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留白”的智慧与艺术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共读水浒 |
http://s10/mw690/002mUgkDzy74kfdv3IJd9&690
书归正传,《水浒传》中的大量“留白”彰显了施耐庵先生的大智慧,使得这部小说悬念迭生,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下面举几个例子。
《水浒传》金评本第一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高俅上任,百官皆来贺喜攀附(其中必有林冲),独不见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此处是一个小片的“留白”,作者并未介绍王进是怎样的人物,而读者读到这里肯定一边想:为什么王进不来呢?这是个怎样的人,如此大胆,敢得罪高太尉?便做猜想:大概王进有风骨,不是趋炎附势之流人物,不同于俗人便是英雄。可如今高俅是殿帅府太尉,他能放过王进么?因此高俅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报复昔日与他有过恩怨的王进。宣王进进殿后,高俅果然百般刁难,眼看将要置王进于死地。王进知不是话头,没有与高俅直接起正面冲突,这天夜里他带上老母亲悄悄地逃走了。王进这一举动似乎显得不英雄,可这正是他智慧的表现,因为我们知道,林冲是服软了,而下场如何呢?那么硬来就能成功么?很显然,势力完全不行,进退两难。所以王进“三十六着,走为上着”选择了逃跑。跑到了哪里呢?书中说王进先是逃到了史家庄,想来作者是要引出史进,而后王进去了延安府,可后来史进并没有找到他的师傅。王进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呢?读到水浒的末尾也不得知,而王进是开书第一个正面人物,却似神龙出没,见首不见尾。
这是《水浒传》的一个留白,让我们有无限的思考。自己胡乱想来有三点:第一,意在对比反衬。我们知道后文最让人纠结难受的英雄就是林冲,而与林冲命运相称成趣的莫过于王进了,笔墨一浓一淡,刚刚好。第二,小说整体节奏需要,鸿篇开头宜舒缓。水浒中“出尽风头”的英雄不计其数,鲁智深、武松、李逵各个勇猛出色,所以不差王进一个,笔者意在使文章有详有略,有缓有急,错落有致。第三,艺术真实。水浒传英雄人物太多,现实社会中并不是大家都会揭竿而起,肯定会有急流勇退者,王进就是一个,因此这样写更显得故事真实。
再看《水浒传》金评本第四十一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中宋江上了梁山,第一件事便是要回家把老父接来侍奉。而此时的宋江已经是犯下了滔天大罪,朝廷正布下天罗地网要捉拿他,而他此时却偏要亲自冒险下山,为什么呢?这是作者的故意安排,宋江此行博得为父尽孝之名是宾,觐见九天玄女是主。玄女赐他三卷天书,亲聆关于“替天行道”的教诲,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妙处横生。读到“二青衣望下一推,宋江大叫一声,却撞在神厨内,觉来乃南柯一梦”便痴想,青衣若是梦中人,那神厨倒是真的,神厨若是真的,玄女天书呢?“这一梦真乃奇异,似梦非梦!若把梦做来,如何有这‘天书'在袖子里,口中又有酒香,枣核在手里……想是此间神圣最灵,显化如此”让读者看起来玄而又玄,是真的么?“天书”上具体写了什么?还说“只可与‘天机星’同观,其他皆不可见”,为什么只可与‘天机星’同看,不让他人看?作者在此处不告诉我们,再次留白,让小说充满了悬疑,在后文中多次零星提到“天书”内容,可见“天书”预言统摄全篇。但每一次都不完整,都不说透,至全书末尾似乎才隐隐约约揭示天书秘密。使人摸不着头脑,更想一看究竟。其实这样的“留白”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作书之前,万千丘壑早已在胸中。
此回末尾,宋江父子完聚,公孙胜亦回家探母,李逵见了兴起也一定要接老娘上山一起快活。于是二人便走了,李逵回家虽然接到了老娘,不想半路却被虎吃了,无奈打死四虎回到梁山,而公孙胜却一去不复返。在第四十三回,忽一日,宋江想起来公孙胜未归,便叫戴宗去寻。可戴宗寻来寻去只不见公孙胜,不得而归。此处作者又一次“留白”,公孙胜哪里去了?先撇过不说,转过头写石秀与杨雄了。读者读罢杨雄,又被作者带上了祝家庄,正看得精彩却又让宋江遇到会耍妖术的高廉,梁山好汉遇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麻烦,这时候读者早就忘记了公孙胜了,而作者恰恰在这时才又使公孙胜回到小说舞台上,因为公孙胜修道嘛,妖道一家吧,用的着他了,要除掉高廉非他不可!所以宋江再次派戴宗去寻公孙胜,而路上偏又带上了“闯祸大王”李逵,使得这次“请仙之路”又多了无数的趣味乐事,读者如享大餐般,津津有味。
再有第四十七回,一丈青单捉了王矮虎,但很快一丈青也被林冲活捉了去,宋江怎么处置的一丈青呢?看他吩咐下面“连夜与我送上梁山泊去,交与我父亲宋太公收管,便来回话,待我回山寨,自有发落”宋江不把一丈青放在山寨里,倒交给自己的父亲,什么意思?不光我们有疑问,你看“众将领都只道宋江自要这个女子,尽皆小心送去”,宋江到底要干嘛呢?此处又“留白”,由读者自己想去,同时也顺势引得我们再读下去。读到第四十九回末尾,三打祝家庄成功归来,方知宋江用意。一来兑现曾经对王矮虎的诺言,博得王矮虎的衷心。二来笼络兄弟人心,让众人知道我宋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树立威信。三来不管一丈青喜不喜欢愿不愿意,给她一个“归宿”。可见施耐庵笔下既有“留白”也有“补白”。
凡此种种“留白”,在《水浒传》中随处可见,不再一一列举。留白的艺术手法作为一种美学思想,显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智慧,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留白并非没有,而是以无衬有,以有衬无,有无相应,反见其妙,充满了艺术的辩证法,蕴含东方哲学对立统一的思想。”老子《道德经》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证明,留白的出现和运用,是有其坚实的哲学基础的。