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新闻:历史溯源、理念演进与全球实践
(2019-09-09 20:34:00)建设性新闻:历史溯源、理念演进与全球实践
史安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沛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刊于《新闻记者》2019年第9期 全文见微信公众号 @清华全球传播
【本文提要】在民粹主义思潮与“后真相”交织的当下,新闻业与政界和公众日益紧张的关系引发学界与业界的关注。以批判揭丑,单纯追求“冲突性”为立足之本的新闻业实践越来越无法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积极的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在社会思潮与媒介环境变迁的语境下重思新闻业的价值与发展路径。本文立足于“建设性新闻”这一理念,通过梳理其历史溯源、理念演进及其在世界各国的实践案例,分析这一理念如何重塑新闻业与社群、个体之间的关系。 “建设性新闻” 作为一种强调问题解决导向、弘扬正向价值的新闻理论,为“后真相”时代的全球新闻业的角色重塑和价值重构绘制了新的路线图。
【关键词】新闻业
建设性新闻
冲突性
小结:重思建设性新闻的当代意义
建设性新闻作为一种强调问题解决导向、凸显发展理念、弘扬正向价值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对于当前进入“后西方”“后机构”“后真相”时代全球新闻业的角色重塑和价值重构绘制了新的路线图。不同于当前西方主流媒体所倡导对于冲突性和戏剧性的追求,建设性新闻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架构,彰显正能量叙事和积极体验对促进人类社会福祉与和谐的重要意义,倡导建设性和发展性的报道框架,以及鼓舞人心的正向叙事模式和解决问题与困境的现实考量。这种新闻报道理念的革新力图避免新闻业滑向两败俱伤的政治缠斗和犬儒主义的无所作为,而是重新将新闻业型塑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引擎和提升公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源泉。
面对着广泛存在的全球性和地区性冲突,建设性新闻的复兴可谓恰逢其时。无论是陷入政治内斗的美国、面临英国脱欧和一体化危机的欧洲、发展机遇与现实困境并存的非洲,还是在新全球化时代努力承担更重要国际角色的中国,建设性新闻的理念和实践都能够有效地推动智媒时代的新闻业在不同政治和社会背景下完成价值观和身份/认同的转型与重塑。全球新闻业通过纳入积极向上、面向未来和解决问题的理念,能够彻底超越市场驱动机制所推崇的“冲突新闻学”和“看门狗”角色之藩篱,基于建设性的价值取向不断提升新闻品质,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动社会进步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