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分享的精神意义
(2013-05-09 09:31:39)
标签:
育儿 |
分类: 教育感悟 |
现在儿童之家差不多每天都会有小朋友带来零食和玩具来学校,观看并分析孩子分享零食的过程,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Zx来了快两年了,只有到了上个月,终于拿来一盒巧克力豆来分享,我们因此在记录本上大书一笔,这几天每天都带一个汽水糖过来,给玩得好的几个小朋友分享。而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家人接园时带了东西过来,要他给小朋友分享,一说他就急,要求马上走,生怕大家吃了他的东西。
Zy昨天带了两包巧克力豆,见人就分,没有分到的就追上去。他跟我说,妈妈要他带过来给小朋友分享的,分到最后,一个不剩,自已都没得吃了。
Sy经常会带零食过来跟小朋友分享,凡讨要者皆有份。但由于她带的量大,而大部分的小朋友讨要不会多于两次,一次哪怕一点他们也就满足了,他们还只考虑 “分没分到”的问题。只有少数大一点的孩子,才会说“怎么给这么一点”“我要大的,不要小的”,他们不只考虑分没分到的问题,还要考虑分多分少的问题。
Hh周二带了棒棒糖过来,紧紧地抱在胸口,在一伙小朋友们面前带着笑容走过,这引起了他们的兴趣,马上过来,张三问“hh,你愿意给我吗”、李四也问“hh,你愿意给我吗”,王五还在问。而hh打开大包装袋,先拿出一个给最喜欢的好朋友,到此有人开始等不及要来拿,hh就说“我还没分,你不能抢”,而分完几个好朋友后,其余的人他就不愿意分了。然后他就在那一堆分到棒棒糖的小伙伴的围绕下走到另一个地方了,以避开那些不想分的小朋友。而这时有些没分到的小朋友,有人就带威胁地说“我下次拿酸枣糕也不给你分享了”,也有人引诱地说“我下次带棒棒糖也给你分享,那你现在给我(棒棒糖)好吗?”,还有人马上去拿早上带过来的蛋挞,交到hh手里,说“我给你蛋挞,你愿意给我一个棒棒糖吗”,而hh视情况,也给了这些他眼中的非好朋友棒棒糖。有东西来交换的,肯定可以分到,而没有东西来交易,只靠口头的威胁和许诺,就要看情况了,不是每次都可以要到。
Ls经常早上都会用一个透明的食品袋,装几个QQ糖、葡萄干一类的东西过来,会有几个同龄的小女生围着她,要她分享,但她很少轻易答应,她们要在一起磨很久,才能分到一颗。而ls常常会带到我面前给我看,但我讨要,也要用尽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东西交换,其次是以小妹妹的名义要,如果不用这两种,我都要不到。而其它小朋友的东西,很少有我讨要不到的。那些男生,可能也知道ls的“小气”了,她带来的这些一点点小零食,他们看到了,也没有多大兴趣过来讨要。
……
零食可以吃,并且味道好。处于口唇期或刚过口唇期的孩子,没有不喜欢的。因此,带零食过来并且愿意分享的孩子,在分享零食的当下,就成为一个重要人物,具有了价值,因为大家都需要他 。(需要他(她)的零食,和需要他(她)这个人不一定要分清)零食是一个看得见的有价值的东西,那么那些看不见但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带来价值感。在课室里,一个小朋友有不会的工作,请老师帮助,而老师如果在忙,这时老师请求另一位会这项工作的小朋友去帮助,那位会的小朋友几乎没有不帮忙的,哪怕自已正在忙,一般也会停下手中的事情去帮助。因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他被需要,他获得了价值感。每个人都需要价值感,需要自我实现的感觉,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更是如此。虽然分享零食带来的价值感是短暂的,但是也是真实的,会在一定程度上激活自已的能量,增进自已的价值感和自信心。当然我们不能期望孩子多分享几次零食,就可以交到好朋友,这是不现实的。
孩子带来了零食,他可以分享,也可以吃独食,没有任何人可以强迫带零食的孩子去分享。但是几乎没有孩子喜欢吃独食,当然小部分两岁的孩子除外。比起纯粹的吃来,精神上的交往对孩子来说更重要。有孩子带来零食,可以自已一点都忘了吃,而全部分给其它小朋友。这说明了孩子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性的。延伸开来看,其实吃饭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活动,一些孩子不吃中饭,那是因为存在一些精神上的压抑,他需要调整。孩子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物,分享零食,本质上是在分享快乐,分享尊重、信任和友谊。
在分享零食的过程中,大家无数次体验着社会交往的自我规则,体验着交往中带来的各种情绪和思考,这些经验的累积,将促进孩子们情感和社会性以至认知的发展。比如,在长期的零食分享活动中,慢慢地,他们要获得这些认识:“别人的零食,我不能抢”,“别人的零食,他可以分给我,也可以不分给我”,“我可以向有零食的小朋友讨要,因为我们是好朋友”,“我可以用东西与他进行交换,以获得他的零食,如果他不愿直接给我的话”,“有小朋友要分享零食了,如果我想要,那我就要赶快去要,要不然,等分完了,我就没有了,行动要及时”,“别人不跟我分享零食,他说因为我没有给他分享过,那我下次带零食来给他分享,这样以后别人就会跟我分享他的零食了”,“有时候一开始他不愿意分享,但是我不放弃,总是缠着他,最后他还是给我了,下次在别人说不愿意的时候,我还是要坚持”,“有经常给那个人零食吃,但他还是不愿意跟我做朋友,还是不愿意跟我玩,可能我得想想其它办法”,“他不愿意跟我分享,但是却给别人分享了,这是为什么呢,我得想想”“他不跟我分享零食,我好难过啊”……
零食增进孩子之间的交往,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其零食分享的策略是很不相同的。总结起来,我把零食分享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他我型,一种是自我型。他我型,指的是在他人授意下分享,但自已并没有分享的意识。这一类型最明显的就是大人拿着零食过来,然后让孩子分出去,并示意分给每个小朋友。这种形式,其实不是孩子在分享零食,而大人在分享,只不过让孩子分发了一下,这种分享对孩子来说没有多少意义。他我型还有一点正面意义的就是,家长让孩子带零食过来,然后孩子按妈妈在家说的意思分给小朋友,一般也是不分亲疏见者有份。这种虽然也是父母的旨意,但毕竟还是让孩子自已完成,孩子可以体验到分享零食时的一些感受。但是由于并不是孩子自已要做的事情,所以分享起来显得比较僵化,象完成任务一样。而我们希望在儿童之家所有的零食分享,都是自我型的分享,即孩子自已决定要不要带零食过来,自已决定带什么零食,自已决定分给谁不分给谁、自已决定给谁分多给信分少,自已决定分多少留多少。不过一些孩子,从一开始的他我型慢慢地变成自我型,这是心智发展的一个飞跃,是我们最乐于见到的。而要实现这一飞跃,大人需要耐心,还要给孩子自由。也需要一个允许零食分享的环境,让他(她)可以看到别人分享零食,参与到零食分享的活动中,并激发自已分享的动机。
(乐聪儿童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