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闻树人”与“新闻立媒”的统一:由孟非与华莱士的转型想到的

(2012-10-30 20:45:24)
标签:

杂谈

“新闻树人”与“新闻立媒”的统一:由孟非与华莱士的转型想到的

史安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表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10期

 

近日因为做研究的需要,找出落满灰尘的移动硬盘,把“尘封”已久的《南京零距离》的视频找出来观看,这个节目引领了本世纪初风生水起的“民生新闻”大潮,甚至被一些外国学者称之为美国“公民新闻”的中国翻版。巧合的是,此时家人在客厅正津津有味地观看时下火爆的《非诚勿扰》。尽管孟非标志性的“光头”形象没有变化,幽默犀利的主持风格一如既往,但前者是在新闻节目中酣畅淋漓地点评民生热点的“愤怒青年”,后者则是在“生活情感类”节目中倾心传授处世秘诀的圆滑老道的“知心爷爷”,让人不由思索起新闻与娱乐之间的起伏转圜。1993年央视创办《东方时空》到2002年新闻评论部的成立,再到2003年5月新闻频道的开播,由一代电视人开创的“电视新闻的黄金十年”在孙玉胜先生的《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有翔实的记录。虽然孙先生把这一变革的核心归结为“语态”,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正是由于有了这个“黄金十年”,中国电视人才真正完成了“新闻立媒”的过程,使电视这一媒介成为我国政治社会领域和公共话语平台当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从十多年前的“新闻立媒”到现在的“娱乐当道”,以孟非、邱启明等为代表一批曾经胸怀新闻理想的媒体人转投娱乐秀场,这不仅让人联想到今年4月辞世的美国著名新闻记者迈克尔·华莱士的“转型”。年轻英俊的华莱士是电台记者出身,后来转投电视业,迅速成长为以主持脱口秀和游戏节目而名利双收的电视业新星。1962年在经历了丧子之痛后,人过中年的华莱士决心“回归直道”(go back to straight),自降薪酬,加盟当时电视新闻业的标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部,从一名普通记者做起,随着电视新闻杂志栏目《60分钟》的创办和兴盛而声誉鹊起。他所倡导的“调查式强硬提问”的风格使“迈克·华莱士来了”成为英语世界当中最为令人生畏的一句话,也使他成为美国电视观众最为喜爱和信赖的新闻主播之一。无怪乎世界各国要人名流尽管对他心存芥蒂,但又不得不以接受他的采访作为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有效平台。应当强调的是,华莱士能够保持他独特的采访风格,与美国多元化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机制的有效保障是分不开的。

 

虽然华莱士的“转型”有其个人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由CBS引领的新闻“语态”变革使得电视这一“新媒体”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确立了其在公共话语场的龙头地位。“新闻树人”与“新闻立媒”在华莱士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苛责孟非等人的“转型”,也不应一味指责中国电视业“娱乐当道”的现状,而应当从中国政治社会的大语境中去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应当为“孟非”们创造更为宽松的舆论氛围和更为顺畅的成长机制,将“新闻树人”和“新闻立媒”有机地统一起来,进一步推动中国电视新闻在语态和机制上的变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