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的元青花?---试说凝聚斑和铁锈斑

标签:
杂谈 |
http://s2/middle/8166281dgae15355f2aa1&690
我前面发了一博文《元青花?---一条威猛腾跃的龙》,介绍了我收藏的一个小件龙纹瓷器,
对于元代民间青花,现在还没有认真搜集整理和系统研究,这是中国瓷界的很大缺憾,甚至对景德镇元浮梁局所产元青花也没有形成共识,众说纷纭。细想可知,元代产青花瓷的窑口肯定不只景德镇,全国有那么多瓷窑,不可能都被禁烧青花,所以必然带来元青花的多样性,连边陲之地云南也有元青花,内地除景德镇就没有元青花吗?这显然有悖常理。我们鉴别元青花时不能只拿景德镇元青花的标准去套其他窑口的青花,就是现在被确认的元青花无论胎、釉、青料都有不同的情况,更何况地域不同、原料不同的其他窑口青花?当然,这要以实地窑址发掘为依据。元青花被中国人所知最早是上世纪50年代,赝品产生也是近30年的事,因此,凡能认定瓷龄大于三、五十年,纹饰具有元代特征的青花瓷,都应被确认,将这些瓷器归纳研究就可看出元青花的全貌。不要将元青花神秘化,搞得谁都不敢认了。
这也是一件元青花纹饰的小件瓷器,主题纹饰是缠枝牡丹,牡丹画法与元青花无异,叶片用简笔绘出有些草率。另外这件瓷器的青料、釉料、胎料都与画龙纹的那件相同,所不同的是这件瓷器上无青料的凝聚斑和铁锈斑。
这件瓷器的最突出特点是它的釉料,看上去雾濛濛的,使釉下青花显得有朦朦胧胧的感觉。原先我以为是釉中有密集的气泡所致,但将照片放大后发现,这并非气泡,而是釉中一层迷迷糊糊的东西在遮挡青花,这种釉子不曾见过。但我在电视上记住了蔡国声老师一句话,他说“元代民间青花的釉子像迷雾一样......”另外李辉柄先生所编《中国陶瓷鉴赏图典》上也说,元民间青花“釉层浑浊,纹饰简洁,”我这件青花恰有此特征。
这件瓷器与那件龙纹器同出一源,龙纹器为何不这样而较清晰?于是就在龙纹器上查看,结果在一个不大的区域也发现了同样的迷雾状釉层。
细想一下,我明白了其中的原因,那釉中迷迷糊糊胡东西是烧造时未熔解的釉料,两件瓷器透明度不同是两件瓷器烧造时温度不同造成的,龙纹器烧造温度高,釉中物质熔融好,透明度高,青花就清晰,同时凝聚斑、铁锈斑也都出现了。而这件牡丹纹瓷器因烧造温度没达到应有温度,所以既没出现凝聚斑和铁锈斑,釉中物质也没能全部熔解,就留有一层迷迷糊糊的东西,使透明度不好,釉下青花也有朦胧感了。
http://s15/middle/8166281dgadeadfcc132e&690
由此可见不能将有无凝聚斑和铁锈斑拿来作为鉴别元青花和明永、宣青花的绝对标准,凝聚斑和铁锈斑只能是鉴定的重要因素。也不能拿黑斑和铁锈斑的大小来单独说事,还是应看青料、看胎、看纹饰、看造型、看各方面细节综合评价。更不能只看照片上铁锈斑的颜色定青料性质,因同一个铁锈斑在不同光照不同拍摄角度拍出的照片色泽是不一样的,一个灰色的斑可以拍出明亮的锡光斑或不同亮度的斑,这个问题我在《元青花?---豪放的缠枝莲》中已有照片对比说明。这只是个人的一点小认识。
http://s4/middle/8166281dgabf621079a63&690
再
http://s14/middle/8166281dgae47fcaa5b8d&690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