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焦秀娥
(2022-06-04 07:48:15)
标签:
教育 |
优秀教学设计
姓名 |
焦秀娥 |
总课题名称 |
学科整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
|
组别 |
数学 |
题 |
因数与倍数的认识 |
|
教 学 目 标 |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经历知识抽象、概括的过程,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关系。 3、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
|||
学 习 任 务 |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
|||
检 测 工 具 |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 3.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6和24、 24和72、 20和5
|
|||
——羊毫街小学课题组
教学过程 |
|
一、激情导课 出示口算题。
10÷5=
220÷4= 导入: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二、民主导学 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 两类。 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板书:12÷2=6。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 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 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2.举例概括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 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是N 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 |
|
教 学 过 程 |
数。 补充思考: 今天学习的因数和倍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区别?今天学的倍数与以前学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又有什么区别?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见检测工具。 2、结果反馈:集体订正,汇报交流。 3、反思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
教具 学具 |
课件 |
板 书 设 计 |
因数和倍数(1)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 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
教 学 反 思 |
这节课因数与倍数意义的学习,先根据课本呈现的用除法算式的特点分类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建立在整数的基础上,并根据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关系认识因数和倍数及两者间的联系。而后又利用乘法算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学生理解较好,对于学困生的学习多给与他们自己思考的时间,慢慢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