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文艺小青年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
(2013-06-08 16:07:55)致谢
——致我终将永恒的燕园时光
一座百年的燕南园,包容了我的执拗与自我;一栋古朴的老地楼,见证了我的蜕变与沉淀。感恩,三年春秋于此度过,才有了这段璀璨而唯一的青春过往。并不是每个三年都能令人魂牵梦萦,心之所向。而这一段,是我能预见到最好的结果。
师徒之情,山高水长
入学之初,我问曾老师“对学生有什么要求和期待?”“我只希望你未来过得比我好。”这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回答像极了父女间的对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理人人会讲,可是曾立民老师真正给了我这样的感受。做您的学生就一定知道,您有一份爱徒如爱子、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实验中遇到障碍,您总有办法化解;生活上有了不顺,您总是第一个察觉;研究中有了进步,您和我们一同兴奋。曾经的我怨愤、孤傲、执拗,而今却懂得宽容、知足、淡定。如果没有您,我不会有这样的改变,也不会成为最好的我。
同时感恩朱彤老师、张远航老师、邵敏老师、胡敏老师、陈忠明老师、谢绍东老师、王会祥老师、陆思华老师、王雪松老师、陆克定老师在专业知识、实验观测以及研究思路等多方面给予的讲授和指导,正是你们提纲挈领的指引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我顺利完成学业,也教会我做事做人。
父母之恩,不离不弃
同门之缘,情同手足
三生有幸,与你们共处一室,福乐同享,患难与共。董华斌师兄瘦弱的身躯总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勤奋加靠谱,成就了我心中的大师兄。吴宇声师兄在仪器操作上给了我巨大的支持,遇到障碍时你的出现多半能化险为夷。刘兴隆师兄总在我脆弱的时候鼓励我,迷茫的时候启发我,失落的时候赞美我。周楠师兄填补了我脑海中好男人形象的空缺。罗志明师兄、张展毅师兄、王莉华师姐与我分享工作的心得,帮我分析职业道路。于雪娜、付琳琳、唐静玥、刘巧铃、吴丽玲、陈枳君师姐让我领略了聪颖、干练、知性的风韵,树立了新时代女青年的典范。黄昆让我见识了一个坚毅刚强、任劳任怨、有求必应的真男人。姜杰强常常帮我打磨工件,从不抱怨那些琐碎、枯燥的操作。还有我的温柔贤惠可爱大方的师妹张晓琳和阳光帅气幽默健谈的师弟陈仕意,你们的出现不但唤起了我休眠的青春,也让紧张的研三生活愉悦无比。
姐妹之交,结义金兰
舍友王美丽、吴也、邱添及其家属,我们虽然专业背景不同,却情投意合,虽未朝夕相处,但每一个与你们畅谈后的夜晚我都睡得香甜。李玲玉,我们因观测结缘,因观测相知,在我受伤的那段时间,是你及时耐心地照料让我顺利度过,一生中能遇到一个患难与共的姐妹足矣。郑竞是一个从不叫师姐的师妹,却一直用行动告诉我情谊不只是说出来。发小孙艳阳、张雨和表姐党燕妮,近二十年的成长彼此见证,无论环境怎样变迁,不变的是你们占据我心灵的位置。
另外,感谢10硕全体同学创造了属于我们的共同记忆;感谢校园活动结识的同学,让我的北大青春充实圆满;感谢外场观测时苦乐共享的兄弟姐妹,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正能量;感谢未来的爱人,让我在遇到你之前学会自信、坚强。
曾经以为自己是个过客,会带着些许遗憾离开。然而随着离开的日期渐渐临近,我发现有些事一旦发生便注定永恒,有些人一旦遇见便挥之不去。我终将离开,却满怀期待,因为这一站的告别不是悲壮的分手,而是梦想的起航。未来的道路我们将义无返顾地前行,这段往昔让我执着地相信:看似遥远的彼岸定会如期而至!
最后,援引苏轼的《南乡子》 片段作为此段人生旅程的散场——“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