙鲁迅通过日俄战争认识了个道理:中国人需要医治的是灵魂而不是身体,于是弃医学文。
周福清平生热心功名,迷恋科举,倒又并非只读八股文。他主张小孩启蒙先读《鉴略》,既可识字,又可知道中国历史的梗概。他并不赞成小孩启蒙一定得读《百家姓》、《三字经》。鲁迅、周作人就都是以《鉴略》开蒙的。鲁迅在《五猖会》中写到父亲要他背一段书才可以走。所背的书就是《鉴略》。周福清还认为,小孩识字以后,可以读小说,特别是《西游记》,容易为孩子所接受。然后再读《诗经》等书。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中回忆说:“介孚公的确喜欢《西游记》,平常主张小孩应该看小说,可以把文理弄通,再读别的经书就容易了,而小说中则又以《西游记》为最适宜。”周作人还说:“小时候可以看小说,这一件事的好处我们确是承认,也是永不能忘的。”周建人也认为:祖父介孚公关于小孩读书的主张,“是比较开明民主的”。
按中国晚清史上,周福清以甲午浙江乡试贿考而闻名,其诗却鲜为人知。据日本国立信州大学人文学部松岗俊裕教授披露,周福清本人实有《桐华阁诗抄》存世,后有“会稽周福清介甫著,长孙周樟寿录”字样。周樟寿即鲁迅。此手抄本现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共收诗29题,105首。一直来不见流传。余今从陕西师范大学霍有明先生所著《晚清诗人周福清创作平议》辑得周福清诗25首,以飨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