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才晋用诚可悲乎!
(2025-06-15 20:19:52)
标签:
历史 |
分类: 历史 |
楚才晋用,诚可悲乎!
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伍举(伍子胥的祖父)因岳父王子牟犯罪逃亡一事受到牵连,被迫逃往郑国,再往晋国。楚国另一位大夫声子(即公孙归生)出使晋国,返回途中与伍举相遇。伍举向声子哭诉自己的遭遇,希望声子能帮他重返楚国。
声子答应为伍举周旋,并先回到楚国。他面见楚国令尹(最高官职)子木,通过讲述晋国重用楚国人才的事例,劝谏子木不要迫害贤才。
声子举例说:“晋国之所以能多次在与楚国的争斗中获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重用了楚国的人才。例如,楚国的析公、雍子、申公巫臣等人逃亡到晋国后,都为晋国出谋划策,立下大功。”(原文:“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析公本为楚国人,因政治斗争逃亡至晋国,成为晋景公的谋士。公元前 597 年,晋楚 “邲之战”
中,晋国初战失利,析公向晋景公献策:“楚师轻窕,易震荡也。若多鼓钧声,以夜军之,楚师必遁”。晋军依计虚张声势,楚军夜惊溃逃,晋国最终反败为胜。
雍子因与楚国贵族子南、子重不和,遭排挤后投奔晋国,被晋悼公封为大夫。
公元前 557 年,晋楚“湛阪之战”中,雍子为晋国制定战略,助晋军大败楚军,乘胜攻入楚国本土。
申公巫臣(屈巫)是楚庄王时期的大臣,因爱慕楚庄王宠妃夏姬,设计携夏姬逃亡晋国,引发楚国公族子反、子重的报复(灭其族)。
子木听后有所触动,最终赦免了伍举,让他回到楚国。
可惜,接下来,楚国又发生了更荒谬的事:
楚平王为太子建聘娶秦国公主孟嬴(秦哀公之妹),派费无极(亦作无忌)前往迎亲。费无极见孟嬴貌美,为了自己升迁讨好楚平王,进谗言劝楚平王自纳为妃,另为太子娶他女。楚平王贪恋美色,竟应允,由此与太子建产生隔阂。
楚平王使伍奢为太子建太傅,费无极为少傅。无极不忠于太子建,更担心太子建继位后报复,遂诬陷太子建与其师傅伍奢密谋造反。楚平王又一次轻信谗言,先囚禁伍奢,又派使城父司马奋扬追杀太子建,因其同情太子,密使人告知太子,太子建逃至郑国,后因内乱被杀。
费无极建议以伍奢为饵诱杀其子,伍奢长子伍尚明知是计,仍赴死尽孝;次子伍子胥(员)识破阴谋,逃亡吴国,立誓复仇。
伍子胥历经艰险(如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抵达吴国,辅佐公子光,推荐侠士专诸刺杀吴王僚,推荐侠士要离刺杀公子庆忌,使公子光夺得君位(即吴王阖闾),后来又七荐兵圣孙武,使吴国国力强盛。
公元前 506
年,伍子胥与孙武率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此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陵墓,鞭尸三百以泄愤(《史记》载
“出昭王尸,鞭之三百”,一说鞭楚昭王尸)。
吴军破郢是楚国历史上首次都城沦陷,使楚国元气大伤,霸业中衰。
当时楚国国内政治腐败,贵族势力相互倾轧,政治环境错综复杂。楚灵王、楚平王、楚昭王等君主不能善用人才,有才之士难以得到赏识和重用,发展空间受限。像范蠡这样有才华的人,在楚国长期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处发挥,最终范蠡文种一起离开楚国投奔越国。
范蠡和文种到越国后,协助越王勾践成就了一番霸业;
在风云变幻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地人才济济,本来可以大展雄图,可惜因内政腐败,人才频繁外流,伍举、析公、雍子逃晋,伍子胥奔吴,范蠡和文种赴越,这些“楚才晋用”“楚才吴用”“楚才越用”的现象,导致了楚国的衰落。这一现象,看似只是人才的跨国流动,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内外因素,也为后世带来了诸多教训与启示。
从内部因素来看,楚国自身的政治生态是人才流失的关键因素。楚国贵族专权现象极为严重,屈、景、昭等公族势力盘根错节,牢牢把控着政治权力核心。在这种局面下,非贵族出身的人才晋升之路异常艰难。申公巫臣虽身为贵族,却因得罪公族而被迫逃亡晋国。这种内部权力结构的失衡,使得许多有识之士报国无门,只能另寻出路。而且,楚国的赏罚制度混乱不堪。声子曾指出楚国“刑滥,则民畏死;赏僭,则民徼幸”,政治腐败导致人才心寒。赏罚不明让人才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他们的功绩被忽视,过错却被放大,长此以往,人才纷纷选择离开这个让他们失望的国家。
外部因素同样不可小觑。当时诸侯争霸,各国求贤若渴,纷纷出台极具吸引力的政策。晋国推行“尚贤尚功”政策,给予客卿实际权力和封地,析公、雍子到晋国后得以施展才华,为晋国立下赫赫战功。吴国在晋国扶持下崛起,为增强实力也积极招揽人才,伍子胥投奔吴国后得到重用,最终率领吴军攻打楚国。越国虽地处偏远,但国君有着强烈的图强愿望,范蠡和文种看到了在越国施展抱负的机会,毅然前往。这些国家为楚国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现抱负的平台,成为他们逃离楚国困境的理想去处。
这些楚才外流事件给楚国带来了沉重打击。军事上,析公在晋楚“邲之战”中为晋国献策,使晋军反败为胜;雍子在“湛阪之战”助力晋军大败楚军并攻入楚国本土。伍子胥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都城,给楚国带来了巨大灾难。政治上,人才大量流失削弱了楚国的治理能力,国家发展逐渐滞后。到了战国时期,楚国仍因贵族保守、排斥人才,如屈原被流放,张仪戏楚,最终走向衰落,被秦国所灭。
张仪戏楚:
《史记》记载,张仪游说诸侯,曾在楚相国昭阳门下做门客。一次,昭阳与门客饮酒,拿出楚王赏赐的玉璧给大家欣赏,玉璧却不见了。众人因张仪家境贫寒,便认定他是盗璧者,对他严刑拷打。张仪虽被打得遍体鳞伤,却始终不承认,最终被放回家。
这次被屈打成为张仪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使他对楚国心怀怨恨,也成为他日后实施“连横”策略时针对楚国的一个因素。张仪后来在秦国为相,用计欺骗楚怀王,使楚国在与秦国的外交和军事斗争中屡屡受挫,丢失大片土地。楚王也客死秦国。
假如—
楚平王不荒淫好色,不听信谗言,哪里有伍子胥掘坟鞭尸?如果重用伍子胥一家人才,楚国不也会像吴国一样强大吗?
又假如—
楚相昭阳不是不分青红皂白,毒打张仪,而是重用张仪,又哪来的张仪戏楚?又假如,楚国不拘一格,重用了范蠡、文种,又怎么会有越国称霸?十分可惜、无限悲哀的是,楚国自己排挤了这些人才,甚至要赶尽杀绝,既得利益集团又没有出让既得利益的格局和眼光,最后楚国这艘大船,只有沉没,大家共同覆灭!
“楚才晋用”的教训
“楚才晋用”
成为楚国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楚国因君王昏聩、贵族腐朽、排斥人才,如析公、雍子投晋,伍奢伍尚被杀,伍员被追杀逃吴,范蠡文种投越、屈原被流放、张仪被屈打而投秦等等,因而逐渐衰落,最终为秦所灭。后世常以
“楚才晋用” 比喻人才为他国所用,或批评本国不善于留住人才,如《晋书》中称
“秦得由余而霸西戎,楚得伍员而破强楚”,即化用此典。
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我们应该汲取诸多教训。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必须重视人才环境的营造。一个国家若想留住人才、要发展,就必须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桎梏,打破阶层固化,建立公平公正的选拔和晋升机制,让有才之人不论出身都能脱颖而出。同时,完善赏罚制度,要让人才的付出与回报成正比,激励他们为国家贡献力量。在企业管理方面,企业管理者要以楚国为戒,为员工提供合理的晋升空间和待遇,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若企业不能满足员工的发展需求,人才很可能流向竞争对手,成为自身发展的阻碍。
现代社会中,“楚才晋用”
现象依然存在。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高端人才流向发达国家,为他国科技、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这反映了全球人才的竞争。
这启示我们:应重视人才培养与留存,通过政策优化、提供发展机遇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人才,避免 “人才外流”。
对个人来说,也有重要的启示。当在原有环境中难以施展抱负时,不妨像那些楚才一样,勇敢地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平台。但在此过程中,不能一味抱怨环境,要反思自身能力是否足够。在新的平台上,更要不断提升自我,抓住机遇,实现价值。
“楚才晋用”这一现象,可悲之处在于楚国因自身问题失去了众多优秀人才,最终走向衰落。但它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才与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它警示着后世,重视人才、优化环境是国家繁荣、企业发展、个人成长的关键所在。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楚才晋用”的悲剧重演,实现人才与国家、社会的共同进步。
正如河南洛阳的唐末进士李九龄《读三国志》诗云:
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楚才晋用”为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典型。与“楚才晋用”类似的人才流动案例还有:秦用客卿:如商鞅(卫人)、张仪(魏人)、范雎(魏人)等,助秦崛起。
“楚才晋用”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不仅是历史的缩影,也蕴含着关于人才、格局与发展的深刻智慧,更折射出春秋时期政治、军事、人才观念的深刻变迁,其背后的“人才兴国”理念至今仍对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决策具有借鉴意义。
叹楚才晋用·古风
荆山玉,浑不识,宝鼎空焚椒兰泣。
丹阳云梦空自绿,凤凰折翼鸱鸮(chi xiao)集。
析公雍子谋晋庭,伍门碧血染江浔。
子胥孙武吴钩冷,掘坟鞭尸破郢门。
范蠡文种越溪深,铸就霸图吞荆云。
屈子行吟汨罗草,抱石空负济世心。
张仪受笞秦关启,三戏楚国裂乾坤。
明珠他投敌国亮,利器反戕故国身。
郢门千丈锁烟霞,不锁贤才四海奔。
但见晋甲吴戈劲,尽是当年楚地英!
九畹香兰委蒿莱,一朝烽火泣残春。
莫怨西风凋玉树,只恨庙堂尽腐昏。
楚宫夜夜歌未足,忽报秦旌已临门!
空余青鼎沉江底,犹恨当年弃璧人。
前一篇: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后一篇: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