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者无域行者无疆
(2019-03-06 11:11:38)
标签:
杂谈 |
“思者无域 行者无疆”的出处是《晏子春秋》。(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在《西游记》中,我们知道孙悟空又名孙行者,是初遇唐僧时被赐予的。(且看原著:“唐僧问:徒弟啊,你姓什么?猴王道:我姓孙。三藏道:我与你起个法名,却好呼唤。猴王道:不劳师父盛意,我原有个法名,叫做孙悟空。三藏欢喜道:也正合我们的宗派。你这个模样,就象那小头陀一般,我再与你起个混名,称为行者,好么?悟空道:好,好,好!”)“行者”一词在另外两部名著《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都有涉及。武松“血溅鸳鸯楼”之后被张清夫妇所救,为遮人耳目,扮作头陀,成为行者。“行者”一词有多重含义:一是佛教语,方丈的侍者以及尚未梯度的出家者,悟空属于这一类,他拜唐僧为师,即成为佛教徒;二是泛指修行佛道之人。《观无量寿经》:“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三是指出行的人;而晏子所说的“行者”当指脚踏实地的践行者,实施者。李卓吾在第三回西游记后面写到“常言鬼怕恶人,今看十王之怕行者,信然,信然!”十王乃阎王等冥府中的官员,“行者”即孙悟空,而这是第三回,此时的孙悟空尚未归入佛门,这是何意?我想,大概在李贽先生那里自这石猴出世或者说他拜菩提祖师学法之时本已成为修行之人。原著中说他“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这石猴就是修持大道之人,修行之人即为“行者”。
思者无域 ,行者无疆:真正的思想者不受条条框框局限,自由放飞,给思想插上翅膀。行走在路上的人,无疆,没有边界。真正的实践者,但行前路,不问前程。壮游山河,走遍大千世界的人没有任何边界可以限制住他。壮阔的自然,壮阔的人生,使得人在世界上自由地游走,中只有豪情,而无凄凉——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自由!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类似。不光思想要无禁区,一切的东西都可以怀疑、质疑,而且实践。这实践,不光是行动,而且是能够改变现实的外界和现实的自己的行动——孙悟空本在花果山中逍遥自在,但他不安于现状,怀有无常之虑,不愿“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于是只身一人,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菩提祖师面前寻找真理。学得一身本领之后,回到花果山依然不满足,于是有了后来的龙宫寻宝-大闹天宫-西天取经。在他的眼里,没有什么规矩,条条框框的限制,只有追寻自己的内心,虽然屡次遭受致命的打击,但他从未退缩,从未畏惧,只管一路向前。取经归来之时,也是真正的大道修成之日。在网络作家今何在的《悟空传》里塑造的更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有血有肉的行者形象。他赤手空拳来到这个世界,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他之所以几百年来一直受人喜爱,最可贵的就是他无拘无束,追求自由的性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