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诗词四首
(2025-05-18 17:57:36)
标签:
诗歌 |
分类: 原创诗词 |
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诗词四首
1,七绝·平水韵
八十年前铁血流,
万千忠骨护神州。
东瀛若忘屠城罪,
再祭轩辕斩寇头。
注:首联“八十年前”对“万千忠骨”,以时间跨度对人数规模,虚实相生;“铁血流”对“护神州”,以战争惨状对卫国壮举,对比强烈。本联以极简笔触勾勒抗战史实:“铁血流”化用“血流成河”,极言战争惨烈;“万千忠骨”
代指无数牺牲的先烈,“护神州” 则点明抗争的正义性与民族大义,短短 14 字浓缩十四年血与火的历史。
颈联虽非严格对仗,但“东瀛”(代指日本)与“轩辕”(代指中华)、“屠城罪”与“斩寇头”形成暗含的敌我、正邪对照,增强张力,“东瀛若忘屠城罪”直击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历史的企图,“屠城罪”特指南京大屠杀等反人类罪行,以具体史实驳斥诡辩;“再祭轩辕斩寇头”以
“轩辕”(黄帝,象征中华文明)为精神旗帜,“斩寇头”化用古代征伐意象,宣示若外敌再犯,必以铁血捍卫的决心,呼应“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传统家国观。以
“若”
字领起假设,以“斩寇头”的果断决绝,将历史反思转化为现实警告,既非盲目复仇,亦非妥协退让,而是基于对侵略本质的清醒认知,展现“能战方能止战”的理性抗争精神。
2,七律(平水韵)
血火八年凝史鉴,
忠魂万里护金瓯。
卢沟弹洞铭深耻,
建业江涛诉旧仇。
怒目横刀驱虎豹,
扬眉亮剑镇貔貅。
长缨早缚东瀛月,
赤帜高悬五十州。
注:本诗紧扣抗战主题,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历史沧桑与民族气节,格律严谨,意象壮阔。
首联“血火八年”对“忠魂万里”,“凝史鉴”对“护金瓯”;颔联“卢沟弹洞”对“建业江涛”(地名 +
具象事物,前者象征战争起点,后者暗指南京惨状),“铭深耻”对“诉旧仇”。颈联“怒目横刀”对 “扬眉亮剑”(神态 +
动作),“驱虎豹”对“镇貔貅”(以猛兽喻外敌)。尾联“长缨早缚” 对“赤帜高悬”(典故与现实),“东瀛月”
对“五十州”(地域象征,收束有力)。全诗对仗工整。
本诗以“血火”破题,凝练十四年抗战(诗中“八年”为习惯表述)的惨烈,“凝史鉴”
强调历史教训的深刻性;“忠魂万里”致敬先烈,“金瓯”(喻国土完整)凸显抗战的核心意义 —— 捍卫国家主权。全诗以
“耻→仇→怒→扬→缚→悬”
为情感线索,从铭记耻辱(铭深耻)、控诉仇恨(诉旧仇),到激发抗争(驱虎豹)、彰显尊严(扬眉),最终归于胜利的自信(缚东瀛、悬赤帜),如江河奔涌,收放有度。尾联升华和平愿景与民族自信,以史为镜,凝聚复兴力量。
3,沁园春(苏轼体)
怒目横刀,铁血封疆,剑气贯虹。望松江雪暗,寒砧凝血;卢沟月冷,断戟沉烽。焦土埋魂,残阳照骨,八百秦川战火红。狼烟里,有孤城喋血,万壑腥风。
长缨终缚苍龙。看赤县儿郎尽鬼雄。念太行跃马,青纱帐外;中原射日,芦苇丛中。虎旅云屯,貔貅电扫,砥柱中流唱夏东。今昂首,正铜琶裂帛,声彻苍穹。
4,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祭(四古)
八十年前,倭寇侵邦。
烽火焦土,血染河江。
金陵城破,遍体鳞伤。
妇孺何辜,尽遭屠戕!
中华儿郎,众志如钢。
同仇敌忾,淞沪台庄。
十四鏖血,太行餐霜。
终迎曙色,剑指扶桑。
今虽雪耻,犹惕虎伥。
倭美勾连,窥我边疆。
磨牙吮血,伺机欲张。
秣马厉兵,固若金汤。
自强不息,国运恒昌。
日月永照,巍巍昆岗。
轩辕在上,永祀烝尝。
英灵不远,伏惟尚飨!
注:本诗采用四言古风句式,仿《诗经》雅颂之庄重,兼具汉赋铺陈叙事之特点,是历史回望与现实警示的交织:开篇以“倭寇侵邦”“烽火焦土”直击抗日战争的苦难起点,用“金陵城破”“妇孺屠戕”浓缩南京大屠杀等惨绝人寰的史实,以“血染河江”的具象画面,重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民族创伤,通过对国难记忆的沉痛追溯,唤起对侵略暴行的深刻铭记。
“中华儿郎,众志如钢”一转悲怆,以“淞沪台庄”(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列举正面战场的惨烈交锋,用“太行餐霜”(太行山游击战)勾勒敌后战场的艰苦卓绝,“十四鏖血”概括十四年抗战的漫长征程,最终以“剑指扶桑”宣告胜利,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民族气节与抗争精神的豪迈歌颂,完成对抗战精神的激昂礼赞。
由历史转向当下,“倭美勾连,窥我边疆”直指日本右翼势力与外部势力的勾结图谋,“磨牙吮血,伺机欲张”以比喻手法揭露其野心,继而以
“秣马厉兵,固若金汤”表明捍卫主权的坚定决心,体现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现实危机的清醒警觉。
结尾以“自强不息,国运恒昌”升华主题,借“巍巍昆岗”(昆仑山,象征民族根基)“轩辕在上”(黄帝,代指华夏文明)的意象,祈愿国运永昌、英烈安息,展现对民族复兴的必胜信念与对和平的永恒守望。
“伏惟尚飨”是古代祭文结尾常用的敬语,表达向祭祀对象恭敬地祈求,请其享用祭品的意思。本诗置于文末,是对牺牲的英灵表达敬意,希望他们能够享用祭品,同时也带有对英灵的缅怀与告慰之情。
本篇以诗为史,以祭为警,既传承了中华传统祭文“哀而不伤,庄而不滞”
的美学特质,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它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当下的激励 ——
唯有铭记历史、居安思危,方能让“烽火焦土”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国运恒昌”的愿景照进现实。
前一篇:唐伯虎主要作品
后一篇:血债血偿:武松的快意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