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趋势投资】割韭菜者的最高境界——定向增发……

(2016-12-21 20:00:02)
标签:

股票

趋势

韭菜

  【趋势投资】割韭菜者的最高境界——定向增发……
  
  
  
  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如果再不严加限制,将会直接把股市弄死。这样说并不是危言耸听。且不说两年来合计超过2.5万亿元的定向增发规模的巨大压力,仅仅围绕定增过程中的各种“运作手段”就够韭菜们喝几壶的:
  
  首先,你必须清楚一点,上市公司不只是行业翘楚。你业绩很好就能上市?非也,上市的运作需要水平、时间和金钱。要么,大老板懂事,要么大老板的手下懂事,要么他们能找到懂事的人来运作。运作的过程短则两三年,长则三五年,其间的花费是巨大的,需要搞定的关系是众多的。10多年前,一个稍微正常点的企业上市,需要花费的现金就得数千万,绝非一般人和一般企业能够支撑。所以,真正上市的企业,业绩未必最佳,但企业的各种关系却一定要很好。
  
  也正因为如此,上市公司就是香饽饽,围绕着它,有一个十分巨大的利益圈层。从监管层开始,到交易所、经纪商、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独董阶层、信息披露媒体、公关机构、资本管理机构(基金等),然后是地方政府、银行、商业伙伴、经销商、高管团队。职工,是摆在最后面的。这一次,董明珠给员工涨工资都成为新闻,实在是因为上市公司层面里,员工的利益其实是隐藏起来可以忽略不计的。至于股民,表面看有投资者关系管理的说法,也有定期报告,但那都是走过场的,股民的利益,不只是可以忽略不计,而是相反——股民是给上市公司提供新鲜血液的,是可以从股民口袋里免费掏钱并且长期使用的。
  
  也正因为股民是如此重要,所以才会有“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重中之重”的说法。因为如果不保护股民的利益,就没有人源源不断地给上市公司输血了。
  
  大熊猫倒是重点保护对象了,人们给它吃,给它住,给它各种福利,别无所求,最多拿来观赏一下。它的生活是幸福的。圈养起来的猪和羊,也是保护对象,有吃有喝有住还有休息,然后呢?养肥了好杀来吃肉。
  
  股民呢?是大熊猫还是猪羊?上亿的股民,总不是稀缺动物吧。更何况,人数虽然众多,却是一盘散沙,各怀鬼胎都想赚钱,怎么保护?保护到最后,就是新韭变旧韭,继续向外贡献金钱。
  
  绝大多数公司IPO之后,只是圈钱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点钱,他们是不在乎的。很快就会有第二招扑上来:再融资。
  
  围绕再融资,无数的花招上演,让你眼花缭乱目不暇给:
  
  
  1、配股之初。
  
  最初的再融资,是配股的方式,面向持股的老股东。由于配股价格低,除权之后价格显得便宜,韭菜们十分欢迎,凡是配股,股价就会大涨一次,犹如现在的高送转。后来发现配股是被迫从老股东口袋里掏钱,且配股除权后公司业绩也除权,更恶劣的是,上市公司的配股价格不断上升接近市价,于是,配股就变得不受欢迎了。很多公司公布配股消息,股价就下跌,到了缴款日,股价跌到配股价之下,就容易出现配股完不成的情况,券商只好包销——在20年前,配股就已经严重不受欢迎了。
  
  
  2、配股新花样。
  
  韭菜们不喜欢配股?没关系,上市公司玩出新花招:配股权证。就是说,给你配股的权利,你可以转让啊,这就是权证。权证是有价值的,但内在价值很低,有的甚至内在价值是0,或者只有0.1元。但这样的品种,有割韭者喜欢操弄,价格上涨0.1元就是利润翻倍啊,于是开始狂炒,市场为之疯狂,权证价格极高,很多拿到权证的人不得不配股一直到大家明白权证是垃圾,没有人参与配股,这个游戏才结束了。但10年后,股权分置改革的时候,权证还曾重出江湖,一批割韭者再度出山,一批新韭菜重新被套。
  
  
  3、公开增发。
  
  配股么,面向老股东、配股权证转让都不受欢迎,上市公司很快拿出新花样:公开增发。嘿嘿,面向所有的人,大家来竞价,老股东没意见了,新股东有盼头了,很多公司再次捞钱。但公开增发涉及价格问题,价格高了没人参加,价格低了,上市之后会打压价格老股民不干。怎么办呢?就面向老股东和新股东同时发。2008年1月,中国平安曾公布过一次公开增发新股的计划,按照当时的设计,新股增发将募集资金逾1000亿元。由此你可以想见当时的公开增发何等火爆。但这次计划,市场反对声浪起,很多公司最后不得不乖乖收敛了公开增发的方案。
  
  
  4、可转换公司债券。
  
  不能配股、不能公开增发,券商很快兜售新模式:可转债。可转债的本意是先用债券的方式募集一笔资金,并且给债券持有人以选择权,将来可以转成股票。由于这种债券暗含了认股期权,价格总会高于常规债券,而且下跌空间有限,所以获得大机构青睐,曾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发行频率逐渐降低。
  
  
  5、定向增发。
  
  前述模式都玩不转了,最近几年,定向增发开始大行其道。刚开始定增很受欢迎,很多公司就隔三差五搞定增,最多的时候,有公司两年定向增发了3次。而且定增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从最初的几千万、几亿元一直膨胀到定增规模上千亿元!最初的定增也只是募集一部分资金,后来变成了借壳收购的工具,以至于各种定增愈演愈烈。
  
  但是,围绕定向增发的种种割韭菜的行为层出不穷。比如:
  
  何时发布消息?何时走完流程?何时完成定增?何时上市流通?每一个环节都是提前一年左右定好的,目的在于顺利完成定增并让参与者赚钱套现。仅仅发布消息一个环节,就有第一第二层级的割韭者参与,内幕信息大赚其钱,而且查不胜查。为什么有的公司内幕交易迹象那么明显却没有被查?为什么有的公司不明确却被查出来了?围绕查与不查、如何查、如何罚,是一台大戏。
  
  定增做什么?为了吸引别人参与定增,文章要做得足够漂亮,除了补充流动资金的定增(凡是此种定增,摆明了不要别人参与,利益要自己包圆),其它都要好好策划一番。凡是业绩增长的,都往死里去吹,反正以后达不到也无所谓。比如说有家公司股灾前停牌,半年后复牌,为了把故事说大,募集资金70多亿元投入生物医疗啥的,竟然吹嘘未来利润能超过70亿元,每股收益可以达到5元以上,由此使得股价创新高到30元以上,不知道何人跑路何人重新进去。然后,一个多月后,股价跌50%。
  
  谁来参与定增?其间涉及到巨大的利益交换和内幕信息。试想,数十亿元的定增,一年后就可以有几十亿元利润,而且要韭菜们顺利买单,这需要如何交换利益呢?于是,参与定增的机构选择是很大学问,很多工作是在消息发布前就做好了。你光有钱根本无法参与绝大多数定增。
  
  最恶劣的是,定向增发的对象可以由上市公司自己确定。于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堂而皇之地低价参与定增,有时候内部职工低价参与,还有经销商参与的、关联单位参与的,其中的利益输送一层接一层——你要问低价参与为什么不让中小散户参与,它会说你们不喜欢低价参与定增,因为有锁定期。
  
  如何定价?如果是内部人为主,定价要足够低,而且还要明面上过得去,能通过审核,这样才有巨大利润。有时候僧多粥少,没办法就变成公开竞价,那么,就涉及到竞价前的股价表现了。大家都不希望股价涨,就一定会在定增竞价前打压股价!
  
  股价何时涨?当然等到接近解禁前股价越高越好。为此,就有一系列策划和操作。有的是解禁前故意出利好,有的是解禁前不出利好但要等到过些日子突然出利好。至于出什么利好、如何出利好,又是一台大戏,目的都是为了解禁卖出。
  
  如何出货?这又涉及到大宗交易、龙虎榜单、机构接盘、初级割韭者日内交易等等细节。围绕出货的文章,多的数不清。
  
  
  6、可换股债券。
  
  前面的花招渐渐玩不下去了,定向增发慢慢被抨击得不敢胡来了,新的花招很快就出来了。可换股债券,是大股东发行的债券,按说没有大的问题,但它留给债券发行者选择的机会,将来可以换成股票。但是,不是新增股份,而是把大股东手里的股票接过来,可以在二级市场变现。这岂不是典型的大股东变相套现吗?没错,大股东的股票那么多,总得想个办法能套现才行。所以,可换股债券慢慢开始流行了。
  
  
  7、配股。
  
  据说,最新的政策倾向是要限制定增改成配股。这就回到20年前的故事了。
  
  说了这么多,一句话:上市公司再融资猛于虎。而且是以韭菜们看不到的模式悄悄进行的。但不管哪种形式的再融资,归根结底将来是要股民买单的。也许你可以不在乎,不理会,但今明两年解禁的股票越来越多,只要有一小部分人要出货,规模就可能达到数千亿元乃至上万亿元,而且,这些参与定增的资金绝大多数是不会回到股市里来的,是实实在在的从股市中抽血。
  
  如此收割韭菜,你是不是还漠然置之?因为你觉得这件事情对你没有影响而已。
  
  但最大规模的收割韭菜,是以定增名义实施借壳上市的。其中的内幕无法再一一细说。我们简单说一下消息发布吧:某公司计划资产重大重组,要发布公告了,以前的时候是会把资料做好后传到沪深由交易所发布。结果不行,还没等交易所公告,无数买盘已经把股票打到涨停板了还买不到(谁走漏了消息是谁买的)。后来要求这样的公告,必须交易所审核通过才能发(审核总需要几天时间),再后来,要求监管机构许可才能发(时间就更长了)。再后来为了避嫌,要求发公告之前股价不能涨,如果涨了就不能发。再再后来,漏洞还是堵不住,就要求准备资产重组之前先停牌,然后才能进入实质程序。但宣布停牌之前,你以为真的就没有人知道了吗?
  
  
  第四层次:无为无不为……
  
  2015年,中国股市成交金额逾250万亿元。这意味着卖方仅仅交易印花税就高达2500亿元,如果双方再各支付万分之五的佣金,则各种税费合计就是5000亿元。这一年,IPO有2500亿元,定增有1.2万亿元,各种投资者的总支出超过2万亿元,而全市场分红规模8000亿元,去掉国企大股东的部分,剩余投资者实际所得其实不到4000亿元。如果这样的趋势延续10年,是什么结果?股市里还会有韭菜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