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及反思
(2017-01-21 08:41:03)
师:有人说,童年生活就像一条清清亮亮的小溪,而那些有趣的往事就像一条条美丽的鱼儿在记忆的溪流中欢快的游来游去。那么,有哪位同学能够给老师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呢?一件就可以。
生1:我的童年趣事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街,那里人山人海,什么都有,非常好玩。
生2:去游乐园,坐海盗船,很刺激。
师:恩,坐海盗船,我小时候就没有坐过,你很幸运啊。废话
生3:妈妈教我骑自行车,那个过程很辛苦。
师:恩,那你学会之后是不是很开心?
生3:恩
师:恩,无论是捉螃蟹、骑自行车还是坐海盗船,那都是属于我们童年最快乐的记忆。可是,人总是要长大的,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当一个成人,回忆他的童年时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分钟)导入部分稍显冗长,不如直接进入主题
师:板书题目。板书作者时问:大家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么?
生齐答:鲁迅
师:鲁迅是中国伟大的现代文学家。
那么,在上课之前,老师要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出示ppt,谁能读准下列划线字的字音?
(生流畅读完,“宿儒”读得不准,儒读成了三声。)
师:恩,很不错,非常棒。我们需要注意一下这一个“宿儒”(师领读,生跟读两遍,师强调“儒”字读音应读二声)其他的词语,大家听着有什么问题吗?
生:没有
师:那我们一起把每个词语读两遍。生齐读。好,扫除了字词障碍,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鲁迅
师:大家刚才看了,你是否注意到这篇文章选自?
生:《朝花夕拾》
师:那我们来看一下“朝花夕拾”的意思。出示ppt:
“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上开的花,傍晚时把它捡起来。“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夕拾”喻指中年以后回忆往事,写成文章。作者用这个名字说明这是一本回忆往事的散文集。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朝花夕拾》的小引: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师:是的,那时正是先生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今天这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师重读“百草园”“三味书屋”两词)唱的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题目中看出一些端倪?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生:是关于百草园跟三味书屋的
师:恩,你的声音很洪亮,而且说得很准确。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两部分是用什么连接起来的?指着题目
生:到
师:那你能不能在文章中找到“到”字对应的段落?快速的浏览课文看一看。
生:第九自然段
师:大家看看是不是?
生:是
师:第九段之前写的是?生:百草园
师:之后写的是?生:三味书屋
师:所以第九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呢?
生:过渡
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属于鲁迅童年生活经历,时隔多年,作者回忆起来,感情更倾向于哪个部分?该问题可删去
生:我认为更倾向于百草园,因为对百草园的描写十分细致。应该进一步追问
生:我认为更倾向于三味书屋,因为三味书屋中,作者的感情更丰富些。应该进一步追问
师:恩,让我来问一下,倾向于三味书屋的同学有哪些?(四个学生举手示意)哦,那剩下的同学就是同意百草园了。好,不管大家倾向于哪一个地方,让我们一个一个的来研究,来验证一下作者到底倾向哪一部分。语言啰嗦
师:按照课文的顺序,我们先来研究一下百草园。
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灵感让你发现作者更倾向于百草园的呢? 能找出依据么?
生: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师:哎,不错。尤其是那两个字?
生:乐园
师:“乐园”突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除了这一点,还有别的地方么?(等了一会儿)刚才选择百草园的可不只是这一个同学呀?聪明的你,快在书上找一找。太着急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熟悉文本
师:那好,老师引导一下大家。这是一个过渡段,我们看一下第九段是怎么过渡的?
生:第九段用了三个也许。表达了作者……从这里可以看出是连接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地方。
师:我们刚才的问题是能不能看出作者的感情?
生:三个也许写出了百草园的乐趣。其实学生是想说,从中看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留恋,留恋他没想到,此处应该帮他点拨开。
师:你读一读这几句,感受一下情感。
生读过后说:也写出了作者离开百草园的原因。
师:这是鲁迅自己的想法吧,有谁能更进一步地发现这一段中鲁迅先生的感情么?你们感受不到么?那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
生:不舍。
师:我们看这一句“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与木莲们!……”这是在干什么?
生:告别
师:那么,你觉得语调是怎样的?
生:悲伤
师:我们再看第九段第一句“我不知道家里的人为什么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缺小结,应该简单的点一下作者的情感倾向——对百草园是依恋,是不舍,足以见得对百草园的情感倾向。但单凭此,也不能说作者就完全不喜欢三味书屋。
师:那我们接着来精读第二段,看看写百草园里都有哪些景物?
生:碧绿的菜畦,还有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师:恩,菜畦是碧绿的;桑葚是紫红的,这些东西都很好看,是通过什么观察到的?
生:眼睛
师:那这是什么角度?
生:视觉
师:大家好聪明,那除了从视觉的角度知道这里有许多好看的,还有别的么?
生:还有蝉鸣
师:念一下那句话
生:“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这是好听的,是听觉。
师:很对,除了这一句是听觉,还有一处也是,你发现了么?
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师:恩,这里有好看的、好听的还有别的么?
生:好吃的“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师:不错,你不仅找到了吃的东西,而且还说出了它的味道,那这属于人的?
生:味觉
生:还有好玩的“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师:恩,何首乌很好玩,好玩的可不只是何首乌啊。
生:还有蜈蚣和斑蝥。“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师:按它一下就会喷出一阵烟雾,真好玩!你玩过这种虫么?
生:没有
师:那这里面的“按”这个动作是属于……?
生:触觉
师:作者写百草园的事物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多种角度来入手,将这些事物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真是了不起,那我们看一下这一段一共写了几种景物呢?
生开始数数,十几秒后,回答十四种
师:第二段作者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集中在这里,他是如何把它们安排的井然有序的?
生:作者用了关联词“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师:找的很准确,那我们看一下第一个不必说连接的是什么?
生: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师:这些大多是?
生:植物
师:而第二个也不必说连接的是?
生:动物
师:还有单是……?
生:短短的泥墙根一代就有无限趣味
师:“泥墙根一带”相对于整个百草园来说是它的……?
生:一部分
师:恩,对。前文是先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单是强调泥墙根一带,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那大家看看这段里还有什么顺序?
生仔细阅读第二段,过了一会儿还是没有发现
师:那我们一起先来看看植物吧,一边看一边跟着做动作。(地看上)碧绿的菜畦——(稍微高一点)高大的皂荚树——(抬头)紫红的桑葚。看出来了么?
生:从低到高
师:恩,那么动物呢?你们自己来。
生:从高到低
师:恩,不错。这些植物与动物相比是静态的,动物就是……?
生:动态的。
师:那这在写作手法上叫做……?
生:动静结合
师:恩,聪明。如此多的景物作者按照从高到低来写植物,从低到高来写动物。同时又先整体后部分的有所侧重。这就给我们写文章一些启示,我们在观察景物时应该按照一定的?
生:顺序
师:接着我们来填几个空。()的菜畦 ()的石井栏()的皂荚树……
发现没?这些空里都是些什么词?
生:形容词
师:现在我们把 这些形容词去掉之后再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读过之后回答:去掉后就很单调
师:那么填上形容词有什么作用呢?
生:更加的生动形象了
师:恩,这就启示我们在写景物时候应该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丰富的……?
生:形容词
师:跟鲁迅先生学习写景还可以用上我们刚才说的独特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出示ppt板书
缺总结:鲁迅先生果然是文学巨匠、语言大师,聊聊几笔就将写出了景物的形、声、色、味,先整体略写,在局部详细描摹;先从低到高地写植物,再从高到低地写来动物。它们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层次井然,条理分明,而且活泼多姿。
【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融入情感、讲究顺序、多个角度、恰当修辞、精选词语。】
师:百草园里充满趣味,但是有一个地方谁都不敢去?你知道是哪里么?
生:长的草里是不敢去的
师: 为什么?
生: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赤练蛇。
缺评价
师:好,请大家速读文章的3~6自然段,过一会儿,我要请个故事高手给我们将讲一讲美女蛇的故事!(注意叙事六要素,语言尽量简洁)
学生开始放声快读,师制止,让大家由出声读转为默读,可见老师指令不明确,速读即要求的是不出声,学生们理解有偏差,浪费了课堂时间。
生:有个读书人要被美女蛇吃了,一个老和尚的飞蜈蚣救了他。
师:恩,非常简洁。不过有点太简洁了,有没有同学能在她的基础上稍微丰富一点?
评价没水平,应该指导具体的概括方法,六要素应尽量全面。另一方面说明老师刚才的要求“语言尽量简洁”给学生造成了干扰。过了很久学生们也没有举手
生:一个读书人,被一条美女蛇给吸引住了。不想,美女蛇晚上要来吃他。被老和尚看出来了,夜里老和尚的飞蜈蚣出来把美女蛇吃掉了,救了那个读书人。
师:恩,很不错么,为什么不敢举手呢?一定要相信自己哦!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大家在下面要好好的练习啊。
这其实是一句废话,因为老师为了完成课堂任务就往下赶了,没有达到训练学生会讲故事的目标,尽管这不是本课的重点,但既然设计了这个环节,就应该给学生们指导到位!
师:我们现在来想一下:美女蛇的故事能去掉么?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生:沉默 翻书
师:我们可以这样想一下,鲁迅先生想不想看到美女蛇?
生:想
师:他敢去看么?
生:不敢
师:百草园这么个地方让少年鲁迅想去又不敢去,那么,这个园子就笼罩着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生:神秘
师:很神秘,对,那会让鲁迅觉得百草园怎么样?
生:既神秘有十分有趣!
师: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它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师:百草园里趣味无限啊,春天有碧绿的菜畦乐景,夏天可以听蝉鸣和美女蛇故事,秋天还可以在蟋蟀的歌唱声中吃着覆盆子,就来作者自己也说“冬天的百草园就比较无趣了”! 是么?
生:不是
师:那冬天有什么?
生:冬天可以拍雪人,还可以捕鸟。
师:恩,不错。那我们来看一幅画“雪地捕鸟图”,有哪位同学能够找到捕鸟的过程,也就是说怎么捕?
生:“扫开一块雪……便罩住了”
师:大家同意么?生:同意
师:那好,大家看一下大屏幕上的这段话,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一下红色的字体。(动词)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
师:如果给大家提供这些工具的话,你现在会捕鸟么?
生:会啦
师:大家为什么这么快就学会了?
生:因为这段话描写得很生动并且具体,人们一看就知道了捕鸟的方法。
生:从作者使用的一系列动词中可以看出捕鸟的方法
师:恩,说得真好。从这些动词中我们知道了捕鸟的每一步,那么用这些动词有什么好处呢?其实刚才有的同学已经说出来了。
生:更加生动,具体,详细。应该进一步再提问学生,有没有感觉到鲁迅当时的心情?
师: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乐园不大,却乐在其中。
出示:收获小结:写景的时候
1、学会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多角度描写。
2、学习使用多个动词来刻画一个活动场面。
小试牛刀
师:鲁迅先生在描绘小时候在百草园里的雪地捕鸟乐事时选用的动词准确而又连贯,请你模仿文中“捕鸟”片段,选一个你喜爱的活动(如钓鱼、放鞭炮、骑自行车……)进行仿写,注意准确选用动词。
生:捉鱼
生:捉螃蟹、捉虾
生:放炮
师:大家说的都可以来写,写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用上恰当的动词才行哦!这个作业留给大家课下来完成,下课。
1、学会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多角度描写。
2、学习使用多个动词来刻画一个活动场面。
修正后设计如下:
修正后目标
课前活动
1.【导入】
有人说,童年生活就像一条清清亮亮的小溪,而那些有趣的往事就像一条条美丽的鱼儿在记忆的溪流中欢快的游来游去。童年啊,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请同学们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预设学生活动——下河捉泥鳅,上树抓知了,采摘邻居家的花儿,偷尝隔壁家的枇杷,或是在树林间捉迷藏,在春天里放风筝……)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意图: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童年记忆,以便体会作者写作情感】
2.【练习】检查预习
确凿záo
【意图:初步解决字词障碍】
3.【讲授】简介作者和作品
【意图:让学生们初步了解作者,以及本文的由来。初感名著《朝花夕拾》】
4. 解题
大屏幕展示: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朝花夕拾》小引(鲁迅)
是的,那时正是先生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今天这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师重读“百草园”“三味书屋”两词)唱的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题目中看出一些端倪?
主体部分
一、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
二、思考品味,成长之乐
【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在跳读的基础上,培养梳理与概括能力】
三、熟读精思,乐在成长
1.精读课文第二段,看看作者写了百草园的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这些景物是通过什么词语连在一起的?
3.第二段作者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集中在这里,他是如何把它们安排的井然有序的?
4.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这个环节落实了本堂课的重点,即“分析第一部的描写,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而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思路来品析文章,理解“景是儿童心里的景,情是儿童心里的情”。同时图文并茂,从感性到理性,比较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四、总结深化,能力提升
【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融入情感、讲究顺序、多个角度、恰当修辞、精选词语。】
1.学以致用,小试牛刀
2.写作展示,分享美景
【意图: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趁热打铁的训练学生的写景能力。】
3.联系自身,感悟童年,小结课堂。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培植世界上所有的花鸟虫鱼,可以放飞心灵上所有的梦想希望,可以播洒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永远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和求知进取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