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及反思
(2016-12-10 14:40:09)分类: 培训作业 |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阶段
1.师方面: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鲁迅
2.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读《 朝 花 夕 拾 》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培养兴趣
1.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
2.教师点拨读书方法:
3.读书三功:“诵” “疑” “评”。
1、
2、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典型的江南水乡——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881——1936,先后在南京、日本、北京、厦门等地学习、教书;1927年10月到上海,直到逝世。肺病,55岁。几十万人自发为其送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朝花夕拾》是鲁迅惟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一共10篇。后来又加了“小引”和“后记”。基本写于1926年。当时鲁迅在北京工作,北洋军阀政府镇压进步学生,发生三·一八惨案,鲁迅支持学生,受到通缉,四处躲藏,后来到厦门大学任教,备受保守势力的排挤。苦闷,愤懑,正如《小引》中所说:“浪迹天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于是便想起了往事。)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
1925年11月2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部务会议决定,小学生要读经,自初小四年级起,每周一小时,直至高小毕业。北洋军阀竭力鼓吹那些所谓“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的读物。上海出版了《男女百孝图全传》作为“家庭教育的好模范”的必读本。《朝花夕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用意,正如许广平在讲到关于鲁迅对待儿子海婴的态度时所指出的那样:“他自己生长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尤其是普通的所谓礼仪,把小孩子教成木头人一样,见了人都不敢声响的拘拘为仁”。鲁迅希望儿童“敢说、敢笑、敢骂、敢打。”(《欣慰的记念》第183页)因而,《朝花夕拾》中的许多作品,是对封建教育制和封建家长制的无情鞭挞。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三、分组概括《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
1、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无限的趣味……”
③《狗·猫·鼠》(喜欢小动物)
④《无常》对民间艺术、地方习俗充满兴趣。对连环画、花纸、民间故事、迎神赛会和目连戏等,都有着浓烈的兴趣与爱好。
2、
①《五猖会》中“背书”一段(父母不懂孩子心理,自以为教育得法,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3、
①《琐记》学地学、矿物学(金石学)、赫胥黎《天演论》
②《藤野先生》
4、
①喜欢的人(“无常”、长妈妈……)
②敬重的人(藤野先生、寿镜吾)
③同情的人(范爱农)
5、
①《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讽刺;
② 对中医的偏见:“绍兴几个名医,”借行医诈取病人钱财,痛恨迷信与落后;
③ 《琐记》衍太太:居心险恶的人;
④对黑暗腐朽的现实的还击、痛斥;
四、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
附:人物形象简析: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自由畅谈,但要有理有据。
1.《朝花夕拾》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运用这些艺术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⑵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
⑶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⑷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⑸运用对比手法。
附:《朝花夕拾》的艺术手法:
1、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 善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5、 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学反思:
鲁迅的作品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被选入课文的《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比较简单的。《琐记》与《范爱农》还有《二十四孝图》根据学生的阅读笔记来看,理解上多多少存在偏差,这主要的原因在于对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的不理解,而这一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在谈最初感受的环节,学生们面露难色,我不断地鼓励他们:这个问题没有对错之分,大家只需要简单地说一说读《朝花夕拾》的感觉就好,哪怕是一个词也行。见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我只好让大家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回答。于是产生了几个答案:
1、在百草园里我觉得鲁迅的童年很有趣,很快乐,读起来是轻松的。
2、我看的不太懂,不明白。(《范爱农》与《无常》)
3、我读到一种爱国的情感,因为鲁迅先生要去日本时,还带着中国袜子。(《琐记》)
4、我知道了鲁迅是不喜欢猫的,很喜欢小老鼠。可是他对小猫似乎有一些偏见。《狗·毛·鼠》
5、我感觉当时的社会黑暗腐败巫医不分,有些医生很虚伪,药方很奇怪还很贵,把鲁迅的父亲给治死了。《父亲的病》
6、我认为先生反对封建社会的那种孝道,认为太残忍;我从中学习到做人应该孝顺父母。《二十四孝图》
从中,我看出来学生们对于文章的表面意思大概了解,但对里面的深层意思并没有理解,甚至存在误读的情况。我针对这些问题,给学生们补充了当时的写作背景,然后对本书内容作了详细的介绍。在讲解完背景之后呢,同学们第一是对当时的社会感到不满、无奈;第二是了解了鲁迅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他的敬佩。第三是在逐篇的进行内容强化分析时,增加了深入阅读文本的兴趣。
对于学生门反应的看不大懂的问题,我简单分析了一下。首先是语言表达上,文白夹杂又引经据典增加了难度。第二是当时发生的事情毕竟久远,孩子们在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的情况下很难理解鲁迅的讽刺,反语和爱国情怀。而这个难点的解决,我只能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们讲解。并引导学生们明白鲁迅先生是开了白话小说的先河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因此他的作品,处于过渡时期,必然是文白相杂,同学们以后必须积累更高的文学素养才可以看得真切。
读《朝花夕拾》可以先从我们能看得懂的几篇下手,了解一下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借鉴的写作方法。在这个环节学生们的反映效果也不大好,因为读书毕竟还没与那么详尽,那么仔细。我打算在具体的教学如《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中,再带领学生领略鲁迅先生语言和思想的魅力。
为了应付考试,我还在课下给学生们安排了《朝花夕拾》知识竞赛,发现学生们兴趣很高,对于一些大概的人物、情节、故事掌握的还算可以,但是否经得起考验,那就不太知道了。
我也有我的困惑,读书的任务布置下去了,但也仍然存在一些学生根本不去读书,只是在网上抄一点读书笔记的现象。我所能做的,也只是把学生们引进名著阅读的这扇门。由于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教学经验的不足,并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自主性,以后还有待于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